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旭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每每此时我总要触景生情地回忆起儿时过年的情景。每到过年,我们天津的大街小巷的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鞭炮火药味,家家户户的桌子上摆着的炒花生、炒瓜籽等散发出干果诱人的香味儿,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到亲友家串门拜年,真是十足热闹的年味,这一切构成了我童年节日的记忆。
鞭炮的药味
每到过年,放鞭炮是过年的特色。俗话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我父亲就给我买来了小包装的鞭炮,好像是200头一包,有四五包吧。因家庭条件所限和安全的原因,不能买太多的鞭炮。我和邻居的小伙伴儿们一样,舍不得一下子都放了,而是拆开包装,一个一个地放。开始大都把炮仗插进墙缝或压在砖头下,点着炮仗引信,在炮仗炸响前赶紧跑开。再后来,我可以右手拿炮仗,左手拿着燃着的香,点着引信后扔出去,让鞭炮在空中炸响。家里人嘱咐我一定不要把炮仗扔到别人的身上。由于鞭炮的质量问题,许多邻居放完整挂的鞭炮就会产生许多哑炮,我们就在胡同里拾哑炮,将哑炮掰开,点燃里面的火药,我们叫放 “呲花”,晚上放“呲花”非常好看,像个小烟花,不仅让我们过了放炮的瘾,也弥补了买不起炮仗的缺憾。
干果的香味
我小时候干果供应非常紧张,平日基本见不到,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凭副食本到粮食店排队购来限量的带皮花生和葵花籽。大人们用铁锅炒熟了,留着过年时吃。因此,花生和葵花籽非常受我们小朋友的欢迎,过年时总要抓上几把,塞进棉袄的口袋里,跑到胡同里和小伙伴们边玩儿边吃,十分惬意。特别是大年三十“守岁”时,干果和茶水是那晚的标配,大人们吃着磕着喝着聊着,十分快乐,因为那时没有电视机。那几天,我们张嘴一说话,满嘴都是花生和葵花籽的香味,往往过年这几天吃得我们嘴唇和舌头都起了泡,可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拜年的年味
每年过年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要串门拜年,家里像过队伍似的,晚辈给长辈拜年,同学同事之间拜年,亲戚朋友之间要拜年。每每在街上遇到熟人时,打招呼的第一句就是“过年好。”每到拜年时我就跟着爸爸妈妈到我舅爷家去拜年,我爸爸那边只这一门儿亲戚。我的几个姨和姨夫们到我们家拜年,因为我们一家和我外祖父住在一起。最后,外祖父派我到我姑姥姥、姨姥姥家去拜年。每次我去她们那拜年都让我各带上一二盒糕点。她们见到我都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因为那时没有电话,信息不对称,许多信息都要口口相传。姑姥姥、姨姥姥大都还给我些压岁钱,可谓皆大欢喜。按照习俗,拜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年时的鞭炮被春节晚会等替换、单调的干果被各种干鲜水果取代、走街串巷的拜年被手机微信拜年替代。一切更加绿色、更加丰盛、更加便捷,可能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回首走过来的路,是为了回味少年时的欢乐;回首走过来的路,是为品味今天的幸福;回首走过来的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也是我写这篇《过年“三味”》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