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培青
老实说,我对苏州第一印象是“吃”,感觉苏州就是个美食城市,有很多“好吃的”。
这大概是因为我很早读了《美食家》这篇小说的缘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在这篇小说中写了苏州的许多美食,令我大开眼界,印象深刻。特别是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美食家朱自冶,他好吃、会吃、懂吃,毕其一生全身心投入到吃美食中,一碗面的吃法就相当的复杂,吃的叫人眼花缭乱,令人垂涎,你看文中描述“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 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以至于如果那一天,朱自冶没能吃上一碗“头汤面”,到了“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的地步。
民以食为天,美食人人喜欢,我也概莫例外。后来去了苏州首要的也去踅摸美食了,虽没吃上“三套鸭”、“翡翠包子”等,但也品尝了“樱桃肉、蟹黄汤包、松鼠桂鱼”等许多苏州的特色美食美味,还品尝了各式各样的糕团点心,当然少不了那一碗面,确实好吃,记忆尤深。苏州真的是不愧为美食之城,有许多如得月楼、松鹤楼一样传承久远、名扬四海的老字号饭店,许多菜品美食都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响亮,制作精美,非常有特色,像“响油鳝糊”、“鲃肺汤”等等,吃过就让人难以忘记。
有的美食就在平江路上,也就认识了平江路,平江路是条老街,还保存有些古代的建筑,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碰到有历史感的老地方总是喜欢探究一二,何况我早就注意到进来的那个路口边,有个”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牌子。
宋元时期苏州城是作为平江府住在地的,所以苏州也就有平江城之称,这条平江路作为当时的城中道路,一直留存下来。平江路就是条一侧临水不算很长的街巷,是很能体现江南水乡味道的那种,被专家学者称为“河街相邻,水陆并行”双棋盘形式。其实它也是一条古商业文化街区,沿街的是古色古香的商铺,游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临水的对岸都是粉墙黛瓦的民居老宅,闹中显静,有一份从容淡定的氛围。走下来整体感觉,平江路既有古老的江南水乡韵味,也有现代生活的烟火气。
有“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之说。漫步在两千多年平江路,我们踏过的每一块石板,看到的每一处宅院,走过的每一条巷子,或许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里有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一处,无愧“历史街区”的名号。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曾居住在这里,最有名的清代中晚期苏州两大望族,“贵潘”和“富潘”就居于此。只不过时过境迁,旧时王谢家,已物是人非,有的已辟为公众场所,如曾经是沈宅的苏州评弹博物馆,有的已是平民百姓家。
平江路除了商铺多、人多,大概就是桥多了,短短的一条街,有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桥48座,无怪乎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就是江南水乡的独有景象,“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这条街上有两座古桥最出名,“青石桥”是一座古平面桥,“思婆桥”是一座古拱桥,两桥各有特色,颜值出众,是平江路上有名的游客打卡地,置身桥上,体验一番这里让人无从分辨的是“风景如画”还是“画如风景”的意境。
苏州闻名于世的桥应是西郊塘河上的“枫桥”了,唐代诗人张继羁旅途中,夜晚船停枫桥河边,家国之忧,触景生情,愁绪而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大概没想到的是这首诗让姑苏城、枫桥和寒山寺出了名,成了享誉中外著名的旅游景点。至今,古城内尚有200余座老桥,河、街、桥相映成趣,是姑苏城内的独有景观,不得不说,苏州古城的保护真的值得称赞。
沿金鸡湖大道东去,过了高速公路大概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地盘了,这里不再有老城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水乡的模样,而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崭新城区。宽阔的马路,漂亮的街区,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洋气的住宅区,大绿化、大水系的城市建设风格,现代、时尚、前卫的建筑样式,无一不彰显出这座新城的别具一格和发展张力。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矗立在金鸡湖边的“东方之门”建筑,就像巨人的两条健壮长腿,坚实地站立在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带领我们健步走向世界。
我在独墅湖月亮湾边的福朋喜来登酒店住了几晚,酒店面对宽阔的独墅湖,湖水清清,波光粼粼,湖天相接,白云碧水,岸树花草和远处训练的划艇等构成美丽的湖景,风景如写意画一般美好,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湖边逛逛,街上走走,所到之处,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优美,整个城区像一个大园林。有好几所大学在这附近建设了新校区,还有许多的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周边建有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设施,学习工作 ,生活休闲都方便,宜居又宜业,不愧是城市建设的典范,真是个好地方。
几天转悠下来,觉出了苏州是真的好、真的美,这里真的是繁华富庶之地,人杰地灵之邦,经济发达之城。
苏州是古老的,你能寻得见他绵延不断,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脉络的印记。
苏州又是崭新的,感觉发展日新月异,像健壮的青年,朝气蓬勃地生长着。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老树新枝,枝繁叶茂,满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