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贝侯的头像

西贝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1
分享

参加“回到黄河”作家培训班侧记

收到《黄河》编辑李婷婷老师邀请参加“回到黄河”作家培训班的通知后感到意外和兴奋,11月6日下午按时报到。为了防止因过度兴奋而失眠,晚上特意喝了点儿酒,没料到如雷的呼噜声将室友李啸洋轰出了房间(借宿亲戚处)。感谢80后年轻才俊没有任何怨言,腾出空间任我恣意妄为。

尽管住处(锦江之星风尚)距听课地点(省作协三楼会议室)不到十分钟,但学员依旧早早聚到那里。回顾四周,除了两三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其余的都很陌生。80后居多,其中还有几位00后,60后如我者目测大约不超过三人,并且以我年龄最长,不禁忆起十多年前跟随乔忠延老师第一次参加省作协培训活动的情景,而唏嘘不已(那时候我以自己年轻沾沾自喜)。

7日上午由作协主席李骏虎出席的开办仪式之后,培训活动正式开始,第一场杜学文老师(文学评论家)题为《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推动文学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讲座。

尽管杜老师用课件讲述,遗憾不善笔记的我没有系统摘录下来,只零零碎碎记了一些警句(如下):

我们每个人都与国家命运相连,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精神世界。

我们既需要物质平衡,又追求精神世界。作家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特殊存在,承担的责任更多。

不同的人之间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东西表达出来形成价值观。

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写,看如何写。

文学家是用具体人物和细节来表现,不是建立在逻辑上而是细节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讨论人的问题,怎么活得好,如何存在。

宇宙自然规律是自主性存在,天地人关系的处理。

艺术产品是从劳动中创作出来的。

精神情感作用价值观,蕴含不同文化形成不同价值形态,但有共同的,艺术是隐形表达,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充满情感的塑造灵魂的。

作家的价值选择体现时代风尚,做到各美其美,写出个性和特殊性。

文学与艺术是人类社会中最不具有功利性的意识形态。

书写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杜老师没有理论套理论,理论证理论,而以文学的语言形象生动、言之有物地给我们以释读。自己觉得被一只无形之手牵引到一方广阔之域。

7日下午,《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老师的讲座题目《我心目中的好诗》。笔记粗略如下: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神对人的悄悄而语,文学皇冠的明珠。林语堂认为诗歌是中国的宗教。诗歌不能脱离政治,具有政治性。

1、 爱国主义情怀。霍去病、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辛弃疾《过零丁洋》等人的诗词荡气回肠,充满家国情怀。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 体现高尚的节操。“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林则徐的一些对联,陈毅《梅林三章》等。

3、 英雄气慨。古代官员大多文武双全,比如辛弃疾、范仲淹、林则徐,王晶龄等。唐朝的边塞诗。

4、 悲悯情怀。李绅《悯农》(二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优秀作品是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伟大作品是诗性和史性的结合。一唯抒情显得空洞,要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

5、 气象峥嵘。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如李白的山水诗,毛泽东诗词。

6、 清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语言平易敦朴。“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李渔)。“文人稍有高见者,都看不起堆砌辞藻,都渐趋平淡,以平淡为文学最高境界,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运用之,便成天地间至文”。(林语堂)

8、 感情真挚。当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散文尤其要带着真诚写。

9、 个性鲜明,辨识度高。有名人说过,不是没有才气,而是缺乏个性。当然过于个性也是禁忌。

10、 禅意恢宏。惠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布袋和尚《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当然,好诗并不局限以上所例,此外还有沉郁、雅正、精致、鬼怪、隐讳、直率、深峻、雄健、旷达、真切、悲壮、超凡等。诗宁可写得不规范,不可写得俗。

伟大的诗歌与政治不可分离,例如《黄河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是中国精神的再现,没有一部小说和散文与《诗经》的容量之大相比。挑动时代命脉,反映山乡巨变,《人民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美丽乡村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化。

政治主题不是简单的口号,文以载道,诗人,文人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不能不关注社会,伟大的作家都是思想家,伟大的诗人都有家国情怀。诗歌给人以力量,让文学与人类命运联系一起,意象、语、思想与精神更重要。

当下缺乏大情怀的诗人。新诗百余年,许多都在玩花样,玩技巧,内核不变,评判诗歌归根结底是好与不好。

走向外界就是表达内心,找准自己的路子。丁玲的才情与萧红、张爱玲可以媲美。

此外散文写作方面杨海蒂老师有如下精彩妙论:

不大赞成散文写得太长,如果才华灵气不足的话,散文太长了就不得不注水。字数最好控制在4千字内,一般不超过7千字。当下散文同质化问题突出,故乡、亲情题材尤其如此,语言不独特,写法同质化,写作中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写哪类多读哪类文章,阅读中吸纳文气,梁衡写大气的散文前读《史记》。

“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小狗也要叫——按上帝给的嗓子叫好了。”(契诃夫)当然,心有高标方可行远。

推荐散文作家:张承志、刘亮程、李娟、王安忆、何士光等。

有了6日晚的教训,当晚没敢饮酒。室友与朋友聊天归来很晚,我专等他入睡后我再休息。然而他拿上次日上课所需向我告辞,这几天太原很冷,让他顶着寒风借宿他处内心非常歉疚。我开玩笑说,一个电影博士顶不住一个莽夫的呼噜。

尽管屋里只剩我一人,但宁静并不能安抚躁动的心,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好多年没有看电视的我不得不打开电视催我入眠。事实上越折腾越兴奋,脑子里萦绕着白天两位老师的声音。传授之内容像摆在面前的丰盛美餐,多得无从下口,然而又不甘于暂且离席。倘若放在十多年前,定会去结识文友,然而如今身心俱老,跟80后90后已形成不可逾越的代沟。

孤夜漫长,翻开随身的书看了一会儿,心安定不下来,铅字便入不了心。无效的阅读。培训几天来,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无效”,我在思忖这些年来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无效的努力。于是刚刚低沉的情绪便有亢奋了起来。

和嗡嗡不休的空调(酒店靠空调取暖)相依为命,守候了一夜,天终于亮了。填进胃里的食物提醒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

8日上午的主讲是《长江文艺》编辑张双老师,她的题目《浅谈当下小说写作的几个要素》。她讲得随性,我记得也随性。

她先从山西面食的名称入手文学性,接着说到山西古建流淌着文化气息的命名。她说,山西有悠久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如何把常规题材写得不同,可以从山西古建与其它地方的区别中得到启发。

结合具体小说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得学员更容易体悟。说到短篇小说的篇幅,她说最好控制在一万字内,毕飞宇老师有8千字论,短篇小说要的是密度而不是长度,点到为止,做到言犹尽意未止。

谈到小说细节的重要性,她说细节要有颗粒感,亲切且微妙,比如麦子的香气和生长性,发现和敏感的感受力,当下作家的感受力逐渐被消磨掉了,因此沉浸式感受弥足珍贵。回忆是很靠谱的,珍贵的,选择性地填充到小说中。

小说写作力避故事发展人为操作的痕迹,故事的走向有内在的逻辑性,作品不是作家的提线木偶。务须追求语言行为逻辑的真实性。小说要有一个好标题,写好开头非常重要。

作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也是滋养出来的。对于写作者来讲写出来还不是全部,写出来后先放一段时间,从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再回过头修改,情绪冷静后才会客观审视自己的小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朗读,跟文友和编辑交流等,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自己的写作中面对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化解。作家隐藏在文字后,言犹尽而意无穷。人类普遍性经验的延展,比如《黑悟空》,用世界品质讲中国故事。阅读是提高写作的捷径,审美意识提升,鉴别能力提高,更广泛涉猎,长阅读和深阅读,打开视野,积累素材。

关于投稿,她说尽量不要发编辑微信,投邮箱,编辑很忙,微信上的稿件容易过期,且有时忘记阅读了。写作要有自信。写作是一项未尽的事业,不要被裹胁,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思想转化成文字,当然写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附加品,是宣泄。

在回答学员问题时她说,小说中的闲笔作者必须了解目的,还是要学会控制,写多了会冲淡庄重之美。当作家主观意识过于强烈时,语言如何让人物有个性特色。作者如果意识到后需要克制(或节制),应该停下来及时抽离出来,避免叙述拖沓。

文学需要实验型文本,但不是玄而虚,缺乏内容的作品。通过技巧包装,将日常、内在建立在现实逻辑基础上,实验型拔高了文学品质,使得丰富多彩。叙述容量够,内涵和视野不够,出脱不了故事本身,通过阅读和感知,在重大事件中进行深入思考,对比类似经典作品寻找差距。鲁迅写祥林嫂不仅只是这个人,而是普遍性,深度思考的重要性,让故事更大丰富和饱满。评论作品时对全面性深层次了解,同时拓展阅读,观点输出,直观呈现。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表达。要让评论好读,脱离学院派的理论。保持自己的语言体系。小说并不一定非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时候反倒因为解决不了而更有韵味。

8日下午作家赵志明老师演讲的题目是《严肃文学写什么?类型文学怎么写》。赵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以及圈内朋友的写作特点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讲解,整整三个小时滔滔不绝,人人听得聚精会神,居然没有一人进出。由于他口若悬河,妙趣横生,我只顾了耳朵,几乎顾不上记笔记(小说家苏二花说,如果让他单讲小说的技巧和写法会更精彩)。

整理笔记大意如下:

(他与圈内朋友写作中的交往趣事从略)输入与输出的融合,不会把时间耗费到无效的工作中。小说作家如果只读小说只能找到兴趣和技巧,得不偿失。

过去由于筛选方式比较简单,获取的信息渠道较少,被动筛选和阅读。文学与影视产品某种方面来说不同,编剧在电影中的作用很有限,导演与(听)编剧的意见分歧很大,甚至是不同的意见,且不征用,我的朋友给姜文当编剧,一班编剧(好几个)围着姜文谈想法,等到拍出来,几乎与他们的想法无关。所以说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徐则臣意志力特别强,做笨功夫,一直写日记,为小说积累素材,做田野调查,小说之外花很大的功夫。作家有了点如何行动?也许花的功夫与最后的结果不一样,但工作必须做,就一个故事做N遍。

我们的生活如此多彩,但为什么笔下功夫却如此类同?我们应该思考这个问题。阎连科强调作家的坐标在哪里?阅读中寻找,阿乙认为最好的杂志是《世界文学》。写不下去晾在那里,直到能写下去为至;或者硬写,解决的方法每个人不同,写作终究是一个人的事情。

写作是跟自己死嗑的行为。韩东写作要闭关,韩东常常呆坐电脑前一字不写;徐则臣用不同的开头写同一篇小说。作家必须有耐心,有创作仪式感,并日常修炼。每篇小说都想写得不一样,最困难的是克服经验。弋舟的短篇小说炉火纯青,除了天分外,勤奋很重要。阎连科老师写作时有灵魂出窍的感觉,浑然无我的状态。

写作是自我对话,也不仅仅是疗愈。写作的勇气,譬如写家事,回避与否,韩东写了一篇小说,兄长告诫他不要发表和透露。作为写作者,可以不被人发现,但不写是遗憾的事情。写作中难免有绕不开的事与人,写出来是给自己交待,尽量和解,甚至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作家的写作与地域紧密相连,孙频的小说原来带山西元素,后来去南方后带海的元素。最近小说写得非常好,题材回归到山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回归的升华。徐则臣早先写北漂生活,后来改变了题材,随着视野越来越宽,题材在不断变化。写作是打造一把无形的椅子,我们应该写经验之外,倾尽全力写一个小说的时候,可能是看不见的小说,别人看不懂的小说,或许才是优秀的小说。

每个人对小说不一样的看法是件好事,找到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拓展外延。

谈到类型文学时他说:我做出版的时候,朋友推荐《甄嬛传》给我,虽然我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但我还是觉得不遗憾,因为我有门户之见,虽然是它很好的读者。

《藏地密码》原来的书名是《最后的神庙》,出版商与作者商榷按畅销书做,修改了前三集,必须吸引人才行。年轻作家的独创性差,虽然技巧和语言都很好。类型文学首先解决点击率的问题。类型文学具有排它性,同样的题材必须抢先占位。严肃作家也写类型小说,比如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

严肃文学面临的问题是写什么的问题,其实严肃文学是不应该这样考虑的,但多种艺术形式抢占人们的时间,当下严肃文学的确形势严峻。即使余华的作品与短视频相比,优劣也显而易见。

编剧写剧本,人物小传是重头戏,一个人物反复写N倍,在(电影)电视剧里所有的经历都要写一遍。

类型文学难度其实不比严肃文学容易,严肃文学写类型题材是今后的写作方向。严肃文学最主要是原创性,类型文学不讲原创性。严肃文学=创作。类型文学=制作。野史+文学+融合能力=成功(类型文学)。

建议:一手纯文学(实现精神),一手类型文学(实现物质)。

也许是最后一天的缘故,当然更可能是期待梁彬老师的精彩演讲,梁彬老师是《新华文摘》文艺部作品栏目主编,她的题目是《编辑与文学创作》,9日上午9时她按时出现在讲台上。或许是山西老乡的原因,她非常真诚和直率,与学员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编辑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趣事。她始终坚持“不唯名气,只唯作品”的原则,使得自己的工作得到瞩目并受到各方鼓励。

关于文学创作她说,相信自己的艺术知觉,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文学的本质在揭示人性,弘扬正义和对黑暗的批判。作家可以把人物的意识表达出来,其它艺术形式无法达到,当今的文学趋势向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文学首先是要热爱,否则挺痛苦的。以兴趣为宗旨,痛并快乐着。

关于创作导向,她说,上面号召下面实干,不要跟着喊口号,不要大范围地采风,写出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作家是可以被绑架的,但读者的眼球是不会被绑架的。好作品不是靠粗浅的观光就可以写出来的。题材适应作家,作家也要适合题材,让成熟的作家去写,成长型的作家写力所能及的作品。

《新华文摘》选载报告文学向来非常谨慎,文学给人以希望,比如朱某写医改的黑幕,让人看不到一点光明,没有希望。朱山坡把苦难写得飘逸但又令人回味;肖江虹的《百鸟朝凤》写得气定神闲,这样的文学才是好文学。

作家要有耐心,写完东西先放放,用新的目光读,比如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经过了多次修改。

关于创意写作,近年来,创意写作成为了中文系第二学科,中文系是培养评论家的地方,当下却颠覆了这个观点,这个学科先于西方,自我表达为核心,倡导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使文学大众化。为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要求,国内高校纷纷成立创意写作班,例如北师大、人大,北大也开始办班了,上海培养文学写作人才,为文化产业服务。作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进修,听专业领域老师的讲课,与作家之间沟通交流都是挺好的。

关于当下国内中短篇小说的趋势,她说,5、6年前中国中篇小说强于短篇,现在短篇小说已经超过中篇小说,是作家水平提高的表现。短篇小说的写作难以中篇小说,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写中篇小说的作家都去写长篇小说了。作家各有特长,不一定都要去写长。作家应该对自己有所了解和把握。

好作品体现当下时代,作家需要生活历练,技巧和语言都很好,但缺乏生活以及类同化严重。归根结底,作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阅读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遴选,不必要过于迷信地去读。关于写作禁区的问题,作家可以运用技巧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应该多了解一下其它学科。创作无极限,编辑有选择,重大题材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是可能去写的,对于敏感题材,对大作家是有宽容对待的情况。

9日下午的座谈会由《黄河》编辑钟小骏主持。他说,2025年《黄河》四十周年,届时将举办系列活动,希望大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就这次活动的感受畅所欲言。大家都开诚布公地踊跃发言。一致对能够参加这次培训感到非常荣幸,并通过培训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遗憾的是时间短。《黄河》是非常大气的大型文学刊物,曾发表过《平凡的世界》这样的鸿篇巨制,多年来向全国推出了数十位小说作家。希望《黄河》采用线上线下不同形式多办一些改稿会,与外省杂志搞作品展等活动。

能够参加“回到黄河”作家培训班自己感到十分意外和感动。学习期间,文友边云芳感叹道,咱们一晃有八九年没见面了吧?王秀琴问:这些年你干什么去啦?是的,自己感到非常惭愧,这些年自己离文学大部队越来越远了,是《黄河》将我从迷途中拉了回来。散文集《西贝山村》出版后,自己似乎一下子被掏空了,不甘心重复,但又找不到写作题材和方向。这些年虽然努力冲破瓶颈做了不同尝试,但收效甚微。这也正是素人“本色”写作的局限。

正如李骏虎主席说的,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自己琢磨出的写作往往是野路子,只有通过正规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才能避免无效劳动,得到很快提高。或许由于自己的曲折经历,这次培训受到的启发胜过以往,无论从意识形态方向,还是从写作细节处理方面,都感觉到无尽的营养需要慢慢消化。

这次培训我发现自己年龄最大,并一度感到狼狈、难堪。然而记得第一次参加省作协培训时,乔老师的年龄比我现在还大,并且那时他已著作等身,名闻遐迩了。心才逐渐平复了下来。

主编杨遥老师拨冗参加座谈,他回忆说,第一次参加《黄河》活动是2004年。每次活动都能碰到熟悉的文友,除了听讲,文友交流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收获甚至大于听课。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在稿子上下功夫。并现身说法,他以前写出来赶紧投稿,现在写出来后起码修改5次以上。二是建立写作信心,将目光放远一些。不要盯紧某个刊物,不要追定某人的风格,让写作专业化,始终处于创作状态中。三是作者与刊物共同成就。刊物需要好稿子,作者也需要好的刊物推介。编辑们很辛苦,有的稿子处理得快些,有的慢些,希望大家理解,希望大家和《黄河》一起成长和进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