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念想,阔别三十多年后,我终于在2020年的深秋时节又踏上了张家楼这片故土。
看到“张家楼”这三个字,我估计很多人会立马想到那醉人的红枫林、多彩的画家村和壮观的艺博城。的确,如今的张家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籍籍无名的农耕乡村,而是已经发展成了中国的油画名镇和山东的旅游强镇,也称得上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靓丽新名片。
但对我而言,张家楼仅仅就是心底那抹亲切而温暖的故乡情怀。这里是我的出生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是在这里度过的。虽说张家楼不是我的籍贯,虽说已跟随父母搬离这儿三十多年,但我始终把张家楼称为我的“老家”,尽管老家已没有亲人,对老家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很多次梦中回父母家,回的都不是父母后来所住的楼房,而是儿时住过的那四间旧屋,其实旧屋已不复存在。多年来,一直想回去转转看看,终因琐事缠身而未能如愿。
在张家楼艺术广场停车后,我极力搜寻者老家过去的影子,可哪里还能寻得到?呈现在我面前的,显然是一座璀璨生辉的魅力新城镇,我略一环顾,便觉目酣神醉。高端丰富的产业文化加之叠翠流金的生态环境,使小镇在诗情画意中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蔚为壮观的艺博城是如今张家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苍翠绿植的环绕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青岛艺博城”几个红色的大字显得越发雄浑大气。而进到艺博城里面,我俨然置身于一处华丽的艺术殿堂,那一束束炫目的灯光和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拍照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摆拍的倩影也随处可见。我在展厅里慢慢地挪着脚步,用心地欣赏着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作。绘画也曾经是我年少时一个美丽的梦,虽然因条件所限未能成真,但对绘画的喜爱一直珍存内心。我驻足在一幅荷花图前,看着水中的鱼儿在快乐地畅游,荷叶上的露珠正晶莹欲滴,那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心下暗暗惊叹。听镇领导说,艺博城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品交易平台,主要经营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品,现在采取“线上线下”、“实体店加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以后会逐渐发展成北方最大的油画批发基地。
从艺博城出来,我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记忆中的小河边。当年的我,每天就是跨过这条小河,再沿着河西岸那条窄窄的田间小道,步行十五分钟到位于张家楼村西的联中上学。现在,河上已建起了一座美观又坚固的小石桥。站在桥上,看见清澈的河水仍在潺潺地流着,但河堤上已是旧貌换新颜,记忆里杂草丛生、树木葱茏的河堤,现已变成了供人们健身休闲的街旁游园。河的西岸,那曾经的农田,早已成了画师们的“梦想空间”;那原先的羊肠小道,也被打造成了连接艺博城和画家村的油画长廊。
油画长廊总长近十华里,长廊两侧亮丽的景观和精妙的雕塑,使之更像是一条流动的艺术大道。沿着这条大道一直向北,就会到达位于大泥沟头村的绿泽画院。绿泽画院是2003年落户到张家楼镇的,它的入住,带动了大泥沟头村里三产的发展,也带动了该村村民观念的转变。2006年,大泥沟头村改为“达尼画家村”。从此之后,这个原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贫瘠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打拼,一跃成为了享誉全国的文明村。近年来,村里又进行了村居改造,把原先的小平房统一规划成了气派的小洋楼和独栋的小别墅。精品民宿加之优美环境,自然更能聚拢人气。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干劲也就更大了。
在去往枫树林的途中,要经过张家楼初级中学,这是我曾经的母校。因是周日,学校大门紧闭,隔着围栏,我也能感觉到学校面貌的巨大改观。我站到校门口让同伴帮我拍照留念,一位正要路过的男士见状立马停住了脚步,转头问我:“是母校吧?”我回答:“是啊!”他说:“看出来了,那份深情是藏不住的。”路人的理解让我很是感动,我赶紧连声说着“谢谢”。
今年的气温有些低,所以枫叶红得早。我们去到枫林的时候,那片红彤彤的枫云已渐至金黄,树顶的红叶也大多已飘然而落,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赏枫的热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人仍是络绎不绝。看着落叶铺就的这片黄灿灿的大地,再看看一排排凛然而立的名贵红枫,我忽然感到了生命的壮美。学学这红枫吧,活就活出精彩,走亦走得慷慨,在生命的尽头,把自己全部的能量化作春泥,滋养托举自己的大树母亲,让来年的大树再次生发灿烂,这样的胸怀怎能不让人钦佩!
身旁,一块醒目的招牌正昂扬地展示着张家楼那强劲的发展势头,“建设油画小镇,打造艺术之乡”已成了所有张家楼人的至诚追求。作为曾经的张家楼人,我很想用我的文字来记住张家楼,留住这片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