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18
分享

此村,无愧于“十四都”

在《我的诸暨印象》中,关于十四都的描述,只是蜻蜓点水两三笔,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十四都,不是都,是村。此村,有诗,有景,有历史,更有故事,是值得细说一下的一个所在。

人们也许会问:历史上是否有十四个“都”,曾经与此村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什么联系么?

这个问题,我没有去考究,亦无从考究。但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此村是无愧于“十四都”这个大气磅礴之名字的。

十四都村,具有500多年历史,现属浙江省诸暨市五泄镇管辖,由前庄畈、塘头、狮象、藏绿这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4.63平方公里。地域虽小,但内在的格局颇大,素有耕读家风。

藏绿自然村里的一些周氏历史人物,就彰显这里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不仅是十四都村的骄傲,亦是诸暨的骄傲。

据史载,历史上藏绿周氏在清朝和民国二百余年间出一品5人,二品9人,进士4人,翰林3人,举人23人,各类贡生50余人,太学生128人。其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内阁中书、同知、知州、知府、知县多达70余人,还有中将1人、少将5人。在当代,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辞海》大字典编委周颂棣。

以上这段历史,在保存下来的藏绿周氏宗祠悬挂的匾额中,得到了印证。如“进士”、“翰林”、“拔贡”等牌匾,还有“父子同科”、“兄弟登科”、“一门四捷”等字样,都是对此村耕读家风的褒奖。

十四都村在清朝期间,就有八个私塾,分别是双桂轩、滴露斋、上书房(两个)、知之轩、种石斋、紫桐花馆、南雨山房。

现在的十四都村农家书屋,就位于藏绿周氏宗祠内,藏书1500册,由原来周氏宗祠义仓改建而来,取名为“八塾斋”。

藏绿周氏宗祠里的义仓,是历代十四都村人知书达理的一个生动诠释。义仓,乃存放粮食谷物的仓库。藏绿村周氏祠堂的左抱,有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这就是闻名十四都村乃至全市的义仓。历代富裕的周氏族人会将小部分田地捐给祠堂,叫做“祠堂田”,即是公田。公田收割的稻谷就存放在义仓里。遇到灾年,就开仓放粮,平日里就接济困难户、扶持义学。以前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在每年清明、冬至都可以免费吃两顿饭,还可以拿两斤肉和两筒麻糍。

义仓的设立和义学一样,旨在扶危济困。祠堂内有黑色石碑,上面刻着每家每户捐田的明细,密密麻麻,碑文落款年份大多为道光、咸丰、嘉庆。由此可见,义仓的设立在很长时间内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这里,还有江南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谦吉堂。

谦吉堂,位于前庄畈自然村内,依山就势,步步登高。由藏绿十一世祖周惺然牵头建造于清朝中叶,是藏绿古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之一,是诸暨市现存的最大单体古建筑,也是目前藏绿周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台门。共有两层楼房205间,落地木柱890个。幽长的弄堂,把前后左右所有房屋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藏绿周氏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自余姚(现为慈溪)浒山迁入,历150余年。周氏宗祠取名为萃亲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

在萃亲堂内,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乃文化自信的表现。周敦颐的《爱莲说》,在这里世世代代传颂,这里的人们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风亮节,视为传家宝。

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十四都村是鲜明的见证。

十四都村民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化解为新家训:崇孝悌,睦乡邻;重耕读,行仁善;尚节俭,笃信诚;求自强,敢担当;贵廉明,远黄毒。

如此家训,贵若千金,利于社会风气,益于民族强盛。中华千万个小家若皆如此,国家岂能不强大?

此村,无愧于“十四都”也!

2021.3.16.于江西省高安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