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若金之波的头像

若金之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4/11
分享

书公子

王拓是七斗冲之西王家畈人,祖先王相曾任明朝御史,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郁郁而死。王拓继承了前人的读书传统,也遗传了宁折不弯的一根筋牛脾气。虽读书万卷,满腹经纶,却不应试、不做官,甘愿隐身山野,耕读为生。住一套四合院,正屋为祖房,两厢为草屋,前面院墙黄土剥落,快要坍塌,整栋房屋给人一看就是没落人家的印象。

王拓虽酷爱读书,却不爱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只偏爱杂书、异书。这类书不入主流,只会从民间黑市里流传。为了获取这些不经之书,他时常北走光州、南奔鄂州,去大城市的旧书摊淘书。算起来,他淘到的偏书、异书,早已摆满书房,堆积如山,无所不包。如先秦时代的《黄帝说》《穆天子传》《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列仙传》《神仙记》《神异经》,唐宋时期的《博异志》《独异志》《江淮异人录》《括异志》,金元时期的《潮海新闻夷坚续志》《续夷坚志》等志怪书籍,他读的不是热闹,读的是非常哲理,是独到的智慧。尤其喜读公案文学,如宋元明时期的《纳妾记》《刑名师爷》《洗冤新录》《施公案》等书。因为里面穿插着推理、悬念、侦破和用智,不管是犯罪人的狡黠,还是破案人的睿智,都需要读者耐心揣摩,随着情节变化一起用脑,一书读罢,颇能收获一些与众不同的绝妙享受。王拓固执地认为,越是流传民间的异书、怪书,越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们往往揭示人性的另一面。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他常常沉浸在书中,又把书的情形折射到现实中,边读边思,就觉得心明眼亮、世事洞明,出口常有惊人之语。

由于王拓苦读不已,人们尊称他为“书公子”。只是满屋书籍,花光了他的所有家财,自种的几亩薄田,勉强糊口,三十大几仍未成家。有文人学士羡其大名,专程去同他“交流”了一番。王拓不仅知识渊博、胸藏万卷,还思维敏捷、谈吐睿智,颇有高人雅士的风范,折服了不少人。人们感叹说:“凭他的学问,高中进士也不在话下,步入仕途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可惜,书白读了。”有人劝他:“你读了这么多书,却无用武之地。读而无用,这书不是白读了吗?”王拓答道:“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作参照。好像做了官就有用,不做官就无用。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舍此,读书才真正无用。”来人讥笑道:“你读的书多,挣的钱少,谈何高雅?”王拓说:“明代朱买臣读了几十年书,知识越读越多,生活越读越穷,穷得老婆离他而去。但他最终有了出头之日,让离去的妻子羞愧不已。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想,只要有书在胸,发不发财全在乎自己愿不愿意了。”众人皆笑其儒腐。

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专程去了新集衙门,拜访了知县俞孝先。俞孝先也曾慕名与王拓有过交往,算是文友。见面时,王拓直言道:“俞大人可有让我发一笔大财的买卖?”俞孝先听得哑然失笑,继而正色道:“目前本县还真有一桩案子未了结,你要是帮了大忙,会有二百两银子的赏钱。”

原来,前段时间押往光州知府的一万两库银,途中被窃,只抓住了一个江洋大盗,名叫陶其,起获了部分赃银,但大部分赃银不知下落。明人皆知,陶其定有同伙做内应。库银是在新集地界丢失的,这案子自然由俞知县审理。俞知县严审陶其,施以酷刑,并打断了陶其一条腿,仍未审出同伙。没有同伙,就不知道其他赃银的下落。上峰悬赏限期侦破此案,收缴盗银。但陶其被打了一回又一回,仍然守口如瓶,还大骂俞知县,只求速死。王拓听完了案情,想了想,道:“不妨如此这般。”

第二天,陶其从死牢里被提了出来,拖进大堂。俞知县问了几句,陶其笑而不答,闲着眼睛等挨凑。俞知县便把惊堂木一拍,喊道:“给我重打一百大棒,再看他招还是不招!”

“慢!”王拓从后帐慢慢走进堂前,跟知县“低语”了一番。俞知县于是改口说:“好吧,陶其身体有病,按律不宜动刑。先送回大牢吧!”

陶其回到死牢,正琢磨今天的事有些蹊跷,王拓打开牢门走了进来,送来了一套干净的衣服给他换上,还打开药膏,给陶其的伤口敷上。陶其越发奇怪了。中午,王拓又送来好酒好菜,直接提到陶其的床前,笑道:“陶壮士,请用餐。”

陶其闻了闻香喷喷的饭菜,说道:“你们为什么先兵后礼?不说清楚,我至死不吃。”

“陶壮士,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人保你了,你就敞开肚皮大快朵颐吧。”

此后多日,陶其天天享受着牢中的优待,吃香的、喝辣的,还换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单间,身体也慢慢复原了。陶其不傻,明白是有人打点了。能替死囚打点的,必是有头面的人物,也必是肯花大钱的阔佬。难道是他?

想到这里,陶其的脸上开满了紫花,感到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了,吃的便香,睡得也熟。

果然,到了月底结案,俞知县当堂宣读了判词:“陶其盗取官银,实属十恶不赦,但念其是从犯,乃受胁迫,可从轻发落。特判充军两千里,十年不归。”

陶其听了判词,终于松了口气,暗暗发笑:“真应了那句话,金钱能使鬼推磨。”宣判完毕,陶其即被押送配军。可是,行到一个僻静山地,一名差官突然高举木棒,朝陶其脑袋砸去。陶其见状,大惊失色,叫道:“慢!你我前世无冤、今世无仇,你为什么要杀死我?”

差官说:“我也不想这么做,可我们也是奉命行事呀。”

“那你奉了谁的令,能不能让我死个明白?”

这时,王拓出现在他们面前,道:“陶壮士,你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了人?我是一个盗贼,得罪的人多了去了。”

“不,你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物。这个人物手眼通天,又有头脑。先打点衙门,给你轻判;又买通我们几个弟兄,在路上对你暗暗下手。他出手可不是一般的大方呀。”

“我明白了!王念祖,你想杀人灭口呀,实在心狠手黑,我死在阎王那里也不放过你!”

“陶壮士,时间不能再耽搁了。请你闭上眼睛,一路走好吧!”

“慢!请各位差官大人把我带回县衙,我要举报光州知府王念祖,戴罪立功!”

这个案子就这样破了。

俞知县兴致勃勃,设宴款待王拓。席间,俞孝先问:“兄台的连环计策,为什么这么凑效?”

王拓道:“有道是,偏方治病、偏才治国。所谓偏,无非是逆向谋利,一切全在一个‘巧’字,以巧出招,才有四两拔千斤之力。对于审案来说,审、打、招、结,是必要的程序,但遇到特殊情况就可能不管用。就说该案,那陶其乃江洋大盗,是亡命之徒,死早已无所谓了,所以不怕毒打;但盗亦有道,他也不会轻易供出同伙。想一想,如果你是他的同伙,定会担心他出卖了你,必打点官府好生优待,让他怀有生的希望,这样他才能替你守口如瓶;同时你也想杀人灭口,如果你坐等官府判他死刑,难免夜长梦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打点轻判他,再伺机偷偷除掉他,神不知鬼不觉最好。这叫身临其境,将心比心。陶其一旦识破了你的诡计,他岂有不咬你之理?”

俞孝先听罢,哈哈大笑:“难怪你只读偏书、怪书,其中自有一番偏理呀。兄台可否愿意留下来做我的师爷?”

“不,我要是想当官,早已通过大比,高中榜首也未可知,不愁当不了大官。我乃闲云野鹤,还是回到王家畈读我的偏书去罢。以后大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想着点在下就是了。”

说罢,王拓携二百两赏银,骑驴而去。

(2014.4.20完稿)

首发《山东文学》2015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