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代州
在火车上整整度过了十一个小时,走下火车的时候刚好是正月初四早上的六点十八分。晨曦中的太原火车站,温柔地闪着橘红色的光,让颠簸一宿的旅人在朦胧中感受到了新春的祥和与温馨。
儿子打开手机,看看能不能叫到滴滴打车,如果能叫到,就不让女孩来接了,180公里的路程,儿子不放心也不忍心她独自开车。电话打过去,女孩却说再有一个小时就到了。
原来,女孩五点来钟就和老爸一起从家里出发了。父女俩人饿着肚子,乘着月色,伴着清冷的寒风为爱启程。接上我们一家三口后,俩人匆匆吃了份早餐又立马赶往代州的家。我没想到那个看起来文弱瘦小的女孩竟这么泼实,我自然不会吝啬对她的赞叹。她的勇敢,她的坚强,让我这个准婆婆除了感动就是对她的心疼。
女孩驾着车在高速上疾驰,我也忍不住浏览沿途的风景。毕竟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路旁除了光秃秃的树干就是连绵的群山。及至驶入代州地界,我开始透过车窗仔细地观察即将牵手的这方水土,只见远处是一个个绵延不断的山丘,而路旁则是一片片沟壑纵横的田地。到了城区,目及之处也依然是古朴的建筑和素淡的街景,给我的感觉就是深邃和厚重。
我的感觉没有错。我即将牵手的代州正是一座民风淳朴、历史久远的文明古城,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代州古城原为广武古城,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北魏明帝时移郡治于上馆城,即今天的代州城。明代万历《代州志》记载:“雁门秦汉以来称雄郡”。城廓设东、西、南、北四门,建有瓮城四座逻城四座。城门和瓮城门上共建门楼八座。城廓四角设城角楼四座,南门外建有与鹳雀楼齐名的南楼一座。城中央建有雄伟的边靖楼,城区内建有坊表牌楼32座,庵、观、祠、庙48座,旧衙署三座,环城建有东、西、北三关和南园。现城内遗存有边靖楼、钟楼、西门瓮城及西城墙、将军庙、文庙、武庙、城隍庙、州衙署、文昌祠、阿育王塔等。
当天下午,第一次来山西的我便跟随亲家前去游览了几处古迹。我们首先去看的是边靖楼。边靖楼位于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又名谯楼、鼓楼,是历史上古城重要的军事设施,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边靖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楼身26.7米,通高40米,基座东西长43.3米,南北33.3米,高13.3米。在基座下部有大型石券门洞南北贯通,气势恢宏。楼阁上正面悬匾,声闻四达,威震三关。
与边靖楼遥相呼应的钟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大街北,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楼身呈正方形,每面宽11米。内悬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所铸大铁钟一口,钟声雄浑激越,诗载:“闻钟晚归急,炊烟牵人意。夜半声忽起,城头传战檄。”
位于县政府大院中的阿育王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白塔,隋仁寿元年(601)初建,时称“龙兴”,为木塔。唐会昌二年(842)灭佛被毁。大中元年(847)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砌砖,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3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是我国藏式塔中的杰作。
代州的武庙也值得一看。武庙位于古城西南街,俗称老爷庙。元天历二年(1324年)建,后改叫关岳庙。庙东向,门前建有牌坊五楹,中题“壮穆忠武”四个字。牌坊后筑建高台五楹,中楹即为庙门。台对面筑有露台,台高五尺,周边护以雕栏。露台上建有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三昂斗栱。前设卷棚抱厦,突出殿外。中悬横匾“天日同昭”,为明兵部尚书孙传庭题。南北两庑壁画精美,护以栏栅。内院有高楼五间,里面供奉着关帝三代祖考。武庙内塑像众多,尊尊生动。
在武庙也记载着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三十三年,那个美丽的女子正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走在武庙那承载历史的千年阶梯上,看着脚下被风雨侵蚀得残破斑驳的灰色砖块,心中莫名地升起一股敬畏感。
代州崇文由来已久,到了代州可不能错过文庙。代州文庙始建于唐朝,历代屡修,日臻完善,逐渐成为华北最气派的文庙。虽历经战乱,仍挺立于古城西南,巍巍然与南城楼交相辉映,为古代州增色。建国后又经过几次整修,终使文庙重现昔日之富丽堂皇盛唐气象。文庙院内泮池前的两株唐槐尤为奇特,虽然树身已枯裂,但仍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其中的一株竟然还是槐抱杏,就是在古槐的根部又长出一株小杏树,两株树紧紧地抱在一起,成了文庙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说每年的高考时节,当地有不少莘莘学子的家长慕名前来,毕恭瞻仰,以求孩子能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文庙的墙上也郑重地记录着历年中榜的优秀学子,代州崇文的理念可见一斑。
至此,我终于明白,生存在这里的原住民,一如这座看似素朴实则厚重的千年古城。淳朴的他们正用传统的方式固守着属于他们的文明,书写着他们尊崇的雁门精神。
岁月的年轮碾过沧桑,历史的辙迹淘尽英雄。代州,以其厚德载物、人杰地灵的风姿,正闪烁在历史的星空。而我,以牵手代州为荣。
爱的方式
还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两边的父母身体尚好,孩子又不在家,所以我和对象几乎每晚饭后都要出去走一个来小时。
那天晚上,我们出去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当我俩走到家附近一条南北路上时,借着明亮的路灯,我发现在路的东侧,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背着书包正在徘徊。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应该是个小学生,可能是遇到什么事了不敢回家。
于是我立马从对象身边快步走向了这个孩子,还没近前,我就急切地问:“小朋友,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没想到,我的话刚一出口,那孩子就“呜呜”地大哭起来,感觉好像是积攒了多日的委屈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一样。他边哭边说:“我妈让我去上英语辅导班,我不愿意去,我妈就打我,就说不要我了,呜呜。”
我掏出随身带着的纸巾给孩子擦了擦眼泪,又摸了摸孩子的头,对孩子说:“你妈也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跟你妈说说你不去的理由?”“我妈不听,不去就不让我回家了。”听到这话,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时我对象也过来了。我跟孩子说:“把你妈的手机号告诉我,我跟你妈谈谈。”孩子说手机号的时候,我对象就往他的手机上输号码,输完后手机上竟显示出“电暖炕”三个字。噢,在此说明一下,我们俩人曾经给两边的父母各安了一铺电暖炕,当时也留了店主的联系方式,难道是店主家的孩子?
电话无人接。正奇怪呢,远处驶来了一辆面包车。女司机跳下车后气势汹汹地指着孩子就嚷开了:“不准哭!你去不去?不去我就不要你了,你爱去哪去哪。”
我一听这话也来气了:“你怎么能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再一细看,还真是那位店主,原来她一直在远处观望着孩子。
此时她也对我大倒苦水:“姐,我平时很忙,顾不上孩子,孩子学习不好,尤其是英语,成绩很差。这不想让他到辅导班补补嘛,名都报了钱也交了,可他软硬不吃死活不去,我怎能不生气?”
我说:“我们都是做母亲的,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可能觉得你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安排。可孩子虽然年龄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啊,你为什么不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好好协商呢?如果你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需求,尊重他的意见,我相信孩子不会像今天这样激烈反抗。孩子还小,他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在小学阶段,有几个孩子能做到自觉主动地去学?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耐心陪伴,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赞美声中愉快地学习。等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就省心多了。”
我一口气讲了一大通道理,孩子的母亲不住地点头,说以后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尽量多关注孩子。接着我又用自家孩子的事例来开导男孩,最终男孩也表示会听妈妈的话去上辅导班,以后也会好好学习。
前不久,一个18岁男孩因迷恋游戏导致成绩下滑,被父母训斥后离家出走。后来在墓地找到了孩子的尸体,男孩的离世让我心疼了好长时间。最近又看到一段视频,上初三的孩子正在手机上玩着游戏,被愤怒的父亲将手机扔到了楼下,没想到孩子也跟着跳了下去。看到悲痛欲绝的父亲趴在孩子身上泣不成声的情景,我真是心如刀绞。
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无怨无悔地爱着孩子的,可为什么父母的爱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这就说明我们爱的方式出了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真正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然后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性格特点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千万不能用别人的方法来教育自家的孩子。
既然我们“爱”字当先,那就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缺点。平时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成长的路上谁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靠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帮扶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回归正途。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拳头和怒吼反而会把孩子推走。孩子犯错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到知错必改并保证下不为例。如果我们能用心引导,我相信孩子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优秀,那我们自身也不能落后,也得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并不断学习,力争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给孩子一份踏实的爱吧,让孩子在爱的暖阳下健康成长。
公爹
公爹是个有故事的人。公爹是建国前的老革命,今年八十八高龄。当年,原本是公爹的大哥被征兵入伍。那个年代,谁家若是有人去当兵,很可能就回不来了,离家之前家里是要给他出殡的。公爹的父母也照例给即将出征的大儿子办了丧礼。
公爹的大哥入伍之后,其新婚不久的妻子便整日躺在炕上不吃不喝。看着哭哭啼啼不思饮食的大嫂和满面愁容、无计可施的双亲,年仅十六岁的公爹思虑一番后,向父母提出了由自己换回大哥的想法。父母自然是不同意,他们不舍得自己最懂事的儿子离家远行。但善良的公爹硬是说服了父母:大哥已成家,不能让大嫂守寡;有大哥大嫂在父母跟前尽孝,自己也可以安心服役。最终,公爹惜别了依依不舍的父母,带着简单的行囊,一路追寻到了部队,把大哥给换了回来。
在部队上,老实本分的公爹很勤快也很好学,很快就赢得了所在队伍全体官兵的信赖。公爹参加过多次大型战役,每次战役中,公爹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多次立功也多次受伤。每次战役之后,部队都会发一枚纪念章,公爹总共得了五枚纪念章,这些纪念章也一直被他当宝贝似的,层层包裹,珍藏至今。
在解放西藏的战役中,身为营长的公爹又一次受了重伤,并在手部和腿部落下了残疾。六十年代末期,身有残疾的公爹主动提出要回乡工作。于是,公婆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从云南坐火车一路颠簸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辛安上庄。回来后才得知,家里只剩下了大哥一家,日夜思念的爹娘早已撒手人寰,小他三岁跟他最亲的弟弟也因故去世多年。时至今日,每当想起这些,公爹仍禁不住老泪纵横。当时公爹被分到红石崖供销社,单位也有公房,但他坚持要在自己的老家建房,为的是离大哥近点。
回乡后的公爹看到邻里百家的日子过得艰难,心下不忍,就主动出手相助,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大家渡难关。消息传开,村人和亲戚纷纷前来借钱,公爹是有求必应,从不让别人空手而归。不久之后,从部队带回来的安家费就所剩无几了。面对婆婆的埋怨,公爹只说了一句话:这样做我心里舒坦!
我第一次去对象家见公婆时,就感觉公爹是位很憨厚的老人,待人很和善。相比而言,小他十岁的婆婆性格就很直爽,也很有个性。嫁过来后,公婆都待我很好,尤其是公爹,这么多年一直待我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这让我非常感动。每次回去,公爹都爱跟我唠唠嗑,我也耐心地听着,并不时点头以表赞同。公爹经常给我讲他战争年代的故事,一旁的婆婆嫌他唠叨,我说:“老人嘛,就让他说吧,我们多点耐心就是了。”从公爹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大雨滂沱的夜晚,公爹和战友们瑟缩着身子蹲在树下躲雨的场景;也能想象到,在冰天雪地里,公爹和战友们就着冰雪啃硬干粮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苦。听公爹说,他的眼就是那时候在雪地里伤的。
公爹虽然识字不多,但他始终坚持每天读书看报。黄岛老干局给订的报刊和杂志他都认真地去学习和领会,中央又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国家又有什么重大改革,他比我们这些晚辈更关心也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圈起来,等我回家的时候就问我:“姜,快过来看看,这个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我就一一给他解释,他也很虚心地听着。那一刻,就感觉公爹像个可爱的老小孩。
公爹平时生活很简朴,虽然工资不低,但他不舍得穿不舍得吃,不让儿女随便给他买衣服,买了也是放着不穿。每逢节假日,我们就回家给公婆调理生活,面对一大桌子美味佳肴,公爹总是不忍动筷,嘴里喃喃地说:“要节约啊,不能这么浪费。”婆婆说,平常做点好吃的他不舍得吃,放到快坏了他又不舍得扔,就爱吃剩饭。
公爹常常对我们说:“在外面要本本分分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不要让人背后戳脊梁骨。不要占公家的便宜,也不要贪别人的东西。”我们自然是满口应答。
公爹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