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旭的头像

贾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29
分享

二宫:我文学创作起步的地方

贾旭

1977年我十八岁。当时,我在天津市纺织技工学校在学,经刘明大伯推荐结识了第二工人文化宫文艺宣传科时任科长的任文焕老师,从此,我加入了天津工人文学创作这个团体,在这个大家庭的陶冶下,多年来创作了一些反映工厂生活的文学作品,2016年我荣获“纪念天津工人文学社成立六十周年”优秀作家奖。回望我走过的文学之路,感谢二宫成为了我文学创作起步的地方,是我的福地。

1976年,我初中毕业进入纺织技工学校学习钳工,同时,我多年的文学梦想开始实施了。可能是受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我自幼爱好写作,进入技校之后,我开始将自己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小说创作上。那些年还没有电脑,是用笔在纸上写作,我先在纸上打草稿,经过反复修改,再将成稿抄写在作文纸上,然后向报刊投稿。我有的稿子投稿前要请我父亲的老朋友、54中学语文教师刘明老师审示,由于我父亲与刘明老师是挚交,故我称他为刘大伯。记得我两年间写了近三十篇短篇小说或小小说,但都没能发表。

1977年初秋的一天,刘大伯打来电话,要给我介绍一个工人文学创作团体,我听后很高兴。那天下午,阳光明媚,云淡风轻。刘大伯领我来到了距离他驻的河东区郑庄子不远的第二工人文化宫,因刘大伯每天都要到二宫晨练,对那里很熟悉。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于1952年,是综合性园林式建筑,行使着工人文化宫和公园的双重公益性职能。只见二宫里百花齐放,波光粼粼,活动的人真不少,儿童活动区、健身活动区更是热闹。刘大伯告诉我,二宫文艺宣传科负责组织职工业余文学创作,他要介绍我加入工人文学创作队伍。我当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刘大伯要介绍我加入工人文学团体,对我的写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紧张的是我的水平太差了,人家会接受我吗?我随刘大伯来到了二宫的文艺宣传科。当时科里有三四个人正在忙着什么。一个清瘦高个儿的青年人问刘大伯,“您是来报名参加文学创作的吧,您填个表儿。”刘大伯说:“任科长,我是给这个小伙子报名。”瘦高的任科长高兴地看着我说,“欢迎欢迎,先填个表儿,有活动通知你。”“好的。”我爽快地答着。刘大伯对任科长说,“留一个您的电话吧,方便联系。”任科长马上从桌上拿起一张纸,写上他的名字“任文焕”和文艺宣传科座机电话号码,当时还没有手机。任文焕科长给我的感觉是热情开朗,平易近人。

记得我参加了几次二宫文艺宣传科组织的文学讲座等活动,听过冯骥才老师的文学课,我的文学创作还得到了天津工人文学社会员、作家张铁珊老师的辅导,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在非洲的密林中》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后来,二宫的工人文学创作活动移到了一宫,并创刊了《海河潮》文学杂志,专门发表工人作者的小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在天津产生了很好的反响。1980年3月,在任文焕老师的帮助下,我三易其稿,在《海河潮》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师徒》(小小说),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当时,我是天津一家毛纺厂的车间保全工。后来,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接连发表了《关键时刻》《调动》等反映工厂生活的小小说,任文焕老师还组织召开了我的作品研讨会。2016年在天津工人文学社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已经退休的任文焕老师,他还是那么精神焕发。

时光荏苒,一晃40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我文学创作所走过的路程,总会想到我起步的地方——第二工人文化宫,总会想到在我文学创作的征途中给予我许多帮助的任文焕老师等许许多多的师长和前辈。祝愿我的文学老师和前辈们健康长寿,祝愿提升改造后的二宫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越办越好!

2021年11月8日《天津工人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