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当兵去过东北西藏等都是比较寒冷的地方,转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带回家的一件军大衣父亲都舍不得穿它,留在家中到了天气变冷的时候,在晚上又当成一床厚被子盖在孩子们的身上,做到了既保暖御寒,又防止孩子们感冒伤了身体健康。
父亲教孩子叠被子还是从军大衣折叠开始。军大衣在孩子手里还是有一份重量,但父亲在冬天利用了几个早上,才把孩子们教会如何折叠好,既美观又好看的一件军大衣。说实在的孩子们起床后对军大衣折叠,起初美观程度当然跟不上父亲的手法和技巧,结果没有看相不是皱皱巴巴就是轮廓不分明。父亲看到后既不批评孩子,也不带着一副不好看的脸色面对孩子,而是每一次都让孩子站在身边,学习并指导军大衣折叠的方法。后来孩子们用心用力基本上,掌握了军大衣折叠的技巧,出现了轮廓清晰规范整齐的美观效果,父亲见了后给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父亲不仅教孩子把军大衣折叠好,还严格要求孩子们养成晾晒军大衣的生活习惯。不管是春夏秋冬,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把军大衣,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以防止上潮变霉。父亲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每做一件事情,都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孩子们眼中接受了父亲坚持晾晒军大衣好的生活习惯,不久孩子们跟着父亲也就学会了,该晾晒军大衣的时候就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
但孩子们把军大衣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时,看到军大衣在太阳光的漂浮下非常神奇。军大衣浮现在地面上的影子不断被放大。这时,军大衣在孩子们眼里袖长在变粗变长,仿佛是两根铁柱坚强有力;衣领在变宽变圆,像是一个圆圆的太阳光彩夺目;腰身不断在放大,像是一座山的形象壮观威武。如此同时,孩子们忽然联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故事,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值得后来人学习与传承。当看到父亲的军大衣,在太阳底下恢复到本来面貌的时候,只是觉得以父亲为代表的军人形象,在孩子们脑海里也似乎慢慢高大起来了。
从此我对父亲的军大衣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时喜欢听一听父亲当兵的那些经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也喜欢听老师给学生讲战斗英雄故事;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关注革命战士冲锋陷阵那一刻的英雄形象;甚至到了走亲访友的家里,也要寻找革命故事书来阅读,来满足对革命英雄的崇拜与敬仰。尽管军人的服装种类不同长短不一,但他们表现出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是一样的,也不断地加深了孩子们对英雄人物的爱戴和理解了。
因此孩子们对父亲的军大衣格外珍惜。在冬季父亲本来要把军大衣,盖在孩子们身上御寒提升温度,但孩子们知道原来父亲的军大衣,居然还包含了深远的意义。于是就很少用来盖在身上保暖了,而是折叠好放在床头。父亲发现后担心孩子身体健康,要求孩子们根据天气变化,自己决定是否盖上军大衣。孩子们听了父亲这么一说,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在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到了晚上才把父亲的军大衣,再当成一床被子使用。之后,父亲军大衣虽然很少当成被子使用了,但我在夜晚寒冷加班学习的时候,父亲要求我把军大衣披在身上御寒保暖,这样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冬天里晚上披上军大衣学习方法好,再也没有感受到寒冷的感觉实在幸福极了。
父亲军大衣用来保暖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无形之中在孩子们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上了岁数的爷爷到了冬季更需要保暖措施,父亲就把军大衣让爷爷穿上了。爷爷一生体弱多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父亲的军大衣又回到了我们家中。不过,父亲军大衣不少的地方已经破乱,甚至不能修复了。但一贯勤俭持家的母亲,对军大衣缝缝补补的结果似乎还能够穿它,这样接着又被父亲穿了几个冬季。后来军大衣实在不能穿下去了,母亲只好拿到缝韧铺,改变成孩子的大套小棉袄了。
父亲军大衣被改变成大套小棉袄,我们家孩子前后都穿过它曾经度过寒冷的冬天,我直到上完初中才没有穿过大套小棉袄了。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套小棉袄虽然陈旧得非常严重不能够再穿了,但父亲像是保护文物那样珍藏着它。一旦节假日儿女回到家里,父亲还在我们面前常常提起,曾经穿过的大套小棉袄。过了几年之后,父亲对军大衣那种自豪感,都寄托在大套小棉袄身上了,是因为父亲也随即把它带进了城里的新家。住进城里的父亲还是坚持把大套小棉袄,隔一段时间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好习惯。父亲也许看了大套小棉袄,也就看到了自己曾经穿过的军大衣,充满了深厚感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父亲在去世之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忽然发现由军大衣改变成的大套小棉袄上,居然别上了两枚领章和一枚帽徽,让我们对军人出身的父亲肃然起敬。刹那间,父亲那种军人高大形象,仿佛在我们心中被升华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