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南进,一直打到釜山。九月,美军在仁川登陆,并轰炸了安东和鸭绿江桥,战火眼看要燃烧到我国边境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投入了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为了反映这场伟大战争,井岩盾、韶华和兰澄三位作家接受委派,到朝鲜前线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采写战地通讯。他们到沈阳军区领了一套棉军衣,还带了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就出发了。他们出国是10月30日,比志愿军晚了五天。
志愿军司令部把他们三人派遣到三十九军,来到了前卫团。突破临津江的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三战役,主攻部队就是三十九军。战役在12月31日傍晚打响,突破了临津江,解放平壤,过了三八线,直指汉城。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在火线参战,但也亲临目睹了这场战役的全貌。
在一个叫三上里的村子里,井岩盾写成了通讯《信心》。文章以平实的笔触、饱满的情感,真实地再现了这场战役前后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和热爱和平的心境。
“自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以来,获得历次光荣的胜利,到现在,应该说每个人都是英雄了。……英雄的事迹,听来使人无限感动。有一名叫杨何林的战士,战斗激烈时,连长到危险的地方去看地形,他说,‘连长,我给你当工事。’跑到连长前面蹲下来,连长拉他,他说:‘我一个人牺牲了没关系,连长牺牲,全连就失掉指挥了。’敌人的炮火打来,连长负伤,他牺牲了。英雄的事迹不胜枚举。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用铁锹也砍死敌人,用炮盘也砍死敌人,使敌人狼狈奔逃。敌人的坦克,对于我们的部队已经毫不可怕,爆破坦克已成为战士们的熟练技术了。”这是井岩盾在战地通讯《信心》中记述的故事。韶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每次战役之间,我们三位作家都抽空写些战地通讯。那时美国人有着绝对的制空权。飞机整天在头顶上扫射、投弹。所以最令人讨厌的是飞机。如果白天有五分钟听不见‘嗡嗡嗡嗡’的飞机叫唤,大家就会开玩笑说:‘飞机放假了吧?’。因此,白天都是在山洞里躲飞机,只有晚上才可以进入村子。一有机会,我们三个人围着一张炕桌,点燃一支蜡烛,写战地通讯,连团司令部派给我们的通信员,也受到感染,写起打油诗来:‘白天飞机嗡嗡嗡,夜晚蜡烛明登登,三人盘腿围桌坐,谈谈笑笑写战争。’不太寒冷的天气,在山沟躲飞机,我们各自找块比较平整的石头,垒张桌子和凳子,垫上狗皮帽,进行写作。完成几篇文章,就托人带回国内发表。”
此后,井岩盾又先后写成了《试冰》、《渡过冰河,穿过火网》、《我们的姊妹》、《从胜利走向胜利》等作品。尤其是《渡过冰河,穿过火网》这篇近2万字的通讯,全景式地记述了志愿军部队突破临津江的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文中以一个连队的英雄事迹为主线,交叉记述了排长、尖刀班,机枪手,爆破手等战士,在突破临津江战役中的英勇行为。他们以各自的进攻方式和大智大勇,克服重重困难和艰险,取得了突破临津江的胜利。作者亲临战地,目睹了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井岩盾他们三位作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与出生入死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奔波在战场上采访。作家韶华在回忆录这样记述,“每次部队向前开,我们大都坐运炮弹的车跟进。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迎着凛冽的大风,跑在弯弯曲曲的盘山道上,道路上的积雪被压得像滑冰场。因夜间也有敌机巡逻,不停地扔照明弹,汽车不能开灯。有多少汽车掉进万丈深渊,或被飞机击中。我们每次乘车,总是战战兢兢,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在人间?”
195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临津江边的通讯》,这是井岩盾赴朝鲜前线时采写的通讯集。书中收入作者采写的五篇战地通讯,也是他赴朝鲜半年时间内,在临津江边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休戚与共、同仇敌忾的实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其所以题为《临津江边的通讯》,不仅因为描写的事实大都发生在那里,而且也是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在那里写成的缘故。”《临津江边的通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它的纸介因陈旧而变得灰黄,但那黑黑的铅字依然清晰可见,它对那段历史的真实记载,对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的真实描述是宽阔而厚重的。
为了6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而沉重的一页。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在这场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参与战地采访的记者、作家,还有在战场上奔波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