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吃粽子,对吃进嘴里的粽子产生一种热情与思考。于是我带着这种热情与思考,把一个粽子放在一张白纸上,用一支削好的铅笔,画出了粽子的轮廓线。我把三条轮廓线连接起来,就形似于一个三角形了。父亲见了白纸上形似于三角形,对我就说道:“画的不像粽子!”。我回答说:“还没有画完呢。”
父亲没有离开我而是停留在我的身边,看到我用绿色彩笔画出了粽子的外貌特征,用红色彩笔画出了粽子的轮廓线。这时,父亲面带笑容看到白纸上基本成形的粽子画面,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道:“这才像一个粽子!”。我放下画笔,把画好的粽子画像张贴在我家墙壁上。最后,我面对墙壁上粽子的画像看一看,仿佛觉得跟我吃过的粽子一模一样,甚至还要好看一些。父亲虽然文化不高理解不够,对我画粽子的缘由总想说点什么,但最终没有说出口。父亲似乎是一个有心人,一次带我到了一个峡沟地方去砍柴火。父亲指着蔓延在峡沟上上下下一片绿色的世界,对我说道:“你看,那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寮叶!”
在我扛着柴火回家时,父亲也给我带回了寮叶。到了晚上,我暂时似乎还没有学习的心情,就把寮叶放在煤油灯下,一边看了墙壁上我画好的粽子画像,一边还在琢磨寮叶如何成为粽子的外包装。我一高兴又拿上画笔,把寮叶仍然放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寮叶的轮廓线。寮叶呈现在白纸上,在煤油灯光的闪烁下显得非常单一。要想把寮叶在我的画笔下显得十分丰富起来,必须有自然环境之中的万事万物来陪衬。当时,在我脑海里刹那间浮现出了,父亲带我到峡沟砍柴火的场景画面:
密密麻麻的寮叶似蓝天似林海。当我走进寮叶丛林时,长长的寮叶和宽宽的叶面上,有站着的鸟儿在鸣叫,有成群结队的蝴蝶在飞舞,偶尔有一只松鼠在我前面一飘飞,很快钻进了一片寮叶之间。那只松鼠似乎又踩响了地皮带来了响声,但并没有惊动站在寮叶上的鸟儿。一会儿,我看到鸟儿无论低空盘旋还是高空飞舞,总是离不开寮叶这一片广阔的世界。我高兴之余,用一颗石子向站在远处寮叶上鸟儿抛去,石子落在寮叶上发出了响声,却并没有惊动鸟儿的离开······场景之间的各种画面再现,让我用画笔在寮叶上轻轻一点缀和修改,一张白纸上的寮叶周围,不仅有了山峰、鸟儿、蝴蝶、蓝天、白云,而且在寮叶之间我还画出了父亲砍柴火的形象。这样,我连忙把一张画好的寮叶画像张贴在了我家墙壁上,且与粽子的画像紧密相连起来。
墙壁上的粽子和寮叶画像在煤油灯光的闪烁下,让我左看右看它们应该叠加在一起才是最完美的形象。在此刻,我浮想联翩几乎抑制不住一种内心的喜悦,赶忙拿上一张白纸缩小了画像的比列,把寮叶画像又在白纸上重新画一次,也让粽子的完整画像叠加在寮叶画面之上。这样用不同彩色画笔在寮叶与粽子画像之间,进行夸张、加工、修改、润色和涂抹,一幅不怎么成熟的画作我总算完成了。
我照样把画作张贴在了我家墙壁上,那么墙壁上就有了我的三张画。我面对三张画似乎扩大了视野范围,画面上的山峰在寮叶周围起伏不断,定格在寮叶之上的粽子画像,犹如一座山峰被寮叶托起显得十分壮观秀丽。这是因为画笔的色彩搭配非常夸张,直接把粽子画像夸张为一朵花儿一样美丽。有被夸张的春燕站在寮叶上,它用温和的眼光似乎在看一看,像花儿一样美丽的粽子形象。唯独画面上的一些野草,似乎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状态,它们青春靓丽郁郁葱葱,紧紧围绕在寮叶画面周围。我的画张贴在我家墙壁上,让我也越看越似乎达到了着迷的程度。不是丰富的画面带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而是寮叶与粽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一结合,让我仿佛走进了风光秀丽的大千世界。因为寮叶与粽子它们都是出自大自然的杰作,在那时又仿佛给予了我童年世界里,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生活空间。
我有绘画基础,似乎也有了绘画的生活经历。有一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老师教学生绘画,也给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凭借记忆大着胆子把熟悉的粽子和寮叶的画像,与自然环境一些素材融合在一起画在一张画纸上。老师看了我的画画出了生活特点,尤其是粽子和寮叶画像充满了生活情趣,也张扬了自然风光内涵之美。老师在班上表扬我,还说我的一幅画还具备了很多优点,同时同学鼓掌向我学习也赞美我。这样一来,我更高兴起来了。
回到家里,我把老师对我绘画的表现与肯定告诉了家长,特别是父亲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积极乐观态度。在端午节这一天,父亲拿了一个粽子递到我的手上,然后离开了我就扛着锄头到地里劳动去了。当我打开用寮叶包装的粽子一股股香气扑面而来时,同时又看到一颗颗糯米浮现在我的眼前,才觉得丰收的糯米像是劳动者颗颗汗珠在升华了。就在此时,我面对手里被打开的粽子,忽然又联想到在我家墙壁画面上,是否缺少了劳动者的一种形象。
然而,在这一天端午节过后,我发现张贴在我家墙壁上的画,不光是具备有粽子和寮叶的画面,当然在其中画面上还有父亲的形象出现。恍惚间,我这才真正明白过来,父亲因为是一位劳动者,反而让我在画面上看到了劳动者的一种精神,仿佛也在劳动者身上看到了一种坚强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