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铁军的头像

姜铁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5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年画的记忆》

世界上一座城市如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多是因为这个城市有独特的发展轨迹,或者有独特的记忆,潍坊就是这样的城市。潍坊的风筝自不用说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名声远播,加上这些年举办的风筝节,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就数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了。中国有四大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和潍坊杨家埠年画。能够跻身中国四大木版年画,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传承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必须的,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印刷术的发现和使用功不可没。其中雕版印刷在其中做出的贡献居功至伟。年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雕版印刷而传播得范围更广,接受的人更多。潍坊是中国木版年画最活跃、贡献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不仅诞生了民间年画的艺术人才,也诞生了木板雕刻印刷的技术人才,这里的年画推动了中国民间年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杨家埠木版年画独特的记忆,只有潍坊这座城市才会有。如果说,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像一颗颗珍珠穿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潍坊无疑是这条项链上耀眼的一颗。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朝开始,这里的杨姓艺人就开始创作木版年画。至清朝,杨家埠已有百家画铺,年画千种,画版数万。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中国雕版印刷密切相关,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宋、元两代均有所发展,至明代盛极一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盛起来。对于木版年画的雕版,现代人已经很陌生了。只有在古旧书店和博物馆里才能看到利用这种技艺印刷出来的书籍和年画。

木版年画简单地说就是将图画反向雕刻于木板上,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画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在中国,提起木版年画就不能不提起潍坊,这座城市在中国木版年画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木版上进行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年画”才由此定名。还有说,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文献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现象。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老百姓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的种类分为版画、刻纸、纸绘三种。版画是以木刻图案,再按图上色而成,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就属于这一类。杨家埠木版年画体裁形式新颖多样,从大门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女人、金童子到中堂、炕头、窗户两旁、牛棚,禽圈,粮囤上都有专用张贴的年画。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山东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爱憎分明的质朴本色。

木版年画最见功夫的一道工序就是刻板,这是关键环节,这方面只有雕刻艺人最有发言权。杨家埠百年老字号“同顺德”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杨洛书在我国年画界赫赫有名。他7岁时就拿刻刀跟父亲学艺,10岁就可以自己刻小猫戏蝶等有情趣的年画,18岁时已熟练掌握画稿、刻版、印刷等全部年画生产技术。历经60多年的磨练,60多年的潜心研究,使他的刻版技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年画大王”。他对雕刻技艺颇有心得,独树一帜。雕刻技艺首先表现在刻刀上,要用几十种刻刀。别的不说,就拿磨刀来说,就要有很好的技术,这是进入雕版的第一关,这一关通不过,连雕刻的门槛都迈不过去。雕刻木版年画时手、肘、腕、指要协调配合,一把雕刻刀握在雕刻艺人手里就像握着一支笔一样,要把年画的的笔韵通过手里的雕刻刀体现出来,所以才有“三分画、七分刻”的说法。许多雕刻艺人都是家传的手艺,是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很多时候,雕刻技艺是靠“熏”出来的,是长期潜移默化得来的。有的雕刻艺人三四岁的时候就被抱到父辈跟前,看着他们在雕版上一笔一划地精雕细刻,对雕版的爱好是深入到雕刻艺人的骨髓里去了。每一道工序都有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都有技艺诀窍和要领。如此,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杨家埠木版年画出精品,为什么杨家埠木版年画受欢迎。

为了更好地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杨洛书将自己珍藏的明代年画雕版和清代年画雕版无偿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考证,那块刻于清弘治二年的年画雕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雕版之一,可谓无价之宝。鉴于杨洛书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杨洛书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年画艺术家。他也为山东、为潍坊争得了荣誉。

因为绘画题材广泛,构图精细讲究,用纸质量好,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很快就名气大振,据说兴盛的时候,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潍坊,到杨家埠采购年画。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段卖画唱词,形容生意火爆的不得了,凡是采购年画者,不管新老客户一概不赊账,足见生意好到什么程度。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从明代中后期发展到清代,达到空前繁荣。明代有“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的盛况。明代时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迎合民间传统习俗的需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年画。尤其以灶王题材最受欢迎,这是因为在潍坊地区灶王的传说在民间非常流行,这方面的年画非常受欢迎。在潍坊民间传说中,灶王叫张万仓,娶妻郭丁香。张万仓经商外出期间,爱上了少女海棠,并将海棠带回家,休了贤妻郭丁香。海棠好吃懒做,不久将家财败光,她也一走了之。张万仓家又遭大火,他双眼被熏瞎,沦为乞丐四处讨饭。一日,张万仓讨饭来到一大户人家,讨到一碗热汤面,吃后感觉味道很像前妻丁香所做,一问果然如此,张万仓羞愧万分,一头钻进灶膛内烧死了。玉皇大帝念其有悔意,封他为灶王。因为这个传说,灶王年画在潍坊地区很是流行。老百姓无非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人不要忘本,不要忘恩负义。看似一张普通的灶王年画也寄托着朴素的善恶理念,表达淳朴的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是“载道”的。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赴美洲、欧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巡回展览。一批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国作现场表演,广受欢迎,深受好评。木版年画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年画雕版,现场观看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杨家埠木版年画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让世界知道了潍坊,知道了杨家埠,知道了一个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地方。

潍坊杨家埠年画走向世界。

世界因为杨家埠年画认识了潍坊。

这座城市的木版年画记忆像一坛老酒,日久弥新,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