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玉昌的头像

金玉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5
分享

我们村的知识青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家坐落在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出门百十米就是山。马尾松树漫山遍野,村前有一座刚刚修建的小水库。水库边上是果园,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山村叫红山前,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自然村。村前刚刚建筑了一排十几间的瓦房,白墙红瓦,十分醒目。是镶嵌在山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据说本村将要迎来一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

有一天,正上小学二年级的我,被学校组织起来到村头迎接来自省城的知识青年。学生每人手拿一束鲜艳的红花,鲜花来自山上。山区最不缺的是野花,山上野花野果遍地是,五颜六色。知名不知名的都有。用百花烂漫形容是十分贴切的。迎客队伍列队村公路两侧。当几辆军用绿卡车来到队伍面前,校长一声令下,学生们整齐化一地手摇红花,齐声高喊预先排练好的口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卡车上站立着十几个“知识青年”,大都二十岁左右,肩膀上斜挎绿色帆布包,上面印着红彤彤的八个大字“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他们既高兴又激动地向我们招手致意。当时,我们小学生年纪小,根本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叫“知识青年”,来自哪里,来我们村干什么。慢慢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号召。一大批城市待业青年被分配到农村,支援农村建设。后了解当时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前后累计一千七百多万人,分好几批。青春年华的他们,情愿不情愿地来到艰苦的农村劳动生活。上山下乡改变了知识青年的命运。特别是知识青年老三届,经过农村劳动和生活的磨练,回城后大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长大后,听父亲说我们村的知识青年,好像来自济南铁路局。

我们村派来的的知识青年,可以说是见多识广,给山村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气息。成为我们的好邻居。父亲是我们村小学的校长,与他们打交道不少。我家与他们尤为亲近。当时本村没有通电,他们吃水要到村东一公里的山泉里打水,一根扁担,两个铁桶。他们排好值日表,轮流挑水。他们被分配到各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劳动,我记得有位女青年分配到村医务室干赤脚医生。他们从养尊处优的刚毕业的孩子,一下来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真正体验农村那艰苦的生活,人生跨度较大。确实吃了不少苦,我估计当时他们远在城里的父母,肯定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他们深深感受到乡亲们的纯厚朴实。有一个冬天傍晚,天刚刚黑下来。我母亲提着马灯,到我家猪圈看一下将要生产的老母猪。突然发现母猪已提前开始下崽了,赶紧喊我父亲过来帮忙。喊声也惊动了附近的几个知青自发过来帮忙,猪圈里脏兮兮的地上,一会工夫,产下几个猪崽。这时应该点燃柴禾生火让小猪们烤烤火。可是已来不及了,看到冻得奄奄一息的猪崽,父母各自将几个浑身粘呼呼的小猪放在怀里暖着,也顾不上小猪身上脏了。这个场面让那几个知青震惊了,感受到从未见过的农民养猪的艰辛。赶紧帮助找柴禾生火救助小猪崽。

父母让我们姊妹几个见到知青们,要喊叔叔阿姨。有几位知识青年,带来了数理化自学丛书。晚上业余时间点上煤油灯自学,不会的课题,找父亲请教。准备参加马上恢复的高考,可惜只有一位知青回城前考上了名牌大学。有位姓朱的阿姨,和我妈妈是好姐妹,经常找我妈请教和聊天,并让我妈烧火做“渣豆腐”菜吃。他们亲切称呼我父母“二哥二嫂”。有位“大个子”姓吕的叔叔,是知青们的组长和带头大哥。有一次,他自己穿着三角裤头,在村水库里游泳,我记得他仰泳比较厉害。他穿着小裤头回宿舍换衣服时,遇见几个本村婶子大娘,羞得她们都不敢抬头说话了。回家以后议论纷纷,要知道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那里可是贫穷落后,交通十分闭塞的山村。思想极不开放。那时当地农村妇女几乎没有一个穿裙子的。他们年前放假回济南的家过春节,过年后返回村里。吕叔叔当时给我弟弟带回一套儿童彩色画册,几个分册的《动脑筋爷爷》。我弟弟非常喜爱。要知道在当时公社书店里根本买不到,大人也舍不得花钱买好几本彩色图花册。我和弟弟的小画册,以前基本上都是黑白图画的小人书。感谢吕叔叔赠给的那套画册,它给弟弟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么美好的记忆。后来吕叔叔在知识青年返城后,给我们来信说,他参军入伍成了一位坦克兵。

我们村的知识青年,原来都是真真正正的城市人。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远数百公里。来到沂蒙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山区人民一道生产劳动学习生活。同饮一泉水,朝夕相伴共迎一个个日升日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