向左 向右 还是向前
---读蒙古族作家张继炼《作家的标准》有感
江戎天
我与张继炼老师素不相识,他在内蒙,我在上海。因中国诗歌网与科尔沁区政府开展《首届科尔沁诗歌大赛征文》活动,昨天一位军旅作家也是我的长辈说,如果你想了解科尔沁,我请你读一读阿拉善本土著名作家张继炼老师的作品和微博,或许你能多一些了解。
张老师的微博一共20页。有原创作品、转发作品以及他的生活往事,还有很多图片。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为了一篇征文而下这些功夫,我觉得为难。我像大多数奔波在旅途上的赶路人、90后,有些浮躁。偶尔写下的诗文很少仔细推敲,错别字也一笑了之。这不是文学,是一种敷衍。
读了张老师《作家的标准》、他在东风航天城文学讲座以及他发自肺腑写下的《文学的回报》,才知道我在文学上所行进的方向为什么漂浮不定?有时向左,有时向右,有时受了挫折又回头,叫人迷茫。
张老师在《作家的标准》中阐述了几个观点:学习是一个作家的标准;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思想家;勤奋是一个作家的必修课;一个作家对文学的不断研讨和总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他在东风航天城文学讲座上也反复强调了他的心得。这些宝贵经验对文学爱好者或正在文学路上的探索者,有非常好的借鉴。如何作文和提升文章的精华,张老师在《岁月与人生的熏香》――评《月光怀想》中进一步做了提炼,提出了阅读化心、纯度和密度新观点。他对同行张娉老师的作品做了高度评价,并将张娉老师几十年编辑生涯中的文学创作经验转授给我们,受益匪浅。
其实我也很想闲情逸致去认真阅读优秀作品。无论文学、哲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像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吸取不同的养分,这是同样出身于医生的著名军旅作家毕淑敏老师给我讲的。道理我懂,这些求知的过程自然是必经的,可我懈怠于为此努力付出。所以难于走进文学、领悟文学。
很多人说文学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一个文者首先是一个炼狱者,像一个出家人那样淡然物质的、美色的、一切与文学无关的杂念,还有对权力的欲望。我不知道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能否超脱。有时我像千千万万的北漂和横漂(横店影视城)们一样,在长长的文学路上观望,探索着向左向右还是向前?
其实也没有这么复杂。张老师在《文学的回报》中,裸露了他主动辞官心历里程,才知道他所走过的路,就是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明白文学其实就是一张纯洁的考卷,就是绚丽多彩的充满幻想的诗和远方,如果它在你心中。就像那句“自我本真,生命休悟”;就像《母亲的心事》那样单纯简单;就像他《喜欢这个奖》,被阿拉善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后真实表白,像天真的孩童一样高兴,没有半点装饰。
我曾在一位著名军旅作家的家中做客,我以为他每天都在书房或宽大的办公室安静地创作,他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他作为一位领导,许多时候是在军营做本职工作,夜晚还要在邮箱里回复文学爱好者邮件。凡发现一颗文学的苗子,一篇优秀散文、一首诗,或者就那么一两句经典的语句,他都会欣喜若狂,仿佛春天里的麦苗令他一片春心。他甚至会在餐桌上手足舞蹈与我们分享,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
忙碌,与文学有关和无关的接待性事务,占据了他宝贵的创作时光,但他总是笑呵呵的乐此不疲,没有半点怨言。而我缺少这种耐心和修养,由此失去很多浪漫和文学交流研讨。我从张老师《我的2015》中,看到了他和这些前辈们同样忙碌的影子,他们以博大的胸怀热爱着文学。
善良和忠诚,厚道和质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品德。张继炼老师为此描写了他的父亲,身为村干部的两件小事,令人感动:1976年大队公社成立兽医站,学习兽医的张老师本可以跳出农门,而他父亲没有答应。理由很简单,如果他去了,全大队(全村)几千口牲口咋办?如果自己的小儿子也当了民办老师,全村只有三个名额,其他农民子弟怎么办?这是一个农民最朴素的情怀,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最淳朴的忠诚。
有时我发作品前对错别字也未一一纠正,我由此感到惭愧。或许再过一些时日,一段岁月,对于文学,我是向左向右还是向前的选择,以及怎样做一个作家,会逐渐明朗。
2020年7月1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