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杰伟的头像

袁杰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8
分享

新化有座慎德堂

第一次走进新化县向东街的慎德堂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我“见多识广”,感觉这样的建筑见得多了,比这古老得多、有特色得多的建筑也见了不少,因而心潮就难以翻滚出波浪。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段时间电视荧屏上皇帝戏太多,就像一个人一顿吃鱼吃多了会十年内甚至一辈子不想吃鱼一样,我对凡是宣传皇帝的东西产生了“腻”反心理。觉得一个偏远的新化县城,与皇帝千扯万搭搞上点牵强附会的联系,又有个多大的劲呢?堂内收了不少的古碑和古玩,我想这又有什么呢?又没有人因此而创作出什么有名的文学作品出来,那么这跟一般收藏爱好者收藏的东西又有何区别?一个娄底市的收藏协会就有500多名会员,说实话,这充其量也只是收藏爱好者中的一半,还有很多民间藏家根本就没有加入。那这么算起来,小小娄底至少有一千多名藏家,他们个个觉得自己收藏的东西是“宝贝”。当然自己可以珍爱自己的东西,视其为珍宝,也可与朋友共享。但也仅此而已。听说有些人倾其所有来收藏品,甚至有些财阀把家当都搭进去了,我也只觉得其精神可佳:人有这个爱好总比有其它不良爱好好吧。

我这些话,收藏家们看了是一定要骂我的。

真是隔行如隔山啊。收藏家们也许认为,你每天在电脑上敲的“狗屁”文字,虽有数百人上千人或数万人阅读,我们是根本不闻的。这个我确实也能够理解。

但是,存在就是合理,存在也必然会影响人的意识。

到过慎德堂几次之后,我对慎德堂的看法改变了,慢慢地开始正眼瞧起它来: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向东街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建筑。

向东街,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街啊。

由于毛板船经济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新化在诸多领域居于全省前列,是公认的“一等县”,响当当的富庶县,其物产,其人物,其文化,在全国都广有影响力。

上梅古镇是“民国一流县城” 上梅古镇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朝以前街道为十字型,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街道扩展为四街九巷,以十字街为中心,其四街分别是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衙门前街。另因北城门没有向外的交通要道,仅有一条狭窄的巷子称为北正街,无商店等经济活动,以居家为多。其九巷为:毕家巷、毛家巷、安家巷、戴家巷、续珊巷(或叫宿三巷)、仁贤巷、马家巷、居士巷、辛家巷,均为城内之街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后,县城又陆续向外扩建街道,分别有东外街、向化街、井头街、青石街、永兴街、大码头街等。至清末民初,整个县城有“九巷十八街”之说,其中“十”是指“十字街”,再加上其他八条街,其实就是“九街九巷”的布局。

以前,一般街宽仅2.5~3米,泥土路面;两人骑马,不能并驾齐驱。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政府对东正街、县正街、西正街、青石街、向化街、永兴街等进行全面整修,两边住屋各后退五尺,街道扩宽为6.5米,街总长达2257米,路面用青石板铺砌成龟背形,两旁设下水道,整齐划一,雨止路干。至民国末,古城直径二华里,人口达二万多,街道两旁建筑多为二至三层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临街为陈列式铺面。街上绝大多数为房居合一,楼居底商或前商后坊。一般是联榻或合墙,多以内天井采光、通风。住房一般为独门多户三合院或四合院平房,也有少数封闭式墙体,仿中西式楼房,街道是青一色的石板路,古色古香,别致典雅。此时,向化街、向东街、东正街、十字街、南正街、西正街、井头街、永兴街与青石街拥有整齐化一的青石板街道,民国时期上梅古城被誉为全省第一流县城、楚南望邑。

在资江航运的推动下,新化商品经济一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据《新化县志》(1996年版)载:民国初年,新化县城及资江流域各口岸,正式设立门面并向政府申请注册登记的商铺,县城有420家,白溪82家,洋溪76家,琅塘、澧溪、油溪、小洋、辇溪、游家湾、化溪、连溪、炉埠、麻溪、沙塘湾、球溪、栗溪等埠及锡矿山,均有数十至上百家,从业者达万余人。”民国34年,前来县政府登记的行业有25个,商业2452户。

民国前期,新化城乡贸易异常活跃,全县拥有39处墟场,满竹、潭溪、桃林、洋溪、半山等21市,是当时商业荟萃的地方。至民国35年(1946),全县集市已有80余处。

而向东街,因为正处码头口子,是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今天,在新化、冷水江、娄底、长沙等地,到处可见“向东街面馆”。现在,每到清明、五一、中秋、国庆、中秋、春节,向东街就挤满了从全国各地回来的新化人,或外地人,他们一睹向东街破旧的风采,唆一碗向东街面条,买几袋向东街的油炸粑、杯子糕、糁子粑、牛打滚、马炼王,请注意,是买几袋,而不是买一个。那形容就像是中国大妈在日本东京的大街抢购日货,卖粑粑的脸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一边给你捡粑粑一边热情地说:吃罗、吃罗,没关系的,都尝尝,趁热。拿回去放到冰箱里,冻一年都没关系的。我女儿在长沙,每次回来都要带一包糁子粑去,有时我们给她寄过去,她一年从头至尾早餐就吃这个。有一回,我在这种鼓动下,竟一回买了三百多元,提到车上时,我的手都差不多提断筋了。

有一回我在新修的石板街上边吃油炸粑边晒太阳,因为那是入口的短街,人不多,两个姑娘迎面走来,远远的看着我,眼睛里流得出水来,我怪异:难道这两个小姑娘看上了我这糟老头子?正瞎想,姑娘向前问道:“叔叔,请问这是向东街么?”

我点点头,用手一指:“那就是!”两个姑娘一蹦老高,兴奋得尖叫:“耶!我终于到了向东街了!”于是弃我而去。此情景让我不禁想起我第一次带女儿到北大,看到一个湖,女儿问路人“阿姨,请问这是未名湖吗?”阿姨热情地说,这就是未名湖,小姑娘你是第一次来吗?虽然是女儿在问,我听了答案后心里一热:我终于到了未名湖了!到向东街和到未名湖,简直有一种圆梦的感觉。

这几天天气很好,紫阳高照,沿慎德堂的边上,竟然摆了一排的真假古董,几个游商在这里兜售开国典刺绣、古烟壶、铜钱、袁大头、牛角梳等。这慎德堂,还真是魅力不少啊。

更让我惊讶不已的是,2020年11月27日,湖南省的茶艺博览会将在这里举行!

这让我不得不对慎德堂刮目相看。

这慎德堂是个什么来历?我不得不对它进行一番挖掘了解。

话说清朝末年,新化有个叫刘慎德的秀才,多次应举试落第后,便投身行伍,投考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受新化老乡、贵州省警察局局长之邀去贵州省警察局当秘书,后担任稽查队长。一次他查获了一批烟土(鸦片),他就私扣了部分,拿着变卖烟土的钱回新化老家,在县城大码头繁华地段购地建房,取名为“慎德堂”。

后来,他在古玩市场看到一块“慎德堂”匾额,一打听之后,他大吃一惊:这块

牌匾竟然是道光皇帝晚年起居地“慎德堂”的匾额,系同治皇帝的老师所书写。

原来,慎德堂是建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一组建筑。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慎德堂取名之缘由,在道光十五年孟春三月所作的一首诗文注释提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朕之素志也”。据此可断“慎德”二字当是意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固”无疑。此二句出自《商书·太甲》,其义告诫世人唯有奉行节俭的美德,基业才能够永远长存。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发表了《慎德堂记》。

真上机缘巧合!皇帝的起居地居然与自己的私宅同名。他便高价将此匾购得,挂在大门口。刘慎德则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与匾额配套挂在大门口:“慎笃情怀千里梦;德威憧憬万幅图。”对联中连用了五个竖心旁的字,可见他心底藏着多少东西,梦境中又有多少宏图。

刘慎德与当时著名武师柳森严有一段不解之缘。

柳森严是湖南长沙人,在四川峨眉山习武二十年多年,后又游历四方,武功大增。曾被人推荐给孙中山当保镖,但孙中山选用了杜心五当保镖,柳森严落选了。后来柳森严给湖南省主席何键当了一段时间的保镖,以后继续云游。

当柳森严云游到贵州时,便结识了刘慎德。刘慎德爱其才,将柳森严安排“慎德堂”设厂传授刘家子弟与城中青年人的武术。

按照武林习惯,凡有外地人来设厂告打(教授武术),就会有人来拆厂。如果设厂的人技不如人,就只能打起包袱走人。当柳森严到新化设厂教武时,新化当地一些武术名家纷纷前来与柳森严比武讨教,但新化籍武师均未能获胜,柳森严技高一筹。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些故事:

柳森严出去打牌或者有人请去吃饭,晚上回“慎德堂”时,懒得喊人开门,便从街上一纵身翻过前厅屋顶就落在了天井里。“慎德堂”的墙高有二丈多,可见其轻功的厉害。

“慎德堂”天井里有一口消防用的盛水大缸,有人要试柳森严的功夫,柳森严便丢一个铜钱下去,向缸里用内功吹气,使水高速漩转,直到漩涡见底,然后伸手将铜钱捡起来,手上滴水不沾。可见内功了得。

又有一次,柳森严蹲在“慎德堂”正厅门口这二个大石礅上,说谁能用木棒打到他身上就有奖,众徒弟用木棒对向柳森严竖打横扫斜劈,柳森严在两个石礅上纵跳腾挪,徒弟们只能看见他影子,棒棒怎么也上不了他的身。

1935年11月28日,由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攻克新化县城,军团指挥部驻扎在南门口的“老屋陈家”(现在的总工会)。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从邵阳与安化两翼由水路进攻新化县城,红六军团第十六师派了一个团在县城东门的河边一线布防,其中有一个连驻扎在慎德堂,红军打开河岸上的粮仓与盐仓向老百姓发放。当时有许多老百姓拿着筲箕、箩筐等来领粮领盐,粮仓与盐仓一天时间就被发放一空。红军还在“慎德堂”与其他铺面上、临街墙上刷了“红军是贫人的队伍”、“打倒土豪财主”、“红军万岁”等标语。还有一批新化青年参加了红军,随红军走了。“慎德堂”因此留下了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

解放后,刘慎德被镇压,慎德堂被政府没收,由房管所出租给几十户人家居住。其中有一个铁匠的儿子、曾就读于新化“文学读书班的”阳跃进以在慎德堂生活的居民为原型,创作发表了系列小说《慎德堂的哥儿们》、《慎德堂的娘儿们》、《慎德堂的爷儿们》,演绎了当代慎德堂人的多彩生活,完成了一段新慎德堂的文化佳话。“慎德堂”也因为成为老百姓的居所而被保留了下来。

新世纪以后,租住在“慎德堂”的居民慢慢都有了新居而搬了出去,“慎德堂”的居住功能被演化为文化功能。近年来,民间文艺人士陈中林等将自己近20年来收集的石碑等文物集于此,“慎德堂”便成了梅山地区第一个梅山文化的民间博物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