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7
分享

美丽的粮仓

前些日子,我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参加了一个活动。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我便忙里偷闲,利用午休的时间档,参观了一下附近的仓前粮仓。前两年我参观章太炎故居时,知道附近有个景点叫仓前粮仓,但当时因为天气炎热,没有去看。这次,姑且算是了却了那年留下的遗憾。

仓前粮仓的全称是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袁隆平题的字,是一个院落,徽派式的建筑。

仓前粮仓的前身是南宋时期临安便民仓。临安为南宋时杭州的府名,余杭为属县,仓前属余杭县管辖;便民仓,则是用来储存粮食供朝廷赈灾济民所用。仓前,原名灵源,自古就是稻米之乡,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余杭塘河横贯其中,运输十分便利。南宋朝廷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之优势,便在灵源街之北建造了粮仓,谓之临安便民仓。据悉,该粮仓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建成,有敖仓60间,仓厅18间,四周围墙250丈。古以南为前,灵源街位于粮仓前面,百姓就习惯地将灵源街称之为仓前。

南宋时期的临安便民仓,自然是早已不复存在了。我看到的仓前粮仓,坐落于仓前老街最东端的余杭塘河边,坐北朝南,由四栋单体建筑的粮仓组成,其中两栋老仓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由原章氏义庄的学堂改造而成(保存至今的青石门框中还有石刻的“家塾”二字)。1950年,人民政府将昔日的章氏学堂——家塾,收作政府的粮仓,地面砌上地垄铺上木板,四周也用木板作挡墙,读书的厅堂就变成了可储存粮食的仓库,俗称地垄木板仓。这两个地垄木板仓每个可储存稻谷18万斤。这两栋老仓,为三间二进的木结构房屋,前后各有两个天井,大门对着余杭塘河,河边还有一个泊船码头,供运粮船只停靠。院内,天井青石铺地,由正厅和次厅改造成的粮仓,板墙白净,屋檐下还有雕刻精美的木雕牛腿;过道天井,四水归堂,幽静雅致,属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风格。而那两栋新仓,则分别建于1957年和1963年。1957年的那栋,是按照苏联专家设计的仓型建造,俗称苏式仓。四栋粮仓占地1661平米,加上庭院、走廊库区面积达3500平米。院内之仓库,粉墙黛瓦,庭院花园中可见小桥、石景与花红草绿,颇有别样之美。

我个人觉得,仓前粮仓诚然具有可圈可点的建筑之美,但里面陈列的保粮护粮人的精神之美,却更值得人们去欣赏,去学习,去传承。如,一九一九年出生的喻传秀,幼时吃不上米饭,基本以粗粮野菜为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十岁那年遇饥荒,为了生存其母亲忍痛将亲生女儿卖了,换回三百斤大米,还债后仅剩余一百二十多斤。因此,他亲身体会到粮食的宝贵和重要。一九五一年八月,喻传秀到闲林粮库担任保管员,看到自己保管着上百万斤粮食,深感责任重大。他常说:“粮食保管不好,就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毛主席。”他爱护粮食就犹如爱护自己的身体,有时半夜下雨,总要到粮食仓库看了又看,深怕粮食漏雨淋湿了。有一次下大雨,仓库漏雨,接漏的盆罐都用完了,他就用自己的被子盖在粮食上,使得粮食免于淋湿霉烂。在他的精心保管下,闲林粮库成为全国第一批无虫粮库之一。

又如,汪柏铭,一九五一年参加工作,当年创建四无粮仓时,他脏活累活干在前,被同志们称为“粮库里的小黄牛”。他从保管员干到粮库主任、粮管所长、支部书记,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勤政廉政的光荣传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担任潘板粮库主任期间,由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定量粮食常常不够吃,为了充饥,经常用胡萝卜蒸饭,作为主食,有时甚至吃野菜米糠糊。他当时保管着几百万斤粮食,却守着白花花的大米饿肚子,坚决不多吃国家一斤粮。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培养年青干部,他主动提出提前退居二线,不再担任粮管所领导职务。

再如,高金浩,一九六一年到仓前粮库工作,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十分艰苦。高金浩家居农村,家庭人口又多,口粮时常比较紧张,特别是新陈粮交替时期,他的三个女儿常向他哭诉吃不饱肚子。作为粮食保管员的他,保管着满仓库的粮食,可自己家里孩子却吃不饱肚子。作为父亲,他心里一直很难过。同志们也劝他向领导申请买些照顾粮,可他说:“粮食供应是有政策的,我保管的是国家的粮食,我不能违反了国家规定的政策制度,更不能让国家的粮食进了自己的小家。”

还有邢福河,一九四五年入伍,一九四九年随军南下,一九五零年起一直在余杭粮食部门工作,是个老干部、老同志。当年他虽然当了粮库主任,但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工作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别人。一九五三年在创建四无粮仓的过程中,他离开自己的小家庭整天整夜的工作在粮库,生活在粮库,把粮库当成了自己的家。他脏活累活干在前,在粮库搞卫生时,其他地方都搞干净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储藏室,这是粮库最肮脏的地方,室内地板下面布满了猫屎狗屎和灰尘烂泥,只要一开门就一股臭味, 不少人到了这里扭头就走,而邢福河却拿起工具就带头走进了储藏室,在他的带领打扫下,肮脏室彻底变了样。周边老百姓都说,粮库打扫得像老百姓家里过年一样干净。

还有虞维忠,五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在粮食部门工作了二十余年,工作上的“钻”劲“干”劲人人皆知。为了研究老鼠的习性,他没日没夜地在仓库里寻觅老鼠的足迹,写成了厚厚一本怎样防治老鼠的资料,练就了“一走进粮仓鼻子一闻,就知道仓内是否有老鼠,是大老鼠还是小老鼠”之功力。八十年代调到县科协担任领导后,他深入基层的作风没有变,为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他常年下乡去农村,去田头,自带铺盖,吃住在农民家,一住就是好几天,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帮助农民寻找致富之路。农民朋友纷纷称赞道,像老虞这样的共产党干部,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我在陈列馆里了解到,解放初,粮仓较为破旧简陋,工具也只有风车、筛子、扫帚等,保管人员多数缺乏文化不懂业务,虫害、霉害、鼠雀害相当严重,储存的粮食损失很大。据记载,仅1952年上半年,余杭全县就发生了16起粮食发热、霉坏、漏湿、虫蚀等仓储事故。当时余杭的粮食保管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保管好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大搞清洁卫生、改善储粮条件,加强粮情检查、做好虫害防治,抓好入库粮质,开展劳动竞赛,凭着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提出了“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的口号,终于在1953年创造了全国首批“无虫”粮仓。当年9月,经中央粮食部和浙江省粮食厅专家检查鉴定,余杭全县5个粮库80座粮仓有55座达到了“无虫”,而仓前当时的14座粮仓中就有13座,在5个粮库中比例最高。陈列馆里这两个地垄木板仓,就是当年55座“无虫”粮仓之一。

余杭创造“无虫”粮仓的消息传出后,轰动全国,被认为是中国粮食史上的奇迹。1953年10月24日,苏联仓虫防治专家莫若洛夫专程来到余杭县的仓前、城关和闲林3个粮库参观“无虫”粮仓,看到环境卫生、器材整洁、经检查仓库内粮食均没有发现虫害时,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这里的粮仓可作为粮食保管工作的典范”,并高兴地邀请陪同人员及仓前的粮食保管员在地垄木板仓库前合影留念。1954年1月17日,中央粮食部、华东区粮食局和浙江省粮食厅在杭州召开授奖大会,分别授予余杭县“无虫粮仓”、“保粮工作的旗帜” 和“创无虫仓先锋” 的奖状和锦旗。同年4月,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还到余杭县拍摄了“无虫粮仓”的新闻记录片,并在全国放映。当时余杭县的好几个保粮模范,到北京开会接受表彰,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竞相报道余杭的“无虫”粮仓,全国各地粮食部门的同行亦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无虫”粮仓从余杭走向了全国。

面对成绩和荣誉,余杭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再接再厉。1954年3月,余杭县又首次提出并创建了一批“无虫、无鼠、无雀、无霉”的“四无”粮仓。当时的《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作了报道,并同时以3个版面7篇文章12幅照片的规模,集中报道了余杭县粮食部门创造“无虫”粮仓和“四无”粮仓的事迹。当时的中央粮食部及时总结余杭保粮经验,并向全国推广。1955年,粮食部将“四无”内容调整为“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向全国统一颁发。从此,四无粮仓的创建活动在全国粮食保管部门普遍深入地开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储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仓廪实、天下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个人在此,衷心祝愿天下粮仓永远五谷丰登,天下百姓永远丰衣足食!

2024.4.24.于杭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