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鑫富的头像

蒋鑫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2/04
分享

“国医院士”李兰娟

 

【独家纪实】

 

“国医院士”李兰娟

蒋鑫富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已变成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抗击疫情的积极行动!2月1日下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带队出征,再次亲临一线,驰援武汉。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盯着行装配合准备!

 

隔离!隔离!

防控!防控!

正当家家户户忙着过小年的时候,国家卫健委在1月18日,组建了高级别专家组并进驻武汉疫区,这是李兰娟首次随队出征。

年逾古稀的她,同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在听取武汉方面疫情汇报后,再战防疫最前线。

自从参与国家疫情防控开始以来的十多天里,李院士奔波于武汉、北京、杭州三地。好在她有一直活到104岁寿母的基因遗传,凭着一副硬朗的身子骨,工作时间天天挺到凌晨2点。睡上一个完整觉对她来说,真是件很奢想的事。

“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

李兰娟解释说,自己甚至向国家提出,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距农历除夕还有4天的1月20日上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列席席位上,出现了两张“新面孔”:钟南山院士与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

当天会议是,进一步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有力有效遏制疫情。李克强总理专门点名,请两位专家发言。

钟南山院士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李兰娟院士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两位专家,就是要从科学角度认真研判,以便更有效地防范应对此次疫情。”李克强感谢两位专家提供的专业咨询意见,说这对下一步如何科学决策非常重要,随后又专门送别两位专家。

从北京回到杭州后,李院士为听到来自疫情前线的声音,并让更多的声音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安抚这场疫情寒冬带来的恐慌,吩咐部署团队,尽快建立“李兰娟院士留言板”,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对社会关切的焦点和疑惑,开设一条绿色通道!

让阳光和大爱形成无形的强磁场,筑起一道全民抗疫的坚固长城!

亲爱的朋友!

现在,你可以与战疫卫士李兰娟院士零距离交流了……在李兰娟院士的团队里,大家都喜欢亲切的喊她“李奶奶”!

当我听到郑国永、邹芸等李兰娟院士团队里的一个个核心骨干说,为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李奶奶”真是操碎了心!

无论是在疫区前线走访现场实地调研,亦或是在大后方研究防控,制定方案,还是科学及时传达疫情科普信息,她都身先士卒,为争取控制疫情做最大努力!

好一个“国医院士”!既让人心疼,更让人敬仰!在我通宵达旦赶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是“李奶奶”在大国抗疫”前,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鼓舞着我,是“全民抗疫”的顽强意志,在激励着我!也正因为,有一个个“李兰娟式的国医院士”的坚守与付出,坚定了我们抗疫防疫的信心决心!

即将到来的企业复工潮,路上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这次疫情确诊人数高于非典了,什么时候有一个了……面对种种焦虑,请问有谁不希望第一时间,能持续听到权威专家的声音?有谁不想通过“李兰娟院士留言板”,进行更快更及时的对话。

如今,李院士也希望能为大众传递出更多、更科学对等的疫情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防疫抗疫最有用的信息。

朋友!“树兰医疗集团联合团队”在行动:你的心声故事,你的感动,你想求助的问题,以及那些纷纷杂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你都可以通过“留言板”——给“李奶奶”留言。

一位平台工作人员说:虽然李院士无法当即一一回复,但后台有24小时的队员在值班,针对专业问题由李兰娟院士团队成员进行回复,针对共性的难点问题,将由团队反馈给“李奶奶”并给予回复。

夜虽寒,心且热。“李兰娟院士留言板”,俨然成了打气鼓劲增信心的“加油站”,挡不住网友的热情,看留言踊跃更踊跃。

 

历史,有惊人的巧合。

那就先让我用杜甫笔下的“越女天下白”,与徐渭“碧浪红香天下传”的诗意,来诠释今天的李兰娟院士——如何为天下而“白”?又为天下而“传”?越王勾践更不会想到,他曾以一个国都的气节,在兰渚山脚,用心植下的那株兰草,幽香淡雅可克“百毒”的气韵,同样可深深植根在越女的精神基因里。

根系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的李兰娟!正是在山野间惊现出的一片馨溢世界的梅兰!

“研发疫苗,首先要获得病毒株。目前,我们已经分离到了五株病毒。其中有两株,非常适合于研发疫苗……

不同往年。从大年夜,到庚子年正月初五的一周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国内外疫情的官方数据,让全国亿万人民揪心不安。

屏幕里的李兰娟院士,是人们心中的权威,如救星,更似亲人——只见她齐肩短发,满脸的智慧里,写着对生命的敬重与大爱。

作为同乡,连日来通过连线她身边的队员,我了解到李院士的工作忙碌到凌晨2点多回去休息,早上8点就坚守在岗位上了——从实验室到隔离病房,两点一线,再是会议、会诊、报告、向媒介发布科普信息,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坚持奋战是她生活的关键词。

队员们说,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更多的时候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为了节省时间,盒饭就是李院士的一日三餐。

原来,身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院士正在与每一分每一秒赛跑。

时间就是生命。把救治病人时刻放在心上,源自她早年从当山村“赤脚医生”至今,始终如一的职业养成。

李兰娟是靠助学金读完中学的。家境贫寒的她,父亲当时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里全靠母亲,是母亲卖山货换来的钱,维持了一家的生计。如今,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幕,让她难以忘怀。

她记得,自己是从母亲手里,违心接过家里仅有的5块钱,去省城“杭高”读书的。结果还不够付学费,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好不容易高中毕业,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文革”开始了。

“支边去!”响应号召的李兰娟,积极报名,要去黑龙江,还是没被批准。当她从杭州,再回到生养她的偏僻小山村的那刻,她想了很多。乡里让她去夏履中学报到,她成了一名代课老师。

那时,每当患有老腰病的乡亲与她诉苦,她总想着如何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事。当知道针灸这门医术比较灵便时,她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短短几个月里,她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

第一次接触到医学的李兰娟,教了三个月书后,正好遇上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机会,于是她成了“赤脚医生”人选。

可她,当时很矛盾。因为,代课老师每月工资有24块,平均每天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加之山村“赤脚医生”难当,资金短缺,设备简陋。

尽管如此。李兰娟还是选择了后者。

村里,有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时间成了她的老师。上山采草药让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伤寒,消肿,止痛,敷跌伤……李兰娟煎的零成本草药,让患病康复成了百姓心中的“神医华佗”。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李兰娟的家乡——多次接受过我采访的基层女干部徐国娣,在先后担任夏履镇人民政府镇长、镇党委书记时,这个一直以“杰出乡贤”李兰娟为自豪的“全国首批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第一时间给李兰娟报喜:夏履镇获得了“全球生态五百佳”桂冠。

好山好水好风光。每当我踏上夏履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我都会被源于大禹治水而取名“夏履”的传说而感慨!

翻开《吴越春秋》,我从古籍线装书的厚重中,找到了史学家的注脚。讲的是宇宙洪荒多少年后,到了华夏大地大禹治水之时,禹在(今日李兰娟老家)越地,不慎在桥上跌落了一只鞋子,为了治水赶时间,一直到了去桥下面捡回鞋子,这点点时间都没有的地步。

说明,禹王一心为民治水,到了忘我的地步。

民间传说,总是一代代口口相传。少小的李兰娟,正是听着大禹治水故事长大的。

当然,我也听村里文化人讲,夏履过去也称芦头滩。意指一条穿境而过的东江两岸,以前是溪滩。滩里,长着一片迎风斗旗的芦苇。

那天,我在夏履桥村走走停停。旨在细细寻找,这个村庄给后人留下的文化基因。更期望找到,与院士情怀息息相通的那抹不了的乡愁。

抬眼,是一块“夏履桥院士之家”的牌子,旁边还挂着一个家训:“谨言慎行,宽厚忍让”。

呵!原来,这是李兰娟院士,当年从这里走向取得成功的——寒门。

放眼夏履桥,发现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淙淙。

高在山顶的越王峥村,那拾级而上的古道,曾是春秋战国时期,威严无比的一处绝密的军事基地。其实,就是越王勾践为校练屯兵,专门建立的一所“越国军校”。

当历史烟云散去,这个“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国军事基地,也就为后人留下了一段“雪耻复国”的历史。

在满腔“家国情怀”的李兰娟心中,永远记着全村父老的浓浓的亲情。也正因如此,用她的话说“与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1970年,她作为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因为成绩优异,她毕业留校,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了医生。

上世纪80年代,面对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实际,李兰娟决心攻克肝炎治疗这一难题。经过十多年反复探索、实验,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说起如何沉着应对突发疫情,李兰娟缘何有对曾经的SARS(“非典”)当机立断的定力?

当时的李兰娟,正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任上。在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厅里即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晚,杭州对密切接触病人,全部进行了就地隔离。

从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那刻开始,李兰娟率攻关小组,在48小时内,就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

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同时,还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喜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事实证明,她的隔离决策行之有效。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特别是,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专家。

她及时建议:关闭所有活禽市场,最快速度控制住H7N9。而她所在的浙大一院,在第一时间,收治了一个个H7N9禽流感患者。

为让病人度过危险期,李兰娟研究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 

那是2013年春季,恰逢SARS疫情消除的第十年。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突发不明原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病情凶险。

正当人们因为对禽流感的恐惧,李兰娟与她的团队,还专门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发现。

家庭生活中的李兰娟,与丈夫郑树森志同道合,是中国科学界少有的一对院士伉俪。

在李兰娟心里,家庭是她坚实而温馨的港湾。拥有人生最理想的婚姻,是因为连同事业的相互深爱。作为浙江龙游的媳妇,她对丈夫这位——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很尊重支持。

“新婚之夜”,是他们家人“共同的甜蜜”。

那是1975年“五一”节的日子。婚礼很简单,上午,他俩把双方同事邀请到家里热闹了一下就了。哪知下午,有的同事还未出门来自龙游的电话突然进门来了,说她公公身体状况很不好,新郎想连夜赶回老家去

新娘看在眼里,两人随即一合计,决定同时赶家去。

当晚没有直达龙游的火车,意味他们必须在金华站中转过夜,他俩当时又没钱住招待所。

此时此刻,一对新人,四目相望。双双低下头的那个瞬间,俩人你一头,我一头,竟不约而同地把铺盖卷儿往地上一铺,在火车站广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婚

 

“兰娟,你来了!”

2017年1月8日上午。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握着李兰娟的手,面对这对院士夫妻亲切问候时,他们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也是她依旧穿着色上衣,第4次以项目第一完成人身份站在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不过回,她率团队捧回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最高荣誉。这是中国医药卫生领域、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浙江省科学界荣获的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一刻,李兰娟院士团队用十年时间,在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刻下属于中国人的荣光,向世人证明,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治走在世界前列。

党旗在心中!面对新挑战,将自己全心封闭在实验室里的李兰娟,展现巾帼风采!当前,她最想告诉人们的是:只要地球上还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永远可能发生。

许多老的传染病,像天花等基本被消灭了,像今天面对武汉疫情防控这样,传染病事件,以后还会不断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比非典更容易传染;疫情会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所以宠物也要加强管理;患者在康复后,体内会形成特殊的抗体。

去过疫区、接触过感染病人,一定要坚持14天的医学观察;在检测新型肺炎的过程中,其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更高,现在是尽可能将所有“疑似病例”中的阳性患者检测出来!李兰娟说。

连线“树兰会诊-iMDT”。

1月31日中午,我从李兰娟院士午休时间里,通过同步平台,知道福建晋江市医院和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海南博鳌超级医院、郑州三院、重庆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邹城市人民医院等多家树兰医疗的合作单位的医务工作者,听取了李院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热点问题》远程讲座。

针对进一步落实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诊断标准、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路径等要求,进行规范诊疗等问题,李兰娟为大家现场答疑解惑。

兰香克毒!兰香永恒!

 

第一稿写于2020年1月30日夜

第二稿送审并改定于1月31日晚

 

 

作者简介:

蒋鑫富 笔名江风,浙江绍兴人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为《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主任、总编辑。穿过12年军装。在部队荣立过创作报道三等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鉴湖长歌》被列入“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 ,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和研讨会。著有小说散文集《乡情》、报告文学集《穿过硝烟》。散文《补丁人家》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新视野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作为江苏省小学生成语活学活用辅导课本,哲理散文《门与墙》被编入选录20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作品的《引人入胜的山水成语》,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诗歌《长兴四章》获得由《中国作家》和湖州市文联联合举办的"风物湖州全国诗文赛二等奖。至今,共创作出版和发表在《中国作家》《安徽文学》《文学报》《野草》《人民日报》《人民前线》《浙江日报》等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的文学作品计350万字。个人传略被编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辞典》。

 

 

联系: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489号《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 蒋鑫富0571-87091956 1396817359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