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5
分享

走进古秦淮看江南贡院

我在长春读军校的时候,同寝室的战友陈云华在晚上熄灯前,有时会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他逛夫子庙的情景,诸如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当时我姑且听着,但没往心里去。我想,不就是有一座庙的地方吗?

因为这样的一个想法,我后来尽管到过南京两三次,但都没有去逛一下夫子庙。军校毕业后,一晃过了三十六年,直到大前天的下午,我陪妻到了南京,觉得应该去逛一下夫子庙的。毕竟,妻没有到过南京,且退休后逢庙就想进的。

原来,夫子庙还真不是只有一座庙的地方,是一个景区,叫古秦淮。我在中学课本里读过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的就是这里。这里还有江南贡院、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等诸多著名的历史景点。当然,夫子庙亦是在这里的。

这里自古就是一个闹市。尤其到了晚上,热热闹闹的,尽显一派歌舞升平和繁荣昌盛之景象。遗憾的是,我逛夫子庙,相较于陈云华战友逛夫子庙,足足晚了三十六年!足见他的视野,比我开阔多了啊!

大前天的下午,我与妻是从“古秦淮”那块高高大大的牌坊下,走进古秦淮的。尽管天气炎热,但依然挡不住人气满满。

人们也许会问:南京古称金陵,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何不叫金陵河,却叫秦淮河呢?

其实,之前我自己亦是很纳闷。我补了一下课,才恍然大悟的。原来,秦淮河是我国长江下游右岸的支流,秦时叫龙藏浦。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确保秦帝国的根基万世不动摇,遍寻有“天子气”或者说有“王气”的地方,一经发现,便破坏当地的风水,以杜绝江山被他人夺取。金陵有王气。秦始皇知道后,便下令整治龙藏浦,故意引龙藏浦之水,穿金陵城而过。而在汉代之后,此穿金陵城而过的水,被称为淮水。于是,便有了“秦淮河”这个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江南贡院就在秦淮河边上。我与妻先逛了江南贡院,然后依次逛了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等景点,最后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

史载,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是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我了解到,江南贡院是会试的考场,能够入江南贡院考试者,皆为举人。也就是说,没有取得举人资格,是没有机会参加江南贡院之会试的。而想要获得举人资格,就必须先后获得童生和秀才资格。只有通过了县试,或者府试,才能获得童生资格。只有童生,才能参加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合格者才能称为秀才。在清代,秀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享有“见县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随便用刑”等诸多特权。秀才是乡绅的主要组成部分。

各省在省城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考试,即乡试,一般于三月份,或者八月份举行,称为春闱和秋闱,由皇帝亲自选派钦差大臣监考。只有秀才方能有资格参加春闱和秋闱,考试合格者,即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获得了举人功名,就等于获得了进入仕途做官的资格,这也是举人能被世人称为老爷的原因。举人具有永久进入京城贡院参加会试之资格。

至此,相信人们可以找到范进中举之后,居然高兴到发疯的原因:就是因为中举来之不易,但却拥有永久参加会试之资格,是永远的未来之官员!

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于京城的贡院举行。江南贡院,自建成之后,一直就是京城级别的贡院。参加江南贡院会试的胜出者,称为贡士。贡士中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之后,由主考官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贡士举荐给皇帝,由皇帝亲自主持一次殿试。明清殿试的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以当朝时政问题为题来考查考生。明清殿试结果分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通称为进士,考中进士者称为金榜题名。

进士是唐、宋、明、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无量,可为封疆大吏,可为殿阁大学士,乃至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等等。

史载,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和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了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其中,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我看到的江南贡院,估计只是当时鼎盛时期之一角,绝大部分早已拆除了。但地址应该是不会变的,毕竟江南贡院码头还在,是古秦淮河边的一个标志性风景。

我个人认为,古代的科举,有一点是值得点赞的,那就是唯才是举。不管贫穷与富贵,只要你有才能,均可以参加考试。家境贫寒或者贫穷者,一旦中举,乃至金榜题名,便可以改变命运,走入仕途,甚至步步高升,实现人生之梦想和理想。这一点,委实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疑问,在现实中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但是,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之路上,无论贫穷与富贵者,要想获得成功,均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非常艰辛的。因为,首先得苦读寒窗十几年。有的家境贫寒或者贫穷者,得提前好几个月步行,翻山越岭,去江南贡院赶考。有的考生,连路上的盘缠,都是想方设法借来的。路上,得节衣缩食。

而考场里的号舍,狭小如囚笼,三场考试,每场三天两夜,吃喝拉撒睡,均不准出号舍。有的人在号舍里病倒,有的人在号舍里晕死过去。考生在号舍里比拼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是身体与健康。

两三万人参加考试,每次入榜者却只有一百多名,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考了一辈子,都不能金榜题名。吴敬梓、吴承恩(一直考到42岁)、唐伯虎,等等,都是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和受害者。若不是他们后来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他们三个的塑像 ,是不会有机会出现在江南贡院里的。

诚然,那些在会试和殿试中的胜出者,尤其是金榜题名者,委实是值得祝贺的。毕竟,他们胜出的,不仅仅是文章写得好,而且在身体之耐力,以及心志与意志等诸多方面,均是佼佼者。否则,即使有满腹的才华,亦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因为,那个如囚笼般的号舍,即便是搁在现在,让人们住进去,即使什么都不干,仅仅是九天六夜熬下来,都是难免身体不出状况的。何况,古人还要动脑筋写文章进行紧紧张张的考试呢!

我想,古代之所以要让考生入囚笼般的号舍,进行所谓的开科取士,可能是有讲究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讲究”应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矣!

2023.7.14.于杭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