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原本整理好的一些物件,因为家的几次搬迁,最后都堆到了农村老家的屋子里了。
昨天下午,我在农村老家的房子里,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空闲,稍微整理了一下尘封的过往。在随手抓出的一个蓝色纸质盒子里,竟然看到了自己的一些青春岁月。
这是一张未来作家文学院的结业证书,结业时间是1985年8月;这是一张争做四有青年军人的读书演讲比赛荣誉证书,时间是1988年8月;还有一张《山西青年》杂志颁发的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获奖证书,时间是1989年7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迎来春天的时期。文艺青年,是那个时代“时尚”二字的代名词。那时我在部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到处投稿,一个鼓励奖,都是莫大的动力。为了克服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毛病,我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脱稿演讲,最后走上了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为青年军人搭建的演讲台。这些,为我后来的记者人生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封电报,时间是1995年12月5日。大概内容是:海南特区报社录用了我,要我在1995年12月20日之前去报到。三个月试用期合格后,正式办理调动手续。
当时的我,顾虑重重,没有迈出这一步。主要是考虑孩子才两岁,又刚从部队退役。现在想来,我的人生与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失之交臂了。
这是牛犇、王酩、严顺开三个艺术家给我的签名,写在一个黑色的小本子上。三个签名都是艺术化的字体,尤其是“牛犇”二字,写得真像一头犇劲十足的牛。
1996年的夏天,牛犇、王酩、严顺开因为拍摄电影《木乡长》,而到了江西省宜春市的温汤镇(拍摄地)。当时,我的小家就安在温汤镇。发现这个电影拍摄组后,我就懵懵懂懂去探班。签完名后,牛犇还给我留下他上海的地址和电话,要我把写的报道一定要寄给他保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认认真真写了《千里追回木乡长》(发表在《宜春日报》上)。遗憾的是,看了他们拍摄的一些现场和情景,最后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这是两个特约记者证。1997年夏天,农民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同时以特约记者的名义试用我,需要我尽快作出选择。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选择了农民日报,而且一干就是八个年头。我采写的新闻报道《谁向乡企伸手就处理谁》获农业部1995-1998年度农业好新闻三等奖;而《奉新县请农民当“见习县长”》这篇新闻报道,则先后获农民日报1999年度新闻特别奖,中国地市报1999年度新闻一等奖,江西新闻奖1999年度三等奖。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2021.2.28.于江西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