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上午,我与妻一起去看了一下孤山。
我之所以动了要去看孤山的念头,是因为前两年我在网上看到“冯小青是林黛玉原型”之说。《红楼梦》是我喜爱的一本书,林黛玉是我喜欢的一个文学形象。基于此,便对冯小青多了一份关注。这就是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之魅力。
过了西泠桥,我选择了左拐,内心里就是冲着去看一下冯小青墓的。但我当时的大脑就像断片了一样,居然想不起“冯小青”三个字来。我问一位站在阴凉处既赏荷又垂钓者:“林黛玉原型的墓在哪呢?”赏荷垂钓人朝西泠桥那头望了望,说:“那桥头不就是一个吗?”我说不对,那是苏小小墓。赏荷垂钓人大概知道了我的意思,回过头来,指着前方说:“应该就在不远处。”
这番问路,我是有了意外收获的。最起码在西湖坊间,有人以为苏小小亦算得上是林黛玉原型中的一个!我想,就痴情到相思成疾这个角度而言,加之均在如花似玉的年龄香消玉殒,说苏小小是林黛玉之原型,应该亦是说得过去的罢!关于苏小小,当年的曹雪芹应该知道的比我多的多呢!
一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冯小青是林黛玉的原型。毕竟,《红楼梦》里出现了冯小青的诗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足见林黛玉身上,确确实实有冯小青的影子。
我是看了孤山景点指示牌,并沿着指示牌指示的方向,在孤山脚下寻之觅之的。但却依然是走过了头,没有找到冯小青墓,却不知不觉来到了林逋墓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以为冯小青墓亦应该在一显眼的高处。而待我看完了林逋墓,折回来再找,才发现冯小青墓原来就在林逋墓斜下边几十米处,只不过是在山脚下的路边杂草丛中,须低头寻觅,方能看见柳亚子先生立的那块石碑!
冯小青墓和苏小小墓一样,均在1964年以破旧立新的名义拆除了。我看了冯小青墓的老照片,发现过去的冯小青墓是有亭子遮风挡雨的,就像现在人们看到的苏小小墓一样。遗憾的是,后来冯小青墓没有重建。若不是柳亚子先生在冯小青墓旧址旁边,为冯小青立了那块碑,料冯小青墓之旧址,断然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啊!
史载,冯小青,本名玄玄,字小青,明朝万历年间(今属江苏)人,工诗词,解音律。原为广陵太守冯紫澜之女,后因朝廷政变,全家下狱。她逃过一命,此后便寄居在与自家有一点关系的的冯姓员外家里,爱上了冯公子冯通,嫁与做妾。但为大妇所妒与凌虐。徙居孤山后,并未与冯公子见过几面。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日饮梨汁少许。自知来日不多,遂命画师画像自奠,香消玉殒时年方十八。
不难看出,小青与冯通应该还是两情相悦的。否则,冯通不会在孤山上置一别墅让小青安居下来。只不过冯通没有贾宝玉那样的叛逆精神,而小青则一如黛玉那样多愁善感,痴情至极:“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二
人们也许会纳闷:多才又多情的冯小青,以苏小小的遭遇来感叹自己,尚可以理解。但与林逋,扯得上吗?
表面上看,冯小青确确实实与林逋不是一路人。史载,林逋(公元967年-1028年),又名林和靖,乃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纵是皇帝召唤,他亦不为所动。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其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世人说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流传下来的著名诗句!
单从“梅妻鹤子”来看,人们也许会觉得林逋一生过的逍遥自在,其乐融融。但真实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人世间,从古至今,大凡所谓的“逍遥自在”之人生,无一不是一种假象,其掩盖的均是无以言状的苦与痛!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谁能相信,这首字里行间均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词,居然是出自“梅妻鹤子”“逍遥一生”的林逋林和靖之手呢?这与苏小小、冯小青的多情善感,有什么不一样呢?
无情未必真英雄,无情未必真豪杰。正是因为林逋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而又选择把情之痛和情之苦长埋心底,居然隐居孤山到终老,才让后来的人们深深感到:林逋,委实难能可贵啊!
林逋生前,宋皇帝赐其“和靖处士”;其死后,宋皇帝赐其“和靖先生”。而朱熹对林逋则发自内心的感叹:“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到了元代,居然有人为他建放鹤亭以示纪念;到了明代,一代才女冯小青,居然向林逋倾诉情为何物: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
孤山有情无绝期,人间真情映日辉。无论是苏小小,还是冯小青,抑或是林逋处士,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相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他们均以人间真情为孤山添景增色了,令后世的人们,走在孤山脚下,深感孤山不孤啊!
2022.8.11.晚上.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