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翟敬之的头像

翟敬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3
分享

他的国

——记杨端老师和他的电影世界 

电影应当属于“诗”,是一种自由的间接地主观表达。

——帕索里尼

1

在我对电影的有限了解中,倘若把这门瑰丽艺术比作一个王国,那么,在这个浩大的国度里,我充其量能算作一个普通国民。而我的老师杨端先生,鉴于我对他在电影方面造诣的观察,我自认为他是称得上电影王国首长的。

结识杨端先生,缘于我来中国传媒大学求学。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对电影的认识仅局限于娱乐层面。日常生活中,我更是难得去电影院看回电影,这倒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我对电影存在有认识误区。这也难怪,对于一个钟情于文字的人而言,我一直偏颇的认为:看电影多少总有些浪费时间。这样时间一长,自然就导致了一个结论:与其看电影浪费时间,倒不如多读些书充实自己。

之所以能造成这样的怪胎结论,我后来自己分析,这可能同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我自己恰又是一个极其嗜好传统文化的人,所以在对电影的认识上就很难免俗。平日的阅读和写作中,即便是自己困了累了,或许会偶尔上网看会电影消遣一下,但此种情形也多是沉浸于故事情节中,而对于所观影片深层次的东西,我则总是知之甚少或所知无几,因此,我自诩自己是个十足的“影盲”。

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自觉不曾欣赏过的风景,便否认其风景的内在价值,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啊!这种情形用在我先前对电影的认识上,是再也恰当不过了。然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永远一成不变的,这犹如现在我对电影的看法。使我个人根深蒂固的电影观念,前后有了千差万别变化的原因,与其说是我来广院受了一门叫做视听语言课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受了教授这门课的一位老师的影响,这个老师便是杨端先生。

其实,起初教授我们视听语言课的老师并不是杨端先生,但事出有因开课三周后,原先那位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给我们上课。无奈,教务处的老师便通知我们说,将重新给我们调配老师,这人便是后来的杨端先生。说句实话,那时候我们对这位还没谋过面的新老师一无所知,鉴于刚适应了原先那个老师的讲课风格,现在突然宣布要换老师了,当时我们感觉真有些不大适应。就此,我这个一班之长,还代表同学们找班主任谈过话,内容大致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的听课情绪,希望校方最好不要调整老师。

但谈话的结果却是令人遗憾的,这不仅让人感叹理想同现实总是差距悬殊。努力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了,可结果却无从改变,这种情形对我们学生而言,也就别无它法了,能做的唯有服从学校的安排。接下来,只有迎接这位陌生老师来上课了。

周二,新的视听语言课很快就到来了。课前的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免不了要交头接耳地对新来的老师有种种猜度。比如说这新来的老师是男还是女?长相如何?年龄是老些还是年轻些?授课风格如何等等凡此种种。

大家私下的一切猜度,都被班主任的缓缓推门而入打破了。待我们缓过了神来仔细地查看,才发现班主任的身后还尾随着一个中年男人。只见此人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有些发福,头发呈标准的平头发型,行起路来步态矫健,平稳中不乏透露出几分领导神韵,整个人给你的印象是精神头十足。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不仅是这些,最让我难忘的是他那双不同于常人的眼睛,这样说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因为那双眼睛绝非用炯炯有神就能概括。只见他对教室里的同学环顾四周地查看了一圈,那犀利的眼神深邃中透露着明快,如电般的眼波朝你不经意的一瞥,总会让人感到他是在窥探你的内心。在我的印象中,这该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我搜寻了记忆中所有能形容眼神的词汇,终于想了起来:这是一双能够望你一眼,便能洞察一切的眼睛。这个特别且陌生男人地到来,给当时略显死寂的教室氛围,瞬时增添了一剂清新之气。当班主任经过简短的介绍后,我们才知道这位新来的老师名叫杨端。

2

说实话,杨端老师刚和我们接触时,他的言行并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套用后来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台词,那就是他这个人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太“霸气外露”。以我个人对高校老师的接触,我觉得教授(讲师)是更应当懂得谦逊的群体,但我们的这位杨端老师,他的言行举止却都有些倒行逆施,而这样造成的结果,使人很容易误认为此人少稳重欠缺修养。总之,杨端老师当时的所言所行,与我一贯对教授们的影响是格格不入的。

大概是第一印象的原因吧!我当时甚至为这位杨端老师——能不能为我们上好这门课而心存担忧。在我这个一班之长看来,老师的授课质量毕竟关系到我们的学业,而非儿戏。因此,对于耽误我们学业的任何事,我都是不能答应的。看来只有听听这位杨老师的课,才能判定他是否真有自己所言的那般本事,毕竟实用哲学上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杨端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旧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那天课堂上,一开始他就如同演员上舞台前要热场一般,先是用肢体夸张地做了几个动作,以此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随后便口吻极其轻松地给我们总结道:其实视听语言这门课没“多少”东西,我用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它,那就是人、景、物、光、色。说完这些,杨端老师便不紧不慢地将自己的总结,一一排列有序地写在了他刚新建的PPT上了。当时,我一看这个老师连课件都没准备,而是就地现场的抓瞎,心里更认定这个人不靠谱。接下来,总算进入了实质性的讲课内容:以拉片的形式就视听语言的五要素,着重讲解起了当时最新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

如果用一种感觉来形容杨端老师给我们上第一次课的总体感受,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同吃臭豆腐联系起来——嗅着臭不可闻,但吃起来却其香无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比喻呢?我想这同我对杨端老师的第一印象有关,但后来他授课的效果证明,其前的“狂妄”并非虚言。这事在当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真没想到那么“霸气外露”的一个人,居然能把课讲的那样精彩。杨端老师初次上课前后让人琢磨不透的表现,使我当时对他的评价陷入了两难境地。后来,随着我对杨端老师的深入了解,很自然的我对他极富个性的初次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3

事实总是胜于雄辩,杨端老师在课堂上独具魅力的表现,是我这个一向自诩擅长文字的学生,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每遇至此,我才感到文字有时候于我是多么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里,我以杨端老师讲评影片《罗拉快跑》为例,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杨端老师在课堂上的独特风采吧!

《罗拉快跑》是一部西方导演汤姆·泰克威尔拍摄的反映好人没好命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称奇的是,该片的投入产出比竟达到了1:100,其内容蕴含了许多东方人的思想和理念,是西方人研究东方智慧的经典之作,从影视艺术的角度讲他超越了我们东方人。

讲评中插映了冯小刚的《手机》,展现了我国商业片对《罗拉快跑》片头的抄袭。

杨端老师边放映影片边评讲,颇像一名展览的细致解说员,他告诉你细微之处的关注,导演编排画面的立意,影视手段的巧妙,甚至是德国怪兽的来历等等。我们习惯了走马观花和赏心悦目,像门外汉一样欣赏艺术电影后说一声没劲,一旦有什么力量能使我们深入电影的艺术走廊,这样就觉得满眼过处几乎每一秒都有意义。

下面是我就杨端老师对《罗拉快跑》一些精彩讲评片段的选摘:

“性格演员是把电影当成事业,不是当成职业,他们在乎的是角色的不同而带来的挑战,而不会在乎片酬。闪回是黑白色的,闪前是彩色的。电影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是原地不动的乌龟赢了呢,还是一只奔跑的兔子会赢呢。”

“原来我们看不懂的情节,是蕴含如此丰富的视觉语言和逻辑思维、哲理智慧。许多我们年轻而有成就的导演,在电影表现手法上都从这部作品寻找灵感和借鉴技巧,然后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智慧。”

“碎切手法用几幅照片涵盖了一个人的一生,几秒钟的勾勒让人根本无法看清,电影用几乎数学一样精密的镜头,环环相扣,没有多余,同样许多场景和布景都有深意,相信不看上几遍不会找到其中的联系。这就是探索片,纯粹的原创灵感之源。”

“每一个看到的人都用碎切手法展示了以后的命运,罗拉奔跑穿越着时光,每一次转弯都是一次命运的转折,擦肩而过的人的命运,就这样预示了一生。电影把许多从坏事开始的人和事变成了好的结果,这就是作者的灵感之源,怎么看都不是东方的理想境界,好人没好报,坏人有好报。”

“电影的看点是高潮前要平静,高潮后要意外,这样电影就有看头了。影片罗拉奔跑的方向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左竟然代表了走向未来还是回到过去的精奥深意,我们左唯上的传统意识竟然在这里和世界合拍,确切地说,是电影语言闪耀着世界的通用语言。”

“用你的眼睛看,有你的理解和不解,但是导演让你看到的,你看到了,就是看懂了,你就是懂艺术的人。我们现在许多导演就不是在用艺术说话,而是在商业中体现投资人的价值观,我们就逐渐丧失了懂艺术的观众,中国文化中的拜金和功利,抹杀了艺术群众的修炼,所以我们的观众要么从国外电影寻找艺术,要么就和导演一样热衷功利,我们就这样远离了艺术,滥觞了功利。”

“罗拉红色的头发象征生命的火炬,就像我们在游戏中死在哪一关,下一次就容易通过那一关,哪一关的结局不是我们接受的,我们可以从头再来,运气决定转变。所以诸事皆顺对于生命,反而是增加了脆弱。经过大喜大悲之后有了信念,提前出发的罗拉走了一条新路,没有破坏秩序,反而彬彬有礼,结果身边的人也改变了命运。什么是好作品,就是你心里想谁的时候谁就会出现。”

名垂电影史册的镜头,走过来一个年轻的女人,但是问话的是一个苍老的老人,预示着内心的痛苦和苍老,导演一个镜头加进了70年,这是内心的外化。

杨端老师用了几部香港影片,强化了内心表达的电影语言,这些以前我们是绝对看不懂的,原来竟是这样的意思。电影如何用画面表达许多无形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就是用这种电影语言,许多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况,用音乐、文学、电影、图画能够表达出来,就是艺术的存在。

我们在解说中看懂了一部原本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电影,在电影主题诠释完成导演要说的好人没好报的主题后,我们感到的是心灵的震撼,于是情节的错综复杂有了重新开始的讲述,微小而致命的改变,细节改变了全局,改变了结果。其实,电影用了三个同样过程不同结果的事实告诉我们,命运的转变只是差了一点儿开始的时间,结果就会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觉得诸事不顺的时候,是否尝试着走一个转弯,一切就都变了。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此时彼时,俱是如此。

以我个人愚见,杨端老师讲课的总体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此氛围恰恰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课间有效听讲的难得保障。这种效果的出现,得益于杨端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了他个人大咧、幽默、风趣的独特授课语言技巧:熟烂于心的专业电影知识,和配以杨端老师自身渊博有趣的课外学识的补充讲解,以及时不时地抛出如同相声演员抖包袱似的杨氏幽默,一个笑话或一句匪夷所思的自嘲,总是能逗得全教室的人哄堂大笑。这样的结果,使得同学们的思路总是时刻不停地紧跟他——进入了瑰丽绚烂的电影王国。杨端老师就是以这种寓教于乐且师生高度互动的形式,把一堂堂的视听语言课,给我们精彩地讲解了下来。说句心里话,每次听完他的课,我总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这一点我深信其他的同学会与我有同感。

4

凭我对杨端老师长时间的观察,我觉得他身上不仅有个人独特“叛逆”的一面,其骨子的深处,更是处处都透露有传统的痕迹。这一面得见于他在课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传统书画、京剧、周易、地理风水等等)的解读;更有意思的是,他PPT电子课件上的署名竟然是:宝晋斋主之后。就这个在现代学生看来有些怪异的署名,杨端老师曾给我们解释过说:北京著名文化街琉璃厂中的百年老店——宝晋斋,是他祖上创办并经营了数年,所以他把“宝晋斋主之后”作为自己的署名,以示作为后人对先祖昔日辉煌的怀念。在杨端老师如痴如醉地给我们讲解中,我不乏能观察出他为自己作为宝晋斋后人而深感自豪!

还有一件给这方面有关联的趣事,我觉得很值得一提,那就是杨端老师这个名字。有一回,他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故意开玩笑并卖关子地逗我们说,他以前不叫杨端,现在这个名字是后来改叫的。当时,好奇的我们一听有这事,便即刻穷追紧问他以前叫什么名字,此时的杨端老师只是笑而不答,后来他被我们追问得没有办法,才为自己解围说,你们可以猜猜我为什么后来改名叫杨端,说完这话,他便给我们留下谜题下课了,此事就是时至今日都还没个谜底。后来,我曾结合他署名“宝晋斋主之后”自己猜测:杨端老师现在这个名字,肯定同他祖上创办的百年老店宝晋斋有关系,这样说并非我胡乱猜度,而是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作为佐证。据我个人对琉璃厂一些百年老店的了解:宝晋斋创立于清代,原名宝晋斋南纸铺。起初,宝晋斋只经营南方各地名纸,如安徽的宣纸、浙江的元书纸和毛边纸、四川的川连纸、对方纸和国画纸、福建的连史纸和玉扣纸,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名纸。后来又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端砚、湖笔、徽墨及墨盒等。从此,宝晋斋以经营中国四大名砚之端砚而闻名于世。因此,我猜测杨端老师名字中的这个“端”字,是取自宝晋斋经营闻名的端砚之“端”。

当然除这之外,我还有另一种猜测:“端”字从字面上解有“端正、发端、开端、顶端”之意。以传统世俗的观念,大凡改名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自改名后会有新的转折,同时“端”字又同“断”字谐音,我想杨端老师之所以改名,极可能是他基于自己人生中某个重大选择抉择的考虑。改名为现在的“杨端”,我想一方面是杨端老师寄希望自己改名后的人生有个新的开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其中也寓意了他对自身的做人原则有端正之要求,以及他对事业的追求有必攀顶端之雄心;至此,我认为还有一点必不可遗漏,尽管它仍属于我个人的猜度,那就是杨端老师更想把改名后的自己——同自身先前的某些事“断”掉。总之,我觉得改名者都是以这种种理想愿望,来寄托希望于自己改名后的人生。

了解了杨端老师的另一面后,我对他的性格归类还曾费过一番脑筋:以他初次给我留下的“霸气外露”印象,你会觉得这个人很狂妄;以他平时对传统文化言论的流露,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学究;以他课堂上对我们学习的苛刻要求,你会觉得这个老师很严厉;以他课间给我们在一起如同哥们般的抽烟聊天,你会觉得这个老师很随和……

总之,一句话,我觉得杨端老师非单一性格能概括,而确切些说——他独特的个性,是属于多重综合性格的。

5

晚上闲暇无事的时候,我把“中国传媒大学杨端”输入“百度”搜索,就能查到一些关于杨端老师的资料。在一份中国传媒大学官方资料的显示中,我了解到杨端老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后又曾三年脱产学习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不仅是资深媒体人(央视著名的编导、制片人,先后拍摄过多部获奖影视作品),更是多所著名大学的特邀客座教授。

除过这些,我能查阅到更多的是一些个人空间和博客中记述杨端老师的文字。仔细的阅读那些文字,不难发现它们的作者全同我一样——都是或多或少聆听过杨端老师影视课的学生。在他们的文字中,无一例外的全写到了杨端老师独特的性格和对他杨氏授课风采的赞扬,更甚至有一个女生在其博客中写道:“自从我上了杨端老师的课,感受了他的幽默、博学、多才后,终于知道自己以后要找什么样的老公了。”

上杨端老师的视听语言课,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你可以随同他绘声绘色的讲解,逐渐地进入到影视解密王国中去。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才知道在影视作品里,其道具的选用和拍摄场景的选择,及各种不同色彩等等的运用,都是蕴含有一定寓意的。比如在我们常能看到的影视作品中,为什么都喜欢选用自行车作道具(如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又比如为什么总会有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桥的场景反复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还有特定的场景如超市、走廊、天台、厨房、拍卖会等等。这诸多影视元素的运用,它们究竟在特定的影视作品中各代表什么呢?

上述我列出的这些疑问,都是杨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不同的影片,先后一一解密给我们的。说实话,起初他给我们讲解这些的时候,我敢说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在自圆其说,甚至会有不少同学会这么心中自想:那些场景啊道具啊颜色啊什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有的,只是它们幸运地被拍摄进了镜头中罢了。但后来经过杨端老师用不同影视作品中相同镜头的一一印证,我们才心服口服的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小小的奥秘,至此当我们上课观看其它影片的时候,只要看到了片中有桥或者自行车等场景,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桥、自行车……

在杨端老师后半生的生命中,我觉得研究电影和给学生上电影课,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观察得出杨端老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电影艺术,更是那么的热爱他的学生。

如果把电影艺术比作辽阔无际的大草原,那么在我眼中杨端老师便是一位浪漫的骑士,在如诗如画般草丛的海洋中,骑士既可以信马由缰,也可以自由驰骋;如果把电影艺术比作一个庞大的王国,那么在我眼中杨端老师便是一位桀骜不驯的国王,在属于他自己的国度里,国王不仅可以嬉笑怒骂,更可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