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冀宏伟的头像

冀宏伟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0/29
分享

我们的《应物兄》

         我们的《应物兄》

        ———读李洱《应物兄》

           文/冀宏伟

  李洱老师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是一部十分罕见的大体量小说。这部85万字的长篇小说在获得第十届矛盾文学奖之前,在2018《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冬卷)发表后,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当我耗时三个月,怀着莫大的虔诚之心,认真读完这部以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图景和儒学思想为艺术标志的《应物兄》之后,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长篇小说《应物兄》为何创作时间长达13年之久?李洱老师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姿态以及“十年磨一剑”的人文情怀,与当今“快餐化、批量式”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照对《应物兄》阅读感受,我想这里既有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所具有的长度、密度和难度等这些黄金品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名出色作家对文学所持有的神圣严谨的敬畏之心和一丝不苟的尊严感。

  《围城》的气质、《红楼梦》的审美、《儒林外史》的雄心、《清明上河图》的底色。无论如何,李洱老师的《应物兄》都是一部撼人心魄,刺人远望,令人心生敬意的大作力作。正如批评家王鸿生所说:“在汉语长篇叙事艺术和知识分子书写这两个方面,《应物兄》已挪动了现代中国文学地图的坐标。同时,也是中国小说一再向《红楼梦》致敬的重大收获之一。”

  一、百科全书与学术大成

  岳雯在《长篇小说的“世界”》里写到:“长篇小说密布着时代的呼吸,向我们展示着几代人在精神探索上的诸种可能性。在汪洋恣肆、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里,先在地潜伏着一个坚硬的内核,它几乎决定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所存在的理由和野心。这“内核”,即是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与认知。致力于表现“历史表象中的历史灵魂”的长篇小说天然地成为时代的投影,它不仅从时代这艘大船的激流勇进中吸取力量,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有效地参与了新的社会历史构型的完成和文化史、心灵史的建构。”

  《应物兄》是一部用哲学、儒学、美学、诗学、神学、经学、史学、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社会学、政治学贯穿起来,集学术大成与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小说的信息气场之密集、文学体量之博大、知识视野之宽泛、学术研究之深奥、人物塑造之枝蔓牵连、情节铺排之杂花生树,已经超越“冒犯”了常规小说的底线和界碑,不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学术武装的读者,最好不要轻易打开《应物兄》,即使打开也是白打开。因为阅读和“会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格非说过:“写作固属不易,阅读又何曾轻松?”其实阅读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考验。正如《应物兄》第89章文德能说:“虽然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总觉得那些知识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对于那些伟大的著作来说 我们都是迟到者,但是在一个人和已被言说的传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阐释的空间,它召唤着你来阐幽,把它打开 ,再打开。”

  开篇之所以说《应物兄》是一部大体量罕见的小说,是因为仅仅涉猎引用的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在《应物兄》里不胜枚举,俯首皆是。对于这些大名鼎鼎的文献检索,一般读者别说阅读了,即使光看书名就望而却步,一脸懵懂了。例如《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礼记》、《左传》、《尔雅》、《孟子》、《墨子》、《史记》、《山海经》、《尚书》、《华严经》、《塔木德》、《十戒》、《理想国》、《素女经》、《黔之驴》、《诗学》、《五灯会元》、《梦溪笔谈》、《周易本义》、《国富论》、《圣经》、《哲学史讲演录》、《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仁学》、《朝霞》、《释梦》、《鲁迅全集》、《人道主义书信》、《江村经济》、《朝闻道》、《塔木德》、《偶然、反讽与团结》、《托洛茨基与野兰花》、《艺术生产史》、《说文解字》、《德意志意识形态》、《美的历程》;提及和相关论述的名人如:孔子、孟子、耶稣、成吉思汗、柳宗元、马克思、恩格斯、鲁迅、尼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罗蒂、海德格尔、徐志摩、钱钟书、章太炎、曾国藩、张居正、谭嗣同、闻一多、季羡林、李泽厚、北岛、兰波、卡夫卡、马云、比尔.盖茨、奥巴马……还有植物如:松树、茶树、筕菜、玉米须、野兰花、菖蒲、楷木、猫薄荷、烟叶、皂荚、苜蓿、猕猴桃;还有动物如:猫、狗、驴、白马、螽斯、蝈蝈、济哥、鸽子、布谷鸟、鹦鹉、渡鸦、寒鸦、杜鹃、林蛙、土蜂;还有器物和玩具如:鼎、觚、爵、钟、鼓、羊肠琴弦、玳瑁高蒙心葫芦、铃铛、拨浪鼓;还有食物如:仁德丸子、套五宝、鱼咬羊、羊腰子、羊杂碎、烤全羊、狗奶子、萨其马、鲤鱼焙面、藕粉、火鸡……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包罗万象的信息元素并不是以作秀吓唬人的方式,机械式地罗列与炫耀。而是跟随情节进行需要,浑然天成地与文本形成无缝隙无破绽的自然衔接。如此庞大、丰饶的知识体系与汪洋恣肆、浩如烟海的学术荟萃,无疑构建了如岳雯所说的“内核”,即是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与认知。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仅此一点,将《应物兄》称之为超大小说,应该说是首屈一指,无出其右。

   二、第三人称与名字的背后

   “他、应物兄、我们的应物兄。”这是小说《应物兄》对主人公应物兄的三种变幻不定的称谓,均使用了第三人称。关于第三人称,在小说里李洱老师借用芸娘的话是这样阐释的:“只有两种人会使用第三人称来谈论自己。一种人,是自大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凯撒,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以致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整个世界,这种人要通过不断地称呼自己的名字,来向自己表示敬意。另一种人,是自卑的人,他是因为感觉到这个世界过于沉重,使他忍受不了这个重压,想逃离自己,将自己从沉重的历史中抽出,或者将历史从自我中抛出。”那么这部以小说主人公命名的《应物兄》,而且至始至终都以第三人称展开漫长的叙写,无疑也是围绕写人,对众生浮世展开旁观者描绘的。而对应物兄的“他、应物兄、我们的应物兄”三种称谓不拘一格的灵活使用,突出强调的是人物面临的现实状态与时代气息的精神诉求与生存写照。尽管都是第三人称,所指都是应物兄一人,但三种称谓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各不相同,三种称谓,其实对应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的精神感悟与现实处境。李洱老师通过对应物兄第三人称的三种称谓,以多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已经不仅仅是表现技巧和创作玄机,更多的是包含着作家对当代文明困境,人物命运的深度关切与剖析。

  小说《应物兄》人物名字的由来,无论如何都不可小觑,这些名字背后所蕴涵的特质性,都融入了儒学思想艺术潜质。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不同寻常的儒家认知情感,一个名字就是一段人生的浓缩,大有文章可做。如研究柏拉图的女博导芸娘,为何不叫芸香而叫芸娘的原因是,“芸香”虽是“杀蠹的芸香”,但有些脂粉气,所以她不愿意用。另一种说法与此恰恰相反。“芸香”这个名字太好了,她舍不得用了,想留给女儿留着用。既然希望中的女儿名叫芸香,她自然就是芸娘了。关于“芸娘”应物兄的解释是:芸者,芸芸也,芸芸众生也;芸娘,众生之母也。又例如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儒学大师程济世的弟子敬修己,由原来的“郏象愚”改成现在的“敬修己”,是程济世所赐,寓意从浪子变君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是谓“修己者,修身也。修己以敬,不迁怒于人”。身为美国GC集团总裁,程济世先生的弟子,资本大鳄黄兴被称为“子贡”,则是根据孔子的七十二门徒子贡而来。寓意黄兴和相隔两千五百年的子贡一样,都是大富豪,也都是慈善家。而作为儒学大师程济世的弟子,世上能带出子贡这样的徒弟的 只有孔夫子和程济世先生。

   关于主人公“应物兄”这个名字的由来,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从“应物”到“应物兄”的嬗变,又是一条贯穿全书的暗线。按照应物兄自己的解释,应物兄最初叫“应物”,名字是他的初中班主任朱三根老师,把他的名字“应小五”改成了“应物”,而且正是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改变了应物兄一生的命运。在考取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师乔木研究生的现场,当乔木问到应物兄这个名字有什么典故时,应物兄一字不差把给自己起名字的朱三根老师当年留给他的一段话背诵出来时,乔木先生把手中的扇子一收,说:“你可以走了。”接下来,应物兄不但成为了乔木先生的得意门生,而且也成为了乔木先生的上门女婿。应物兄后来知道,那个收扇子的动作是个暗语,要告诉别的老师:“这个孩子,我收了。”而多年前朱三根老师留给应物兄的那段话是这样写的:“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后来从“应物”变成“应物兄”则是由于他把书稿交给出版商,出版商季宗慈对编辑交代,这是应物兄的稿子。因为原稿没有署名,编辑也就随手填上了“应物兄”三个字,书出版后他就从“应物”变成了“应物兄”。关于应物兄这个名字,出版商季宗慈的解释是,比“应物”更好,以物为兄,说的是敬畏万物;而他虽然不满,但也只能将错就错了。对“应物兄”这个名字,著名儒学大师程济世的解释是:“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以物为兄,敬畏万物,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感知万物,方有内心之庄严。”

   应物、应人、应世、应事、应道、应己、应心、应有、应无,一个应字是永恒与无限;是传统与创新,是文明与传承。关于应物兄名字的变迁,不论多少解释,在变与不变,隐喻与反讽之间,其实都是关于儒家思想“应物随心、应物通变,应物而无累于物、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虚己应物,恕而后行”的寄托与体现。从”应小五”、到“应物”、直到“应物兄”,一个人三次变幻名字,既是不同时代的区分与刻下的标记,也是人物所承载的变幻与转折,同时也是各个不同时代以应物兄为代表的一代人关于精神悸动、情感纠结,心路跌宕的挣扎与抉择。

   三、说还是不说

  “应物兄问:“想好了吗?来还是不来?没有人回答他。应物兄的话都是说给他自己听的。还有一句话,在他的舌面上蹦哒了半天,他犹豫着要不要放它出来。”

  “许多年来,每当回首往事,应物兄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乔木先生。这种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他改掉了多嘴多舌的毛病。”

 “乔木先生对他说了一番话:记住,除了上课,要少说话。能讲不算什么本事。善讲也不算什么功夫。孔夫子最讨厌哪些人?讨厌的就是那些话多的人。孔子最喜欢哪些人?半天放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颜回就是个闷葫芦。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日发千言,不损自伤。”

   “他自己好像无师自通地找到了一个妥协的办法,我可以一句话说出来,但又不让别人听到。舌头痛快了,脑子也飞快地转起来了;说话思考两不误。有话就说,边想边说,不亦乐乎?伴随着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听见的滔滔不绝,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长驱直入的思考:只有说出来,只有感受到语言在舌面上跳动,在唇齿间出入,他才能够知道它的意思,他才能够在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建立语义和逻辑上的关系。”

   以上段落出自《应物兄》关于“说话”的部分叙述。“说话”是《应物兄》非常突出的表现内容之一。在《应物兄》里,关于“他听见自己说道;他问自己;他和自己说……”的情节随处可见,反复出现。身为堂堂知名大学博士生导师,“太和”研究院院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我们的应物兄,却找不到一个息息相通的知己可以说话,所以在无奈中对说话总是小心谨慎地自言自语,或者保持“沉默是金”。究竟是说还是不说,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不决,在说的着与说不着之间只能自己和自己说话。由此想到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关于人与人之间“说的着”和“说不着”,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沟通关系。无论说还是不说,“说的着”还是“说不着”,说到底还是揭示出人性深处的复杂性,逼仄性。每个人终究是孤独的个体存在,那种能够达到在语言与精神上真正沟通契合,有共同语言的心灵交流实在是太少了,这也是我们人类总是陷入“百年孤独”的原因所在吧。

   小说最后,应物兄遭遇车祸,在生死不明之间“他再次问道:你是应物兄吗?这次,他清晰地听到了回答:他是应物兄。”依然是第三人称,依然是应物兄,依然是自己和自己对话。但却是自己对自己的终极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所以我不知要什么?我不知要什么?所以我不知我是什么?

  《应物兄》重点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里济州大学知识分子为叙述对象和背景。但是作品信息密集,视野开阔,人物庞杂,线索纷纭,知识丰饶,情感浩渺,思想潮涌,上下求索,左右逢源,层层递进,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穿针引线地囊括了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图景,年代跨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直至近代。整部作品始终切换分合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行走往返与过去现在未来。而关于儒学是整部作品的一条神龙不见首尾的主线。人物涉猎学界、政坛、商场、演艺媒体、贩夫走卒、寺院、江湖、市井……上至省部要员、将军、“两弹一星”院士、亿万富翁、学界泰斗,下至暴发户、小偷、保姆、保镖、厨师、妓女……芸芸众生,三教九流,粉墨登场。世相百态触及“温而厉”避孕套、夫妻“敦伦”、吸毒、畸形儿、偷情、烧香拜佛、奥普拉式的综艺节目、巴士底狱病毒、X连锁隐性遗传病、性瘾症、艾滋病……叙述结构在移步换景,亦步亦趋中,采用预叙、倒叙、插叙等时空交错,回环往复的艺术形式。正如岳雯《长篇小说的“世界”》里的观点,《应物兄》无论从精神探索,思想内核,还是从时代气息,艺术质地,都无愧是一幅难得一见,格外可贵的知识分子现世图,同样也无愧于矛奖的殊荣。

   桃都春风一杯茶,学界夜雨十年灯。 从《花腔》到《石榴树上结樱桃》,多年来,我对李洱老师的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时隔多年的期待之后,煌煌85万言《应物兄》付梓,这部卷帙浩繁,枝叶蔓延,技艺密集的心血之作,倾注了李洱老师十三年心智才情,字里行间浸透了作家的心血汗水。我不敢说《应物兄》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仅仅一部《应物兄》,就足以见证李洱老师无愧于作家这个神圣的称号以及手中的那支笔。同时,也只有在认真阅读了《应物兄》之后,才能够明白,为什么《应物兄》值得李洱老师耗时十三年的心血结晶和智力才情,去完成这部小说。

  书能香我何须花,茶亦醉人不需酒。沉浸在长达85万字的巨量长篇小说《应物兄》的阅读时光里,是文学带给我的持续震撼与慰籍。是《诗经》与《论语》带来的国学教化,是儒教文化带来的心灵沐浴。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超级享受。仅此一点,向李洱老师致敬!谨以文学的名义,谨以一名普通读者的名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