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山的头像

江山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0/18
分享

古老的泰山

古老的泰山

走上五岳之首泰山,令人感受颇深的是它的古老。这古老不是地质年龄,而是人文年龄。

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关于泰山的描写:“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中国最古老的书籍

——《尚书》中也有关于泰山的记载,虞舜:“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虞舜之后,更有众多的君王来泰山封禅,祭拜天神,据传先秦就有七十多位。而秦代以降,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也是络绎不绝。众多泰山石刻中,便有不少封禅留下的题字和记述。望着这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我想,论高大,论秀美,泰山在中国都不是最突出,它的成山年龄也不比其它众山长,为什么帝王们要来泰山封禅?

读了若干资料,我有了一些了解。

泰山坐落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上,西靠黄河。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中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兖、徐五州均在此地。商朝的古都建在泰山之前。战国七雄中六国之都皆在此地。在新石器时代,泰山周围就产生了“大汶口文化”,继而又出现了“龙山文化”。这里又是孔孟之乡,稷下故里。所以古人视泰山为中心,为五岳之首,为天下大宗。日出东方,泰山濒临东海,又被古人看作是天神居住和万物初始的地方,它也就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一些远古神话也围绕泰山而传。精卫填海是先填平了泰山四周的海水,使泰山露出了水面,然后再去填东海。女娲造人也是在泰山附近。她用黄泥捏了许多泥人,放在地上这些泥人便活了起来,依山傍水,繁衍生息。有了这样丰厚的背景,帝王们来泰山封禅就是理所当然了。

封禅耗财、耗物、耗时、耗力,帝王们又为什么要封禅呢?

帝王们封禅首先是要表功,将业绩汇报于天神,昭示于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急忙来泰山封禅,自“泰山阳至巅”,立下表功石碑。碑文是李斯书写的,字迹遒劲,文章华彩,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祇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

帝王封禅的另一个目的是表明君权神授,自己是天之子,代天用权,以震慑天下。帝王还在封禅时默默祈祷,祈求上天保佑自己万寿无疆、江山永固。

封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汉武帝刘彻封禅“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余里。”(《汉书·武帝本纪》)唐高宗李治封禅,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又由武后率内外命妇,宫女奴婢,队伍连绵数百里。唐玄宗李隆基封禅,“取牧马数万匹,每色一队,相间望之如云锦。”(《唐六典》)宋真宗赵恒带着所谓“天书”去封禅,仅护佑“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人,封禅大军更是千骑万乘,浩浩荡荡。

泰山封禅仪式如此宏大盛隆,封建官僚们便以能够参与为无尚荣光,不能入伍者则无比失落。汉武帝封禅,太史令司马谈不得从行,忧愧致病,临死前,他痛哭流涕对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但借封禅搞鬼作弊的官僚也不乏其人。据《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泰山封禅,三品以下官员晋升一级。张说为封禅使,借机将女婿郑镒提升了四级。唐玄宗大宴群臣时,见到郑镒的新官服便提出质问。张说、郑镒翁婿惶恐不知所对。一旁的黄幡绰笑讽说:“此乃泰山之力也。”自此泰山便成为岳父的别称了。定下丧权辱国“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赵恒,为了解决内外交困的状况,想借泰山封禅来维持统治。可他担心自己无功少德,封禅会遭到反对,便与亲信大臣王钦若密谋,伪造所谓“天书”,作为去封禅的借口。又用重金买通宰相王旦,终于成行。张说、王钦若、王旦之流如在封禅时见到泰山上的“孤忠柏”,不知会作何感想。唐武则天称帝后,立幼子李旦为嗣。后来武则天又怀疑李旦谋反,派人调查审问。大臣安金藏力保太子,并对审问者说:“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说罢拔刀刺腹中,五脏并出,气绝而仆。由于安金藏剖腹相保,李旦得以不死。唐玄宗即位后封安金藏为“代国公”,并在泰山顶峰刻上“安金藏”三个大字。泰山天贶殿前有一独立古柏,人们称它为“孤忠柏”,传说安金藏的忠魂就附在古柏上。

封禅从表面看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但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徒劳民伤财。而泰山百姓受害尤甚,他们要修驰道、筑桥梁、刻石碑、建祠庙,供粮草,还要提供求仙用的童男童女,所以他们对封禅深恶痛绝。秦始皇三十六年,泰山前坠落一块大陨石,百姓便在陨石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句,与秦始皇自吹自擂的泰山石碑相对抗。始皇知后震怒,派御史查办,却查无结果。始皇遂令把陨石附近的居民杀掉,把陨石烧毁。汉武帝封禅后曾留下这样一个传说:武帝为显示其威风,在封禅时装满二十大车铜钱,从泰山底一直施舍到泰山顶。待至山顶祭天时,武帝突见香案上缭绕的烟雾组成了两句诗,飘飘忽忽,“一人求神花万贯,人众如草废家园。”他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的挥霍激怒了泰山天神。

穿过封禅的表面,可以透视到帝王内在的病患。有业绩可以说,但要大肆自吹自擂,四处树碑立传,就走向了狂妄。事实也确实如此。秦始皇封禅后,便下令修建工程巨大的陵墓,宫殿,长城,把全国主要的劳力都征用了,大大超出国家的承受能力,民不聊生。所以他尸骨末寒百姓就揭竿而起。唐玄宗封禅后也忘乎所以,沉溺于酒色之中,重用杨国忠等奸臣,引起“安史之乱。”秦始皇、唐玄宗的自我吹嘘虽然令人生厌,但他们毕竟还立下过功绩,宋真宗丧权辱国也要泰山封禅,就不只是狂妄,更是滑稽可笑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治者走入歌功颂德的怪圈,是很危险的。德、意、日法西斯也很能自吹自擂,最后同样走向狂妄,走向灭亡。在帝王们封禅时,随从的大臣作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文,可这些诗文都进不了文学圣殿,高雅庄严的文学圣殿,是容不下阿谀奉迎的文字的。明代毕瑜有两句咏泰山的诗,倒是很可以回味的:“莫向高台寻旧迹,断碑残砾不胜愁。”

帝王号称一国之主,却跑到泰山去叩拜,祈求,表明他内心空虚、不自信,色厉内荏。这种不自信又传染给民众。帝王要依赖天神,又要民众依赖于他,形成皇权崇拜。长期的皇权崇拜泯灭着民众的个性,使他们缺乏自信,养成听天由命,因循守旧的性格,致使国家缺少创造力和革新精神。看一看吧,中国的牛拉木犁使用了几千年,秦砖汉瓦使用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之所以渐渐落伍于世界,与这种情况是分不开的。

明末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学识深厚,骨头也很硬,当东林书院被魏忠贤阉党拆毁时,他写下悲愤激昂的诗句:“纵然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阉党派校骑去逮捕高攀龙,高攀龙在投水自尽前写下一封遗书,其中有这样几行字:“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乞使者执此报皇上。”高攀龙要报恩的皇上是怎样一个皇上呢?他是个只愿盖房子,不愿理国事的皇上,是重用大奸魏忠贤的皇上。由此可见皇权崇拜对中国民众毒害之深。就是到了现代,虽然建立了民国,蒋介石仍然大搞权力崇拜,个人迷信,成为“独夫”。民国之后,权力崇拜、个人迷信的毒雾仍若隐若现,危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代著名诗人公刘在《永不碇泊永不拒载的西湖诗船》一文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中国早已天翻地覆,进入了人民共和时代。然而,有一宗要害东西未曾变,这就是,皇权主义的阴影徘徊不去。彭德怀元帅的负屈惨死,便是铁证之一。

逝者如斯乎?人们要问:彭德怀和岳飞、于谦们有何本质区别?!

因之,我们绝对有必要千百次地重温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的浩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想到这些,内心不免有些沉重,有些黯淡,有如飘过一朵乌云。但继续前行,与泰山有关的另几个人物却使我的心颜为之一开。这是几个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类的人物,但他们的行为,却使社会黑暗的死水激起几弯涟漪,几朵浪花。

战国时韩国有个侠客名叫聂政。他的父亲是铸剑名匠,因铸剑逾期末成而被韩王烈侯杀害。其妻发誓要让儿子为父报仇。聂政长大后血气方刚,英勇强悍。烈侯听说后又派人捉拿,欲斩草除根。聂政逃到泰山中,拜东岳真人为师,修道、习武、练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聂政的武艺、琴艺与时俱进,但复仇的愿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

七年以后,聂政认为时机成熟了,便下山来到都城。

韩王烈侯与众臣在宫中宴饮,忽闻宫外传来阵阵琴声,声音高亢,响遏行云。烈侯便问这是谁在弹琴?大臣严遂说近闻城中有东岳琴仙过访,自称伯牙世徒。烈侯一听很高兴,说何不令其入宫为寡人一奏。严遂出宫将琴师带了进来。众人只见这琴师乌发长须,仙风道骨。烈侯大悦,赐座赏金。琴师不拜不谢,立而拨弦,先奏伯牙《水仙操》,悠扬婉转,余音绕梁;继而奏《高山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弹至高潮,弦断琴裂,寒光闪闪的两把匕首猛地飞出,烈侯与侠累应声倒地。琴师高呼:“我乃铸剑者之子,暴君不死,奸宦不灭,天理不容!天理不容!”

聂政一介武士,却不畏皇权、暴君,以生命来昭示真理、正义。司马迁对这些侠肝义胆的义士是很敬佩的,在《史记》中专门为刺客列传,语中暗含褒扬赞誉。

泰山万仙楼一侧,耸立着一块方石,上刻“拜石”二字。这块刻石是赞颂书法家米芾的。米芾曾在无为当通判,他的上司是一个贪赃枉法的知州,姓麦,外号“面老鼠”。米芾生性耿直,为官廉洁,当然与“面老鼠”合不来。按当时官场规矩,每逢单日要去参拜知州,米芾便吩咐家僮秦礼,每逢单日把家中收藏的石头摆好,米芾穿好朝服向石头参拜,口中念念有词:“我宁可向干净无知的石头参拜,也不向你这个肮脏有知的面老鼠参拜。”后来秦礼结婚,米芾一贫如洗,无可奉送,于心不忍,便对秦礼说:“你跟随我多年,情同手足,但我实在无物相赠,内心愧疚。你可去面老鼠处告发我,说我宁可拜石也不拜他,这样你就会得到一笔赏钱,我也心安了。”秦礼一听跪下叩头:“老爷,这万万使不得,我就是不结婚也不能去告发老爷呀!”米芾只好给面老鼠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宁可拜石也不愿拜他,拜石时还口中叨咕:“宁拜无知石,不参面老鼠;大堂是魔窟,吸髓搞贪污!”面老鼠见信大怒,将米芾革职。米芾回老家时对秦礼说:“我走后,屋里的东西都归你,多少也能卖些钱供结婚用。”秦礼感动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知道了米芾的这段传说,你会想到,他的字潇洒不拘不是偶然的。

在泰山脚下有座“大众桥”,桥东头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陵墓,墓壁上镌刻着郭沬若手书的七个金色大字:“冯玉祥先生之墓。”冯玉祥的骨灰在墓壁中央的洞穴内,外嵌他的侧面铜浮雕头像。头像下又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上刻冯玉祥写于1940年5月的隶书自题诗《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爱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这首诗朴实无华,气势雄沉,与冯将军的性格相仿佛。

冯玉祥将军一生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1911年冯玉祥响应武昌起义,组织辛亥革命军在滦州起义,因势单力孤兵败。以后冯玉祥捐资在泰山上修建“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祠”,纪念在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并在祠内墙上题字“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将军反对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于1932年隐居泰山,并在洗心亭留下石刻:“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侵占了去,有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又将东北三省的面积和人口也刻在石上。同年10月冯玉祥赴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与日寇浴血奋战。1933年8月他又重返泰山直至1935年。以后冯将军又两次在泰山居住。在泰山上他积极联络抗日力量,营救进步人士,并潜心治学,追求真理。

冯玉祥像他的诗中所写一样,一生不贪慕权力,不畏惧权势。他参加辛亥革命,将清朝末代皇帝驱逐出皇宫。他参加北伐,为打倒割据军阀,统一中国而奋斗。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同国民党内部的亲日分子、阴谋分子坚决斗争。他还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是一个民主斗士,最后被国民党特务所杀害。

有两则轶闻,反映了冯玉祥的性格。1927年,因为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迟到,冯玉祥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讽刺他:“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时的高级军政长官多居于此,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及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冯玉祥答:“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冯玉祥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

依冯玉祥的性格,他对帝王泰山封禅,一定也是嗤之以鼻,深恶痛绝的。

泰山五贤祠里有一副对联,可以为帝王封禅作结,也可为聂政、米芾、冯玉祥等人物作结,“七十二代封禅帝王,秦欤汉欤,遍看绿水青山,何处是列朝疆土;五百年挺生名士,先之后之,各有文章道德,常留得岱麓祠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