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街津山》的头像

《街津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3/08
分享

高志福||盼年

盼年

高志福

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那情景时常涌上心头。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才有好嚼货吃。过去每家人口都多,一般都五、六口人,像我们家姊妹八个,加上父母就是十口人,只是做饭也够一个人忙活半天的。做饭的活是母亲一个人的主要任务,还要负责我们穿衣戴帽,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实在不容易。

过年的时候妈妈都要给每个人做一套新衣服,八个孩子加上爸爸九个人的衣服都是妈妈一针一线手工缝出来的。尤其是棉衣棉裤、被褥窗帘,妈妈一忙就是十几天得不到休息。妈妈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自己也舍不得买,经常捡我姐她们穿破剩下的衣服自己再改改补补穿。过去科技不发达,衣服和鞋子都是手工的,只有很少的人家条件稍微好点的可以买现成的穿。做衣服还好点,做鞋就比较麻烦了,用穿破的衣服一块一块地拼起来,用白面熬做酱糊把五颜六色的旧布片粘在一起,农村就叫打“搁板”。晒干了以后用剪子裁成鞋底模样,然后用缝纫机缝好。为了好看用白布条在边上粘一圈,再用四层或者五层合在一起,用麻线绳纳在一起,也就是纳鞋底。绳子都是自己种的麻,然后在水里浸泡几天扒成丝,再用拨楞锤子纺成线绳。纳鞋底是一个又细又累的活,小时候经常看见妈妈半夜在纳鞋底,就是大家所说的千层底。锥子穿鞋底的声音和妈妈穿麻绳的声音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至今我耳畔尚鸣。

每到年跟前,有养猪的人家就把养了一年的肥猪杀了,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杀年猪。猪的头蹄下水留到二月二吃,那五花肉炖酸菜,切一盘血肠,满嘴流油,那个香啊。过去农村过年有很多谚语,“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油走,三十晚上作一宿”等等,好像这一年舍不得吃的,吃不到的都在这几天一下子吃回来,所有人都那么高兴。家家贴对联,对联还要配上挂钱儿。对联都是吉利词,挂钱是镂空雕刻的,刻着新年快乐,福禄寿喜等吉祥祝福的字,图案特别精美,开门一呼达,和对联贴在一起,遥相呼应特别漂亮。

因为孩子多,好吃的少,只能给我们按人分份,每人一份。多少不等,小的多分点儿,哄着高兴,大点的没挑,友爱温暖。自己吃自己的,比如橘子瓣糖,还有妈妈做的小人酥糖,就是用甜菜放在锅里慢慢熬成糖稀,再经过一些冷却切割,,做成酥糖,也叫大块糖。尤其妈妈油炸的丸子和麻花,滚些砂糖,好吃得很。

到了三十下午吃年饭,这顿饭是最丰盛的。爸爸要喝酒,我们小孩没有现在的饮料喝,妈妈就用井拔凉水加上糖精,少放点醋,然后放点小苏打,酸甜爽口的饮料就做成了。那感觉比现在的饮料好喝多了。

三十晚上要祭拜祖宗,一般都是祭拜家谱。一宿不能睡觉,看谁精神。爸爸妈妈说:“除夕夜谁睡觉一年没精神头”孩子们都深信不疑。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有讲故事的,有破闷的,(就是猜谜语)全家围坐一团,讲的眉飞色舞,听的全神贯注。熬到半夜十二点放鞭炮,我们那时候叫“发纸”,噼噼啪啪一阵,然后吃年夜饺子。饺子里面要包上几个硬币,看谁能吃到,就寓意谁运气好能发财。为了能吃到硬币,本来吃饱了,还要挑肚子大的饺子再吃上几个。三十晚上这顿饺子不能吃蒜,因为希望生活好,不能算计的意思。

唉!这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想起小时候过年,虽然贫穷但很充实、很快乐,有时做梦都笑出声来了,至今还很怀念。

时代进步了,生活好了。可是现在过年感觉没有了小时候那种高兴和期盼。可能天天吃得好穿得暖吧?现在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了。电视、手机网络好像把过去的年给分散了,就是春节晚会好像看的人也少了,但是在人们心里过年还是特别重要的节日。离乡打工的游子也都盼望着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很多习俗依然延续,因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和根。2022年的春节马上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希望大家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好每一个年。


(《街津山》总第七期41页 2022年4月出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