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山区在收割稻谷时的农具叫拌桶。围在插入拌桶三方的挡遮是由竹篾编制而成,打稻子用的竹齿耙子是由木头和竹片构造而成,被放在拌桶出口内侧。打稻子在通过竹齿耙子时,就可以把稻谷颗粒分散到拌桶内。还有与拌桶配合收割稻子的人至少要四人组成,两人打稻子两人割稻穗,收完稻谷时需要两人抬拌桶,一人背挡遮和竹齿耙子,一人要挑上装满稻谷的箩筐。就是这样一个形似船儿的拌桶,在参入稻田劳动过程中或者结束时,在我儿时的记忆上总是挥之不去的一幅美好画面,它也给我童年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收获稻谷时节一到,孩子们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喜欢跑进稻田里捡拾丢下的稻穗,也喜欢给打稻子的人推拉拌桶。孩子们推拉拌桶时,要是拌桶在打稻子人的手里拖得太快,孩子们一定会在稻田里站立不稳,这时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会斜着身子贴近稻田水面了,且双手要是抓不住拌桶边沿时,将双手快速插进稻田里就会带上一手的稀泥,当场孩子们看到你我之间这种场面,都会嘻嘻哈哈大笑起来。其实有时打稻子的人都顾不上看一眼孩子们的快乐画面,只管埋头在稻田里打稻子、割稻穗、拖拌桶忙碌着,直到拌桶里稻谷有了一定的重量后,打稻子的人才把拌桶里稻谷装进空箩筐,接着要把稻谷挑回家晾晒在院坝里,然后挑着空箩筐原路返回,又开始在稻田里打稻子了。
打稻子的人非常辛苦,全身上下不仅都沾满了泥浆,而且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部流淌不止。一会儿汗水混合着满脸的泥浆形成了汗珠,这时掉进稻田里的汗珠都是沉甸甸的,在阳光照耀下这些带着泥浆的汗珠,从打稻子人的面部上不断地滚落而下好像在闪光。那些时不时地黏连在打稻子人的一头乌黑发型上,除了泥浆之外还有不少的稻谷颗粒和稻谷叶片。如果近处一看这些泥浆稻谷及叶片,展现在了打稻子人的头顶上,像是丰收的田野既生动又形象。还有打稻子人的一双干净的脚上,却沾满了稻田稀泥是越来越厚实了,还能看到打稻子人扬起稻穗飘飞的影子,像是一幅幅画面美丽极了。
在稻田里打稻子发出来的那种声音,它不仅带着旋律从拌桶里飘飞出来,而且也不断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有大一点的孩子不管在拌桶上会不会打稻子,要么手握一把稻子站在打稻子人身边,要么等到打稻子人离开半桶那一瞬间,就会快速站在拌桶前面打起稻子了。这些大一点孩子尽管打稻子的技术不那么成熟,但打稻子人不怕孩子干扰他们正常劳动时间,而是在手把手指导孩子打稻子的技术要领。孩子也懂事知道自己一时难以学会打稻子,一离开拌桶顺手就把稻穗递给打稻子的人,这时打稻子人立刻向离开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在稻田里打稻子的人也会给孩子们营造快乐气氛。打稻子人有时一边打稻子,一边要是在稻田里遇上奔跑的泥鳅,就会一把逮住泥鳅举过头顶,招呼孩子们快来拿泥鳅玩耍。每当此时对泥鳅颇感兴趣的孩子,生怕别的孩子把泥鳅抢先到手,在稻田里就和其它孩子像是竞赛一样疯跑起来,把最先抢到手的泥鳅很快装进鱼篓里时,一边大声面对同伴笑着,一边还在同伴之间举起鱼篓自傲起来,同时也传来了打稻子人不断地笑声。要是打稻子人休息时躺在稻谷草上睡着了,好事的孩子就用稻谷草叶片,在打稻子人的鼻孔上耳朵上甚至脖颈上捞痒痒。孩子们这一恶作剧竟然没有干扰到打稻子人的睡眠习惯,那张熟睡的面孔依然还是保持着安静的状态。有时孩子面对躺在稻谷草上打稻子人鼾声如雷的时候,也不去干扰打稻子人睡眠时间,赶快把打稻子人放在一边的衣服,拿来给他们盖在身上。之后,任凭孩子们在稻田里躲猫猫捉泥鳅和黄鳝,甚至在稻田里追赶鱼儿叽叽喳喳所带来的喧闹声,纵然也没有影响到躺在稻谷草上,打稻子人休息时熟睡的梦乡。
我在学会打稻子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六岁了。同时与多年打过稻子人在一起打稻子,既有辛苦程度也有快乐的时候。因为辛苦时,在拌桶面前打稻子将近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得到休息,休息时还要把拌桶里的稻谷送回家,这样在打稻子休息时间更少了。打稻子在快乐的时候,是因为其中有一位中年壮汉他很能讲故事,他常常给躺在稻谷草上休息的人,讲了不少关于稻田里的传说故事。我记得打稻子的中年壮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户大户人家每年在稻谷成熟期,总是有盗贼前来偷去稻田里的稻谷。一天晚上大户人家安排两个精明人到稻田里守护稻谷,两人不在稻田里巡逻时,就会躺在打稻子使用过的挡遮上休息一会儿,谁料两人一躺在挡遮上就呼呼大睡起来。那些急匆匆赶到稻田里的几个盗贼,发现守护稻田的两人熟睡过头了,盗贼们就把守护稻田的两人,静悄悄地抬到三里开外的一棵大树下。盗贼们只见两人还在呼呼大睡就匆匆离开了大树。回到稻田里一伙盗贼不仅自己偷了不少稻谷不说,还叫来许多同伴也在大户人家稻田里偷去稻谷。虽说打稻子的中年壮汉把这个故事一讲完带来了不少的笑声,但归根结底说明打稻子的中年壮汉心中装了不少有趣故事,他故事讲得那样完美深刻又吸引人,我听了之后非常佩服中年壮汉讲故事的能力。
后来因为我远离家乡走上了工作岗位,很少参加家乡田间劳动了,再也没有机会与家乡打稻子人一起在拌桶前面,挥舞着手臂打稻子的快乐场面了。虽然远离了家乡的人和事,但家乡收割稻子的美好画面依然还留存在我心中。因为它曾经教会了我劳动,在劳动中不仅享受到了快乐生活,也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