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9
分享

渡口

我保留着不少影集,大大小小有二十多本。里面的老照片,黑白的除外,彩色照片中,大多数是我自己用胶卷照相机照的。每一次翻动这些影集,看到里面的老照片,总会激起我满满的回忆。这不,我昨天看到了里面夹着的三张渡口的照片后,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个渡口来了。

我这里说的渡口,是指我农村老家门前不远处的那个渡口。出门,径直往前走个几十步,便上了河堤。沿着河堤,逆流而上,再走几百步,便到了这个渡口。

史载,流经这个渡口的河流,名叫锦江,又叫锦江河,或者锦河,是赣江支流。河长294千米,流域面积7650平方千米。源出宜春地区的慈化山区,流经万载县、上高县、高安市,于新建区厚田镇境内入赣江。万载县城以上,奔流在山岭之间,坡降比较大,水流湍急。自万载县城以下,地势相对平坦,河道逐渐开阔。锦江流域内,森林覆盖率70%以上,环境良好,气候宜人。

儿时我记得,老一辈人把这个渡口叫做左家渡。其实,在左家渡口的一河两岸,分布着好些个村庄,为何独叫左家渡呢?因为,千百年来,一直是河那边且位于渡口对面的左家村负责摆渡,管理着渡口和渡船。儿时,老一辈人告诉我,千百年来,一河两岸的人们要过河,依靠的都是渡船。

儿时,我见过这个渡口的渡船,一艘木船,而且经常坐这艘用木头打造的渡船,去我的外婆家。外婆家就在左家村。外婆是经历过封建社会的人,年轻的时候裹了小脚,便一辈子都是小脚了,走路的时候有摇曳感。但外婆很善良,说话的声音又洪亮,精气神压根不像是裹了小脚的人。那时,外婆家的家境比较好,我们兄弟几个,小时候都喜欢到外婆家去玩。但苦于过河不方便,须坐渡船,常常是上午去,下午回。好在坐渡船过河,于孩子们而言,毕竟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时过渡客只有我一个人,恰又赶上天气好而河水又少的时候,船老大便会让我试着学习一下撑渡船。撑渡船,看上去很容易,尤其是看船老大撑渡船,感觉更是容易。他要么把撑船的竹竿顶着肩膀下面处,俯着身子逆着渡船前进的方向,不紧不慢地走向船尾处;要么站在船头,不慌不忙,一下一下地把竹竿插到河底,不停地这样撑着。渡船,便依着他撑的方向,驶向对面的河岸。但我撑的时候,却感觉非常吃劲,整个人有快要被竹竿夹到河里去的感觉。这个时候,渡船自然是不会前进的,而是随波逐流,甚至是转圈圈。船老大告诉我,这是不熟练不会用巧劲的缘故。而我大哥,却从小就学会了撑渡船,还会摇橹渔船,满河的水都敢摇。这与他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亦是有关系的。但我的二哥和我的小弟,他们撑渡船的本事,亦是比我强的。他们都是跟船老大悄悄学的。

这个渡口的渡船,不大,但亦不小,一次满载十几个人,问题不大。但必须是晴好天气。若遇上有风有浪有大水的时候,船老大是不敢冒险的,会停止摆渡。

我的印象中,这个渡口告别渡船,大概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或者中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的老家县城里新建了一座石桥,原址旁边的浮桥就不要了,便移到了这个渡口,使得这个渡口终于告别了千百年来一直使用渡船的历史。

2003年9月28日,这个渡口开始动工建石桥。那三张老照片,是我2004年用胶卷照相机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桥墩耸立起来了。两三年之后,这个渡口便告别浮桥了。这座浮桥又移回到县城原址,成为景观桥了。从此,锦江河上又多了一座石桥,名叫高左大桥。

高左大桥动工建设的时候,我是从心底里感到激动的。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题为《千年渡口见证党的富民政策》的文章,于2003年10月11日发表在《宜春日报》二版头条上。后来,这篇文章收录在《守望苍生》(我的第一部新闻文学作品集)一书中。具体内容如下——

千年渡口见证党的富民政策

作者:金国军

9月28日,高安市石脑镇高沙村和左家村每家每户的农民激动得燃放鞭炮,奔走相告庆贺“高左大桥”正式动工兴建。这标志着地处锦江两岸具有千年历史的左家渡口完成了“从渡船到浮桥再到石桥”的变迁。知道这段历史的农民都说党的富民政策好。

过去,生活在左家渡口旁的高沙村和左家村农民要去趟高安城真不容易。因为横隔两岸的是一条锦江,没有桥,只能靠一名老船工摆渡过河,而且只有一艘木船。风平浪静的时候,渡船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小时。若遇上大风大雨天,就基本上不能过河。由此,两个村的农民没少感叹:“当初祖宗为何不落户在河对岸呢?”加之那时生产队生产的粮食又常常不够糊口,两个村的农民就更是“望城兴叹”。而在城里安家落户或是进城做点什么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使一河两岸的农民活跃起来,种完责任田之后,隔三差五地往县城跑。这时的县城也在悄悄变化,需要一些从农村来的泥工、木工和临时工。高沙村和左家村属人多地少的地方,农民种完责任田之后,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闲着。这样一来,摆渡的船工就非常忙,刚刚送走一船人,对岸就有人在喊。赶上风雨天,由于船小人多,老船工总是提心吊胆。两个村的农民这时又在感叹:“要是有两只船摆渡就好了!”

就在高左两村的农民日夜盼望“有两只船摆渡”的时候,有消息传来,说是县城里的浮桥不要了,要送给左家渡口。一年之后,这个消息就变成了现实。高安县城由于新建了一座石桥,便把原来的浮桥交给左家渡口管理。于是,高沙村和左家村的农民告别了千年渡船,能够踏着浮桥进城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安县变成了高安市,城市面貌几乎是日新月异。别的不说,光说城市扩大了,楼房增多了,因此需要的泥工、木工、装潢工之类的农民工也就大大增多了。浮桥已不能满足高沙村和左家村农民的出行需求。

这一河两岸的变化委实太大了,河这边的南门村一改过去平房加土路的面貌,楼房是三层赶四层,路全部是水泥路。对面的高左两村虽说楼房也是三层奔四层,但由于路面没有硬化,两村的农民总觉得心里不舒坦。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又送给了他们一个惊喜:由于高安城市发展的需要,高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左家渡口建一座石桥。高左两村将成为城乡结合部。

高安城市的发展犹如“北京模式”,一环一环地扩张。仅北面的新世纪工业城就犹如再造了一个高安城,20年后高安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目前全市城乡人口累计80万)。想到这些,高左两村的农民对在左家渡口修石桥一事就不再感到惊讶了。然而,当大桥真的破土动工时,他们仍是激动万分,禁不住燃放鞭炮相互庆贺。因为从渡船到浮桥再到石桥,梦想成真毕竟太快了!

看热闹的人群里有人说:“左家渡口的风水好。”而一位农民朋友接着说:“再好的风水也不如党的富民政策好!”

近几年来,这个渡口两岸的堤坝之上,亦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堤面是水泥路,直通县城。水泥路的外侧,还有景观路灯了,而且一直延绵到县城!

......

何为历史?何为变化?我想,这个千年渡口,委实亦是一个见证啊!

2023.4.28.晚上.于江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