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国军的头像

金国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6
分享

香飘黄梅阁

前不久刷抖音,发现严凤英纪念馆在菱湖公园内。当时我就想,若有机会去安庆,一定要去看看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小时候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时,感觉到她的演唱无异于天籁之音,非常好听,从骨子里打动人。从此,便喜欢上了黄梅戏,并有了将来一定要去安庆专门看一次现场演出的黄梅戏之心愿。

我与妻是9月22日上午到达安庆的,从南昌坐动车而去,专门去看黄梅戏(适逢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下午两点左右,我与妻在天域花园酒店的大堂门口,打的,特地去菱湖公园看严凤英纪念馆。 我想,在看黄梅戏之前,理应去看一下她的纪念馆。毕竟,我是因为她,才喜欢上黄梅戏的。我虽然不会唱,但却喜欢看,喜欢听,乃至于把手机的铃声,亦全部换成了黄梅戏。

菱湖公园内,阳光灿烂,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虽然有大片的湖面在清着淤泥,没有水,见底干着,但却并不影响游人看风景。因为,依然有绿树成荫的地方,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更有成片成片绿得醉人的荷叶,在习习秋风中摇曳着。

我与妻就是在这样的风景中,寻觅着黄梅阁。一位热心肠的游园者,听其口音估计是当地人,她指着前方那有点像湖心亭的建筑,告诉我,说那里就是严凤英纪念馆。于是,我与妻走过被荷叶簇拥着的弯弯曲曲的湖上小道,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在一树木葱茏处,其前面有一开阔地,我看到了汉白玉质地的七仙女群雕,底座上刻着繁体的“到底人间欢乐多”之字样。从群雕处开始,有一精致的小道,通向黄梅阁。

原来,黄梅阁又名严凤英纪念馆,是一建筑群。内有宣传栏、廊架、小桥、陈列馆等,布局典雅紧凑。汉白玉质地的严凤英雕像下,安葬着严凤英的骨灰盒,基座正面是“天上人间”四个字。

严凤英雕塑是其艺术形象,是她在电影《天仙配》中扮演的村姑形象。我看了,端庄秀丽,栩栩如生。

我在纪念馆里了解到,严凤英生长在桐城小龙山麓、菜子湖畔。罗家岭的山歌,叩开了她的艺术心扉,故乡的黄梅调,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她12岁学艺,15岁登台,溶山野中练就的山歌调于黄梅戏唱腔中,因其天资奇高,过目不忘,入耳能唱,又善于学习,能戏渐多,名声渐响。从此,开始了她在旧社会中流浪卖艺的艺术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在新天地新气象下焕发出艺术的青春,艺术创造性开始迸发出来,用黄梅调为安庆人民服务。

1952年夏,严凤英参加省艺人训练班,积极投入戏改工作。带头义演,为保卫祖国捐献飞机、大炮。她主演的《打猪草》、《蓝桥会》、《柳树井》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获得成功,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从此,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戏黄梅戏,终于在全国闻名。1953年她选调到新组建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黄梅调的草台,走向黄梅戏的大舞台。

1954年底,严凤英为朱德委员长演出《天仙配》,受到接见与鼓励。1955年,严凤英去上海拍摄电影《天仙配》。电影播放后,获得极大成功,黄梅戏影响遍及全国,远播海外。严凤英成为深受人们喜爱、家喻户晓的黄梅戏艺术家。黄梅戏艺术片《天仙配》在1957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严凤英、王少舫均获金质奖章。

1956年,严凤英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主演《王金凤》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9月赴北京为党的“八大”演出,在首都掀起了一股黄梅戏热潮。国庆节,黄梅戏《天仙配》的彩车参加天安门检阅。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严凤英、王少舫拍摄了电影《夫妻观灯》。

1957年,严凤英主动要求下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并认真排演移植剧《碧玉簪》获得成功。

1958年1月5日,严凤英在合肥江准大戏院为周恩来总理演出黄梅戏《打金枝》,受到亲切接见与鼓励。9月17日,毛主席视察安徽,在合肥观看黄梅戏演出后,与严凤英进行了亲切谈话。这年,严凤英为塑造《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宝英传》中的韩宝英,《三里湾》中的“惹不起”等艺术形象,付出了艰辛劳动。

1959年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上海演出新排的黄梅戏《女驸马》,严凤英塑造了冯素珍,受到高度评价。不久,严凤英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7月,与王少舫、时白林等人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影片上映后,在海内外又掀起一阵黄梅戏热潮。严凤英的演唱、表演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我在纪念馆里还了解到,1960年6月,产凤英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选入主席团,并被选为全国第三届文联委员和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这年,她被选为省文联文员、省妇联常委。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省文化局任命她为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1961年3月,严凤英赴全国巡演。叶剑英同志接见并观看了其演出。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她主演《刘三姐》受到好评。

1963年,陈毅市长指示拍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夏秋之时,严凤英经过充分案头准备和体验生活,与创作集体共同努力,在上海顺利拍成《牛郎织女》。严凤英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七仙女的新的感人艺术形象。当时的中国唱片社为其录制《牛郎织女》唱片。同年,她还在黄梅戏电影《槐荫记》拍摄中担任艺术顾问。

1963年,严凤英与剧团同志们成功排演了周恩来总理推荐的现代戏《红色宣传员》。

1964年,严凤英积极提议并带动省黄梅戏剧团用安庆方言排演话剧《丰收之后》,获得成功。还积极参加排练《江姐》等现代戏。

1965年—1966年夏,严凤英参加排演《打铜锣》、《烘房飘香》、《怎么谈不拢》等现代戏,一开春就冒着风沙到寿县农村演出,与农民结成深厚感情。并配合当时的“四清”运动,参加排演了《白毛女》等现代戏。

在后来的岁月里,严凤英不堪摧残与屈辱。我个人认为,她的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黄梅戏艺术的重大损失。

我在纪念馆里看到如是评价她的文字——

严凤英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代宗师、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在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凭着天赋的嗓音、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习的精神,先后主演了黄梅戏舞台剧70多部、电影4部,塑造了七仙女、冯素珍、织女等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正因为她对形象塑造得成功,黄梅戏由流传一隅的小剧种迅速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和喜爱。严凤英将全部的聪明才智、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黄梅戏事业,对黄梅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黄梅戏的表演与声腔艺术一次又一次地提高与攀升,为黄梅戏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给黄梅戏剧种留下了永世长存的精神影响和奋进力量。

她为之奋斗的艺术精神,是留给黄梅戏艺术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她的这种艺术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不仅成为黄梅戏艺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黄梅戏持续发展、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菱湖胜景黄梅阁,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我个人在此,衷心祝愿我国的黄梅戏艺术在她的艺术精神浇灌下,百花齐放,代代相传!

2024.9.25.晨.于南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