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家强的头像

许家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25
分享

伍子胥的选择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古人一般是姓名连称,但伍子胥则以字行于后世。《史记》中也将其列为“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的一生,都是在不屈中奋斗挣扎前行,这是一位包含了几乎全部悲剧要素的英雄。

伍子胥的悲剧,开始的莫名其妙,说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毫不为过。他本来是个官二代,出身于楚国显赫的官僚世家,前途一片光明。就因为楚平王给儿子娶媳妇,娶出了后来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楚平王为他娶的媳妇是秦国公主,时任秦国国君秦哀公的妹妹孟嬴。这个孟嬴长得太漂亮,去迎亲的楚国大臣费无极(《左传》为费无极,《史记》为费无忌)巴结在任的一把手楚平王,告诉楚平王:这个女子是天仙下凡。把个楚平王说得心痒不已,直接把儿媳妇占为己有,为太子建另外换了个媳妇。费无极大受赏赐。

但太子建毕竟是法定的候补一把手。楚平王不可能永远万寿无疆,一旦驾鹤西去,费无极今天的风光,就可能成为明日的丧钟。于是费无极就天天到楚平王耳边说太子建坏话。

在楚平王心目中,为自己贡献了漂亮女人的人,比儿子要亲近得多。费无极的坏话说多了,楚平王真的相信了——也不一定是费无极的坏话起作用,也可能是楚平王做贼心虚,只有看不到太子建的影子,他才可以放松地享用原该属于太子建的女人。

楚平王先是把太子建打发到外地,又试图罗织罪名干掉他。于是召见太子建的老师伍奢,让伍奢大义灭亲,勇于揭发自己的学生。伍奢却没有划清立场站对队的觉悟,引得楚平王发怒。抓起伍奢,派人去杀太子建,并将伍奢的两个儿子召回京城。

太子建提前得到通报,跑到宋国去了。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回到京城,被连同父亲伍奢一起砍了,伍奢的二儿子伍员,就是伍子胥,打听着太子建的出逃路线,也跑到宋国去了。

伍子胥出逃之时,楚国的抓捕部队已经追上他了,但伍子胥只是执弓面对,抓捕部队居然没人敢逼近一步,被伍子胥从容逃去。可见伍子胥的威名,此前已经在楚国部队中广有流传。伍奢临死之前,听到伍子胥成功逃脱,叹息一声:楚国君臣以后会有苦头吃了。也体现出他对儿子的绝大信心。

伍子胥和太子建在宋国会合了。宋国发生了内乱,他们一起跑到郑国。

伍子胥父子的苦难,是从维护太子建开始的。但显然,他们看错了人。太子建和伍子胥在郑国受到空前礼遇,接受高规格接待。不过郑国的军事力量比楚国差得太远,靠郑国复仇不大靠谱。太子建就到当时中原第一军事强国晋,试图寻求支持,没想到晋顷公给了他这样一个选择:既然郑国这样毫不见外地信任你,你就回去做我的内应吧,帮我们把郑国拿下来,我就将那里封给你。

受到郑国高度礼遇、高度信任的太子建答应下来。

我相信,在听到太子建回来复述这个计划时,伍子胥的内心是悲痛的。伍家父子,为了他们心中的天理和正义,破家杀身,流亡千里,没想到,他们所维护的这个人,居然是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白眼狼。

这是个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计划,不听伍子胥劝阻、一意孤行的太子建,在计划泄露后,遭到郑定公悲愤的质问,随即人头落地。冯梦龙在记述这段故事之后,有这样两句感叹:“人情难料皆如此,冷尽英雄好义心”。

伍子胥父子,居然是为保护这么一位小人,而惨遭杀戮,很为他们不值。

不知道当时的伍子胥心里是否会有不值的想法。但时势容不得他深思,他要活命,他要逃离郑国。

从历史记载来看,郑定公是一个极其大度的“英雄好义”之人。他把忘恩负义的太子建杀了,却没有布下网罗,缉拿伍子胥,所以伍子胥得以从容逃脱。

离开郑国容易,逃离一心一意诛杀他的楚国网罗有点难。伍子胥要往吴国去,有一处必经之地,叫昭关,这个昭关在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西北处,我没去过,但我查看卫星地图,就目前看,那里的交通路径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走。但在两千年前的那个交通高度不发达时代,昭关,却是伍子胥的唯一活命之路。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白。”少年时读到这句俗语,读到伍子胥的这个传说,很难相信。人的情绪,怎么可能如此直接地在身体上显现?1999年10月28日的那个长夜,我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太平间里,与小女诀别。一个晚上,数十只烛尽,悲恸极处,几度要随小女去了。第二天天亮,我知道怀中小女马上就要永远离开我,意识陷入半昏迷。清醒后,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头发,也白了过半,而我当时尚不足三十:

长宵坐断天欲晓,

人间从此无许朵。

欲随天堂无路径,

始信一夜发成雪。

白头发掩护了伍子胥,让他顺利通过昭关,却没能摆脱楚军的衔尾追捕。在他东逃至长江之畔时,追兵掩至。江上恰好有渔舟,舟中的渔人又恰好知道伍子胥父子,更幸运的是这位关心国家政治的渔人非常有正义感,同情冤枉的伍氏父子,他冒险将伍子胥渡过江去。伍子胥感激不尽,解下身上的佩剑送给渔父,说:这把剑能值百金,就送给您吧!渔父拒绝了,渔父的回答让人感动:按楚国的法律,能抓住您的人,可以得到五万石粮食和很崇高的爵位,我渡您过江,难道只是贪图您这把百金之剑吗!

伍子胥之所以解剑相赠,实在是因为他身上没钱了。他随后上路,路上没钱吃饭,他没舍得卖剑,而是靠乞讨活命,顽强地进入吴国,见到有志夺取王位的吴公子姬光。

后世演义出一种更传奇的说法:伍子胥到吴国后才开始乞讨,吹着箫,唱着曲乞讨,目的只是引起吴王的注意,结果第一个注意他的是吴公子姬光。

后一种说法比较传奇,也被一般读者所接受。总之,伍子胥见到了吴王僚和公子光,并且在吴王僚和公子光之间作出了选择:扶持公子光,夺取吴王位。

于是在伍子胥的引荐下,专诸登场亮相。于是,中国春秋史上很传奇的一幕上演:专诸刺王僚。刺王僚所用的鱼肠剑,当时其实真的只是指这把剑正是放在鱼腹中,后世渐渐衍化成一种短剑的通用名称。

公子光登位接班,成为吴王阖闾。伍子胥成为他的第一功臣。伍子胥的精准选人也得到丰厚回报,阖闾庐没有象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领导人那样翻脸无情,他给了伍子胥充分的权力,让伍子胥去实施他的复仇战略。要知道,当时吴国的国力,远逊于楚国。复仇之战要是搞砸了,吴国有可能面临覆亡的危险。

伍子胥没有辜负阖庐的信任。伍子胥更没辜负自己这经过九死一生才争取来的机会。此前的伍子胥,展现的只是他个人英雄主义的魅力,此后的伍子胥,展现的是一位军事家的卓越才华。

伍子胥首先向阖庐推荐了《孙子兵法》的作者、大军事家孙武,励精图治,短短数年内,将不起眼的吴国军队,打造成春秋末期天下第一精兵。然后,伍子胥为总司令,孙武为总参谋长,伐楚。

数年之内,吴军三次伐楚,战无不胜。公元前506年,第三次伐楚,五战而取楚国首都郢。当时在任的楚国国王楚昭王逃亡。

冤杀了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经死去多年了。时代最靠前的史书记载,伍子胥鞭打了楚平王的坟。时代靠后的史书则记载着: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尸骨从地底下挖出来,一鞭鞭抽打,边抽边哭。他是报了仇,但他也失去了父亲与哥哥,失去了自己的故乡,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多年时光,也始终生活在颠沛流离、生死边缘,就算后期在吴国执掌大权,复仇的念头也让他片刻不得安宁。

现在,终于报仇了。但他的仇人已死,他覆灭的是自己的祖国。

伍子胥,这位中国历史上忍辱负重、勇毅果决的复仇英雄,在向仇人的尸骨一鞭鞭抽下去的时候,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那一定不全是快乐,那也一定不全是悲愤。伍子胥,伍子胥,在两千五百年之后,写到这段故事,我陪你一起流下泪水。

搁笔,抬头,窗外寒风凛冽。两千五百年前,掠过郢都上空的风,是否与今夜的风,一样的寒峭!

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太阳与人》。这部根据作家白桦写的小说《苦恋》改编成的影片,描写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遭受到残酷打击和百般凌辱。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当他痛苦地离去时,说:“我爱这个国家,但这个国家不爱我。”

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描述伍子胥从逃离楚国到他掘墓鞭尸这一整个长过程中,心灵的痛苦和煎熬。楚国是他的祖国,他们祖孙多少代为这个国家效忠效力,但最终,他伍氏一家,被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情地抹杀。

伍子胥用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他爱这个国家,但这个国家不爱他时,他的选择是不为这个国家殉葬。

司马迁是同情伍子胥的,千秋万代,伍子胥被做为悲剧英雄歌颂和传唱着。写下这段故事,我的泪水,也滴落在稿纸上。

但,楚平王虽然毫无疑问是个可以千刀万剐的混蛋,他就一定可以代表楚国吗?伍子胥复仇毫无问题,但他复仇就一定以破灭自己的祖国为代价吗?

这样去问伍子胥,显然有失公平,因为在伍子胥那个时代,还没有政府可以与国家分开的观念。但同样是在伍子胥那个时代,也没有国民一定要为不爱他(国民)的政府殉葬的观念。所以,伍子胥行走多国,灭楚复仇,并没有人指责他不应该。

我提出前面的疑问,也不代表我能回答,我只是提出而已。

伍子胥一代人杰,显然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纠结,他后来成为吴国的耿耿忠臣,为了吴国的安全,他不惜得罪后来的吴王夫差,并且在明知道自己的忠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忠心不改,挺身赴难。这说明在伍子胥心中,曾经给予他最大信任并为他解决了复仇大事的吴国,就是爱他也被他深爱的祖国,为这样的国家而死——哪怕是冤枉地死,也是他所认可接受的。

悲剧的伍子胥,用他的一生,说明了一件事:爱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有所不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