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休息一段时间,禹州电缆案,6号以后联系当事人让双方再谈一次,科信找韦XX(139XXXXXXXX),禹州找彭XX(136XXXXXXXX),调不成还按原定提审发,看一下合议庭成员是否员额法官。卷在柜子上。李庆军。”
2018年9月2日,就在做换肾手术的当天,躺在病床上的李庆军一边做术前检查和透析,一边跟自己的同事们先后打了13个电话安排交接工作,并专门给任方方等同事发短信叮咛嘱咐自己原计划调解的案件。电话中,李庆军的声音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洪亮,但他强忍疼痛,显得很镇定。此时的他,面容消瘦,已经没有一点儿光泽。由于术后对无菌环境要求严格,任方方一直还没来得及前往看望。她从没想过,这一次与李庆军的案件沟通,竟成了永诀。
2018年9月28日上午8时9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因病去世,年仅54岁。
普通背后的不普通
李庆军在大家眼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官,与别人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看到他去世的讣告,很多同事无法接受,甚至不敢相信。
法官助理王峰很惊讶:“李庭长不是就腿疼吗?我们只知道开庭和合议的时间长了,他会不舒服,有点坐不住。”
法官助理程保华回忆说:“有时候看到他脸上有些浮肿,问他,他总是笑着说有点风湿。”
书记员豆中银从2013年进院就与李庆军一个庭室,他眼中的李庆军与常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知道李庆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不能喝水,夏天有时跟当事人说话说得口干舌燥,他舌头都发僵了,却还是坚持把法理跟当事人解释清楚。
就在手术当天,李庆军给立案二庭庭长卜发忠打电话说自己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就来上班,把工作进行了交待,具体什么手术也没细说。时间到了之后,因为要办续假手续,卜发忠从李庆军家属那里拿到诊断证明书,院里的同事才知道他平时是忍着严重病痛和大家一起工作。卜发忠随后立即赶到医院去看望他,没想到见面后,李庆军最牵挂的还是手上未结的案件:“有几个我主审的施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已经开过庭了,过几天身体好一点儿,我得抓紧时间组织合议庭对案件进行评议,早点出二审结果,不能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让农民工兄弟久等……还有三个审查案件需要再复议,也要抓紧时间进行复议。另有一个案件已经约好时间再组织当事人进行一次调解,争取能早点儿给当事人一个结果。还有一个案件,已经询问过,申请再审人情绪比较激烈,请通知卫霞安排合议庭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别出现意外……”
立案二庭副庭长王春娥至今仍在自责:“庆军从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耽误过工作。庭里如果知道他的病情,肯定要劝他不能这么拼命。”
李庆军的爱人马凤实提起他的病情,眼泪就止不住地落下:“庆军以前就患有高血压和慢性肾炎,2014年被医生确诊为尿毒症,2016年曾患轻度脑梗塞。庆军是个坚韧要强的人,他不想让别人拿他当病人看,怕大家照顾他。他总说,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所以同事们谁都不了解他的病情。不仅如此,我们两口子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关系很好的邻居都不知道他的病情。因为庆军说,别因为自己的病,影响了亲属和朋友的工作和心情。”
2011年3月,李庆军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想让亲人为我的身体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有点自欺欺人,装得若无其事。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样享受,享受生活。要是真倒下了,我也无力回天,随他去吧。生活要继续,班要继续上,工作要继续干……”
他所使用的日记本,上方写着:“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于平凡中书写不凡
2018年9月1日,星期六。由于近年来案件的急剧增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各业务庭已经形成了“周六正常上班”的工作氛围。对李庆军来说,这一天与这四年来工作的日日夜夜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
早晨六点,随着闹钟响起,李庆军开始准备在家的第一次腹膜透析。针对李庆军的病情,医生推荐了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两种治疗方式,但由于血液透析需借助血透机,每周要到医院3到4次,每次大约4个小时,为了不耽搁正常工作,李庆军决定自行在家中进行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李庆军的腹部通过手术置入了一根硅胶“腹透管”,每天需多次将“腹透液”定期灌入和排出腹腔,用自身的腹膜代替肾脏,来清除机体代谢物和多余的水分。李庆军使用的透析液一袋重2公斤,每次开始前要先洗手,戴口罩,房间里每天两次进行紫外线消毒,根据身体状况,每次腹膜透析需要30到50分钟不等,如果腹透液流入或流出速度过快,就会出现腹痛腹胀的情况。对长期透析的李庆军来说,身体乏力、怕冷、易烦躁、恶心甚至呕吐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透析时间过长,李庆军只能拿上妻子煮好的两个鸡蛋和准备的面包匆匆赶往单位,一遇到工作上的忙事急事儿,连这点简单的早餐也会被他“忘”到抽屉里。
据法官助理程保华回忆,9月1日上午加班时,李庆军还叮嘱大家,工作和身体要兼顾好。
中午下班后,李庆军赶回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将近8公里的家中,开始当天的第二次腹膜透析,透析结束后和家人一起吃过午饭,又返回单位工作。
从省法院签到机9月1日晚留下的影像资料显示,李庆军当晚6点半才离开,与他平时工作日离开的时间差不多。
回到家里,他还需要再做两到三次透析,然后才能入睡,遇到病痛的侵袭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时,就只能靠安眠药。尿酸高的时候,李庆军从脚到膝盖都疼痛难忍,无法行走,在家需要拄拐杖的他,去单位就用毛巾包住腿,穿上宽一点的裤子。他的左胳膊和左腿经常发麻,脖子后面时常疼痛,冬天尤为严重。今年7月以来,他的透析管道口化脓发炎,又痒又疼,皮肤上经常是一道道血痕。因为肾功能差,李庆军需要严格控制每日摄入的水分,即便夏天口干舌燥,即便跟案件当事人说事说到舌头发僵,他依然不敢多喝水,太渴了,就漱口,再吐掉。“他专门买了小杯子喝水,他跟我说,真羡慕你们啊,可以大口大口喝水。”回忆到此,马凤实止不住心疼。
四年如一日,他看似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地勤勉工作,而在这背后却是默默对病痛的忍受与抗争。
四年来,李庆军与医生约好,每个月都要找一个周二请假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查身体。每到这时,李庆军就买好周一晚上22点12分出发的K180次列车,下班后带上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赶往车站。火车上,他还要自己做几次透析,偶尔遇到好奇的乘客,他也会笑笑解释:“没啥事,做个小透析。”周二早晨6点16分下车赶往医院复查后,李庆军总是火急火燎地坐高铁于当天下午返回。一回郑州,他总要先回办公室,把今天“落下”的工作补回来后,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而今天,K180次列车依旧每晚准时开往北京,却再也看不到李庆军拖着箱子赶车的身影。
“三不伸手”
李庆军同志是89级西南政法大学的民诉法研究生,有较高的法律专业水平,但由于民事法律变更快、内容多,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和同事们交流业务知识。
早在2001年,李庆军拟写的裁判文书就获得了“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被评价为“针对性强,逻辑严谨,言之有据,判决结果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法官居中裁判的身份和地位,避免了法官凭主观之嫌,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2002年6月,李庆军承办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二审案件,给身边的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案涉及三九集团、中国建设银行、宇通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案件纠纷时间跨度长达6年,情况极为复杂,且涉案金额较大,存在地方金融政策变更等复杂情势变化,更涉及债权债务转让、担保、利息起算时间等多个法律问题,各方当事人都派出了精英律师团队,反复辩论。李庆军拿到案件后,认真研究分析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最终凭借对法条的准确把握,依法对案件进行了改判,不仅让各方服判息诉,更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优化与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审监二庭副庭长关波至今还记得大家对李庆军这个案件的评价:“庆军真不愧是西政的研究生!”就在2017年12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了首批法官入额考试,李庆军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
审监庭副庭长林秀敏与李庆军既是多年的同事,在工作中两个庭室又有业务对接关系,她拿出案卷目录一一圈出李庆军转来的案件:“庆军提审的案件都非常到位专业,抓问题非常准,与我们的改判意见也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根据院里的业务分工,李庆军所在的河南高院立案二庭主要从事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等合同纠纷案件一、二审裁判及其再审审查工作,这类案件在民事审判中最为复杂、繁琐。据统计,2016年,立案二庭共结案2610件,李庆军所带领的办案团队共结案849件;2017年,立案二庭共结案2686件,李庆军团队共结案667件;2018年截至8月底,立案二庭共结案1309件,李庆军团队共结案360件,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2016年4月,李庆军曾突发脑梗塞住院。那几个月,为了不耽搁审判工作,庭里的同事就按照李庆军的要求,把案卷送到医院,他认真阅卷拟出意见后,大家再把案卷拿回单位。除非为了工作,他不让大家去看望他,到医院见到他了,也还是三句话不离案件。
2018年上半年绩效考核时,庭长卜发忠根据大家的办案情况,打算报李庆军为“优秀”,却被他婉拒了。他说,希望把“优秀”让给更需要的年轻人,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总是把荣誉和好事让给别人,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不争不抢、不跑不要、坦然面对,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印象。
赔偿办主任周志刚给他做了个总结,叫“三不伸手”:
“一是不向领导伸手。身处别人觉得不好的岗位,他不挑肥拣瘦去要求调整;他带的办案团队人员最多,案件分的也最多,每个案件他都参与研究审理,工作如此繁重,他也没有提过要减少案件。
二是不向当事人伸手。有济源老乡大老远专程跑来想找他说情办事,他总是先自掏腰包请老乡吃饭,然后认真看人家带来的材料,没理的就解释清楚让人家回去,有道理的就建议走法律程序,该怎么办怎么办。
三是不向同事朋友伸手。他有着坚韧要强的人格,总是只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但你要是让他去求谁帮忙,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他也不会去张这个嘴。”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何谓法官的公正谦抑品格。
用法律影响身边每一个人
李庆军出生在河南济源山区,是一个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全家人靠上山采药来维持生计。1986年7月他从河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分配到郑州牧专工作,响应党的号召在栾川县工科中专扶贫支教一年,1993年3月经过遴选调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妻子说,自己特别珍惜法官这份工作,除了研究法律和判案,自己也没有其他擅长的,所以要努力把这两件事做到最好。二十五载审判生涯过去,李庆军始终未改初心。
他进入法院工作后,每年过年一回到村里,乡亲们都纷纷上门,围着他咨询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妹妹李凤莲家里张罗了团圆饭,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过去一看他还在跟乡亲分析问题,生气地问:“你这大老远回趟家是来看谁的啊?”他就抱歉地笑笑:“乡亲们问我事儿是信任咱,得给人家讲明白。合法的咱就靠法律维权,别把有理的事情用过激的手段变成没理,不合法的就给人家说清楚,让他也别闹事,闹也没有用。”
邻居彭迪的弟弟远在江苏徐州,因替别人担保了一笔两百万的债务而忧心忡忡。听说借款人躲债下落不明的消息后,他本打算离婚、卖房,自己也出去躲债。彭迪找来了懂法律的李庆军帮忙出主意,经过电话开导和分析,建议事情还是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最终果然得到了妥善解决。彭迪感慨:“真要感谢老李,要不然我弟弟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藏着。”
比李庆军小17岁的堂妹李菊霞,从小就看着哥哥用所学的法律为大家解决纷争。李庆军常跟她讲,法律是非常有用的专业,学了法律就能帮助别人。在他的影响下,李菊霞考入了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入职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面对案多人少的问题,李菊霞跟哥哥打电话,倾诉说案件太多了,太累了。李庆军开导她说:“我们的工作是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每份裁判文书都有它的创造性,我们每多办一个案件,社会就会少一个纠纷。”
对儿子李然本科专业的选择,李庆军也建议:“学法律吧,对社会有用。我希望你以后也能做法官,因为你内心善良,崇尚公平。”
在妻子马凤实的眼里,李庆军的生活非常平淡,不抽烟,也不喝酒,周六去单位加班,周日就在家里阳台的躺椅上,带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笔和案卷材料写写画画。却没有想到,命运连这样平淡的幸福都没有再留给她。
对群众有热情,对法律有底线
对很多人来说,李庆军留下的只言片语,虽然质朴无华,却依旧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李庆军的法官助理王卫霞已经养成了非常细心的习惯。类似通知当事人二审开庭这样的工作,除了发传票之外,她都要专门再打电话通知,遇到当事人有事与开庭时间冲突的,她都会尽量选一个各方都比较方便的时间。“这都是跟着李庭长工作养成的习惯。他说,这是对当事人最基本的尊重。”
李庆军所在的办案团队曾接手一件标的额为3500元的劳动报酬争议案件,一二审均因证据不足判决农民工李某败诉。李某不服,向省法院申请再审。在审查时,有合议庭成员建议驳回,李庆军在发言时说:“民事主体是平等的,但是法官不应该就案办案,要看到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对于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举证能力,体谅他们的难处,面对他们,法官需要更有耐心。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裹来省法院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案件标的虽小,对劳动者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样的案件不能一驳了之,要调卷认真审查,组织听证,查明事实真相,让当事人打心眼里接受我们的处理结果。”
河南首航律师事务所的年轻律师李晶至今对李庆军复查的一个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印象深刻。这个案件,是她第一次与高院的法官打交道,整个问询过程中,本来一直很紧张的她逐渐从容起来,因为她发现这个法官没什么架子,即便遇到交流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李庆军也会认真耐心听自己这个年轻律师充分发表意见。今年8月,案件结果出来了,跟李晶和她当事人的预期相差甚远,再见李庆军时,他们的情绪也有些控制不住,但是李庆军依旧不急不躁、态度和蔼,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耐心释法明理,最终使李晶和当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心平气和接受了裁定结果。
书记员豆中银每周要按李庆军的要求,通知10个再审审查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前来接受询问,同时安排二审开庭工作。每个卷宗李庆军都会在询问前仔细阅卷,搞清楚争议焦点和问题实质。询问时,有些简单案件连刚接触法律的豆中银都听明白了,他也都会耐心听当事人把话说完,再认真解答。李庆军说,很多当事人进法院是带着很大火气的,原因就是有话没处讲、没人听,你让他把话说完,他的火气就小了一大半。法院的工作不仅是要办结案件,更要化解矛盾。
法官黄爱玲对李庆军依法提审处理的高某析产、继承纠纷一案记忆犹新。原告高某因父亲去世后一处房产的继承分配,将自己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告上法庭,由于提供不出相应证据,且提交的证人证言与他自己的陈述自相矛盾,一、二审法院均判决高某败诉。自称“上学没上好,整天喝个酒耍一辈子”的高某认为,自己的败诉是因为法官不明理、不会判,多次酒后身穿孝服拖着父亲的骨灰盒及横幅到省法院门口闹访,并威胁李庆军“案件判我输就自杀”、“要到最高法院门前自焚”、“与被告同归于尽”等。为了高某的案件,李庆军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最终无奈地在审理报告中写下“原被告间的亲情已经荡然无存”,做出了维持原审判决的裁定。而经过李庆军的反复劝说,高某虽然不接受调解意见,但明确表示“接受判决,不管胜诉败诉”。裁定送达后,案件果然风平浪静。李庆军办理的诸多案件中,不乏像高某这样抱怨社会、言行过激的当事人,而经过他的耐心接待,很多案件最终都以调解的方式化解了矛盾,他也因之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宽厚的李庆军也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对再审案件,他的态度是不考虑其他案外因素,只要发现有错就要纠正。针对个别案件遇到找关系打招呼的,他对自己的审判团队成员说:“不管谁找,法律底线不能突破,要坚持原则。大家只管依法办案,有什么压力我来顶着!”家住南阳市宛城区的周光华老太太今年已经74岁,听到李庆军去世的消息泣不成声:“这么个好人,咋就不长寿呢?”周老太2004年经过拍卖,购买了某单位下属实体企业的土地和房屋使用权,但随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该企业一直拒不交付。周老太无奈之下起诉到法院,案件胜诉后,每次一到执行阶段都会被该企业提出新的异议阻挠,案件最后以某领导批示的形式交到了李庆军的案头。参加省法院的再审审查听证前,周老太的心里直打鼓,自己年纪大了,连律师都没有,而对方“有权有钱有关系”,一二审都胜诉的案件,会不会到这里被推翻?“不管谁批示的,都得按法按理来办!”十年过去了,周老太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李庆军在听证会上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在心里说:“这个法官耿直!”顿时踏实了。收到驳回再审申请、维持自己胜诉裁定书后,周老太托老家的亲戚到乡下收了些土鸡蛋,挎着筐从南阳坐了将近300公里的大巴找到了李庆军家。李庆军一问情况,明白了老太太的来意。看着老太太充满期待的眼神,李庆军这一次没像对其他当事人一样把她拒之门外,而是热情地把老太太请进家里喝茶聊天,临走前给老太太拿上了自家买的山药等补品:“你要是不拿,鸡蛋我就不能收。法官是有纪律的。”马凤实一回忆起这件事,就想起李庆军送走老太太后开心的笑容。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案件,一位位当事人开心的笑容和舒展开的眉眼,激励着李庆军虽蹒跚却从容地继续勉力向前。
用短暂铸就永恒
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奉献因执着而可贵。李庆军在秋风萧瑟中,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审判工作,离开了他热爱的、也最爱他的人们。他是一个老实的人,办案中只知道按照法律和规定办事,公正到铁面无私、不近人情;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时时处处体谅当事人的难处和诉讼的不易,用耐心、真情和善意化解了一起起纠纷;他是一个坚韧的人,在完成繁重办案任务的背后,四年如一日与严重的病痛坚强抗争,他尽量瞒着身边的人,不求组织照顾,不给同事添麻烦;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不争不抢、不跑不要,总是让着别人,坦然面对,默默无闻。他并没有焦裕禄同志那样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河南法院万万千千默默无闻践行着焦裕禄精神的一名普通法官,他爱岗敬业、循规遵矩,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心系群众、至诚报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他的坚守与执着,他纯粹的内心、忘我的境界与高洁的灵魂,为身边的同事以及接触过的案件当事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
当时或许曾云淡风轻,而知道李庆军一切如常工作背后的默默付出与坚持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同事们回顾起与他共事的日子,就像在每个人的心里点燃了一盏灯:它永不熄灭,默默无声,引领着大家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