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自小学会了在写文章时凭空捏造、抄袭成性,那么等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不敢揣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但是幼时养成的恶习如若让其野蛮生长,想毕其成年之后想要悬崖勒马怕是为时已晚了罢。我们的教育总是以写作套路化、语言程序化、分段标准化来拔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有人反思过这样做的效果如各位家长与教师所想吗?
至少结合我任职教师的经历,这一机械化的文章生产流水线是毫无作用的。
2017年,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尚感夏未至,顿觉秋已深的时节。踏着初秋九月的夕时雨与山风,我正式进入某小学实习,任职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下课铃声、窗外学生的嬉闹声、晨间朗朗的读书声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经久不息。在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我是与学生一起进步的——因为一些我认为亘古不变的所谓教育方面的“真理”,跌下了高不可攀的神坛,姿态甚至有些滑稽可笑。而我在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则是想要写好文章,就得用真情实感去写文章。
在期中考之后,我所带的学生们考出了傲人的成绩。而欣喜之余我陷入了沉思:班中有很多学生报有作文补习班,此次考试有几名学生作文虽然写的不错,但套路都是一样的,很有可能是同一名补课教师教出来的。于是我决定进行一次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在期中考结束,学生或喜于成绩自我放松或陷入失败阴云之时,进行一次突击测验。事先我私下与在作文补习班的家长沟通,拿到了他们期中时练习过的文章类型,并将之用于本次试卷的作文题。而正是这次做足了充分准备的测验,以令我瞠目结舌的结果印证了我内心所想。
在这次令我难以忘怀的,以“我最敬爱的人”为作文题的测验中,平日成绩永远在前列,情商高、能拿事的两个学生写出的文章如出一辙,成功拿到了我给出的零分,这也是他们自上学以来写文章得过的最低分。在之后的班会中,他们满怀愧疚的承认了自己所写文章来源于教辅资料上的同一篇文章,他们中的一位甚至将那篇文章一字不落的全部默写了出来。究其根本,在于对写作的轻蔑,将之当成了一种任务,久而久之就想通过某种捷径将其完成,走上了歪门邪道,其造成的恶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而另一个平日调皮捣蛋,成绩平平的学生则令我大为震惊,他在文章中以饱有感情的文字与灵动的修辞描写了他最敬爱的母亲。变化之大甚至让我无所适从,要知道他之前考试时写的文章连让人读通顺都做不到,甚至字数都无法满足要求。之后我满怀着种种疑问对这名学生专门进行了一次家访,才发现这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复杂——单亲家庭,父亲在他三岁时不知所踪,母亲无工作被赶出家门未来一片堪忧,后来是他的母亲穷则思变,一切从零开始学起,成功开办了美容院才得以将他养大。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家庭和睦亲戚和谐,从未有过此等坎坷的人生经历,但在恍惚间我似乎对这位学生感同身受了——调皮捣蛋只是他脆弱内心的伪装,他的内心世界没有那么大,甚至是阴暗扭曲的,而唯一能够照亮他内心的光芒就是他那伟大的母亲,在描写他最敬爱的人之时,就如同见到了光的飞蛾,要用自认为全世界最美好的语句来形容那一束璀璨夺目的光华。
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自满,写作之前总要扪心自问三分。回想自己的写作经历,追寻了十余年的何谓最好的文章而不得要领,竟无语凝噎——原来最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来的,是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我自求学以来写了不下几千篇文章、随笔,得过高中、大学不胜枚举的奖项,现在看来都仅仅是一抔飞灰罢了,抵不上那位学生用心写出的文章一分一毫的珍贵。
机械的流水线式的写作只能写出没有感情的文字,不但是自己更加迷茫,更会使人生厌,只有满怀真情实感,才能笔下生花,造就一篇好的文章。无情的文字犹如一杯毒鸩害人害己,富有情感的文字温润如玉,绽放光华。孰优孰劣,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