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独秀园作为一个景点,感觉还是有点偏僻的,打的大概需要二十多分钟,而且最后是拐进了一条似乎是山里的小路,七弯八拐大约五六分钟后,才豁然开朗,进入了崭新而且宽敞秀丽的仲甫路。我个人觉得,仲甫路,凸显其家乡的人们对其是敬仰的。不远处就是仲甫路的终端,无疑亦就是目的地——独秀园。
广场上等候公交车回去的游客不多,但陆陆续续的总有。由此看来,独秀园平时还是有点冷清的。
但广场一侧,那松柏丛中的那块巨大的红色底板上写着的“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之白色标语,却顿然使我有了热血沸腾之感,精神禁不住为之一振,似乎有一种责任与使命在召唤着。
在进入独秀园之前,游客一般都会先参观一下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我个人觉得,这个陈列馆,无异于就是独秀园的正大门。外表看上去,就是普普通通的两栋两层的房子,挨着,又好像没有挨着;像徽派建筑,但又好像不完全是徽派建筑。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大气,甚至是不起眼。
但令人欣慰的是,陈列馆里面的布局是可圈可点的。如,富丽而又严谨,内容丰富而且客观,重要部分的空间设计影视化,比如在介绍五四运动时,就令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觉。
二
我在陈列馆里了解到,在长江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名叫安庆,自1760年起,既是安徽省府,又是安庆府治和怀宁县城的所在地。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就出生在这座城市。陈家的祖籍是江州义门(今江西省德安县),南宋淳熙年间( 1174年-1189年)迁居安庆,代代习儒。
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17岁考中秀才,18岁写下第一篇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因在考场中目睹考院怪现象,遂彻底放弃科举仕途。在乡试期间,他通过和维新人士的交往,从一个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青年学子,变成了接受新学的康梁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独秀从康梁维新派转而投身于激烈的反清爱国活动。1901年,陈独秀第一次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回国以后,于1903年5月17日,在安庆藏书楼举行爱国演说会,倡议成立安徽爱国学社,后遭通缉逃至上海,办《爱国新报》。1904年返回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开启民智,反帝爱国,开展思想启蒙运动。
1905年2月,在全国上下一片激进排满的革命浪潮中,陈独秀与柏文蔚等共同组建了安徽第一个具有军事色彩的革命组织岳王会,策划了“吴樾弹炸清廷五大臣事件”。岳王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安徽地区的民主革命运动,标志着安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大力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思想和旧文化,唤醒了一代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积极推动和指导运动的发展,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
三
陈列馆里的介绍显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这包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二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尖锐地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中国要在世界上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也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它主要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他们强调要用科学的尺度衡量世间一切事物,崇尚理性,反对迷信和愚昧:指出只有“一遵理性”,具有科学精神,国人才能摆脱“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束缚,成为新鲜活泼的一代新人。
《新青年》杂志创刊后,毛泽东即刻成为最热爱它的读者之一。毛泽东对李大钊的文章经常反复阅读,并摘抄某些精辟的段落。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之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当时的《新青年》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剥削生活,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迷信与独裁。他完全同意这些论点。中国需要改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制度、风俗、习惯各方面进行根本改造,这时,在他头脑里构成更明确的观念,更坚定的信仰。
象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了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确实感到自己是那时代的新青年了。当时在北大学生中曾出版了《新潮》《国民》两种杂志,作为青年进军的旗帜,来与《新青年》相呼应。
四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此后一段时间,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陈独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同许多社团组织和进步青年密切联系,积极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在斗争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楷模考虑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将关注的目光从青年学生转向工农大众,在工农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开展建党工作做准备。
在陈独秀主持下,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陈独秀因在广州,未出席一大,但仍被大会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之后,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从一大到五大,陈独秀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运动的开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对推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指导作用。从建党到大革命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取得了重大胜利。
五
我个人感觉到,该陈列馆里的介绍,还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并没有因为陈独秀是安庆人,而回避陈独秀后来犯的错误。如,里面的有关介绍指出,大革命后期,面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的进攻,为了避免国共合作破裂,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史,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主张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结果当国民党右派彻底叛变之时,共产党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大革命失败。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指示,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提出一些错误主张,并在党内组织“左派反对派”。
令人欣慰的是,该陈列馆并没有把大革命在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陈独秀一个人。我在该陈列馆里看到如下文字介绍——
大革命的失败,从客观方面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和支持下,先后投入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时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付如此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由此导致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使党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致使大革命在强大的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曾作出决议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当时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对这次大革命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但由于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不少错误的主意。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对形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着直接影响。
六
我在陈列馆里还了解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反蒋抗日主张。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13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南京形势紧张,陈独秀被提前释放出狱。
出狱后,陈独秀经济上穷困潦倒,政治上无地位,但他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蒋介石请他出任国民党政府劳动部部长,被他拒绝;国民党政府出资10万元请他另立党派,遭其痛斥;拒不接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官方资助。
出狱后,他从民族利益出发,拥护国共合作抗日,投身抗战洪流,坚持发表抗日演说,写下大量抗日文章,为全面抗战鼓与呼。
1938年6月底,陈独秀从汉口乘船溯江而上,于8月到达江津居住。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江津,走完了他艰难曲折的人生之旅,终年63岁。三日后,灵柩安葬于江津。1947年2月,由其三子陈松年将其灵柩连同棺木迁运回安庆,与原配夫人合冢于安庆市北郊叶家冲(今大观区十里钱乡)。
陈独秀与旧传统、旧势力、旧秩序,特别是与北洋军阀政权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一生五次被捕、四次入狱,始终不惧艰险、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战斗,不屈不挠,无怨无悔,自称“终身的反对派”。
我在陈列馆中看到毛泽东曾经对陈独秀的如是评说文字———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七
独秀园,其实就是陈独秀墓。
公开资料显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27日,贫困交加的陈独秀在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由于家中极度贫困,无钱安葬,江津的两位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为其提供了一块墓地,并为他置办了楠木棺材和寿衣,用丝帛包裹全身入殓,将他安葬在大西门外鼎山山麓之康庄。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陈松年遵照高晓岚遗嘱,将陈独秀迁葬于今址。1979年10月,陈松年征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四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
1982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对陈独秀墓进行重修。1999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对陈独秀墓进行修缮。2001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对陈独秀墓墓体进行了修葺。
2004年,安庆市人民政府拨款并号召全市共产党员捐款筹建独秀园,捐款300元以上的人将其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并颁发纪念手册一份,以示永久纪念。2008年,独秀园竣工并对外正式开放。
我在独秀园现场看到,惊雷浮雕墙,位于牌坊正前方,以图像的方式,记录了陈独秀的生平。
汉白玉材质的牌坊,颇有气势,正中是“独秀园”三个大字,两边分别刻着“民主”和“科学”字样。五门的设计,寓意陈独秀担任中共一至五届总书记的历史地位。
柏林墓道则由凹凸不平的黑色大理石板铺成,象征着陈独秀坎坷不平的一生。道路两旁挺拔的翠柏,凸显庄重肃穆之纪念氛围。
栩栩如生的陈独秀铜像,是独秀园的核心部分,凸显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光辉形象和饱满的革命开创精神。
新青年碑刻,据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书籍类雕塑作品之一,正面展示着《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背面则是陈独秀发表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个标题。
陈独秀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是汉白玉贴面。
整体看来,独秀园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纪念园区,委实是安庆市的一个靓丽的景点。
八
行文至此,我的看独秀园之行程已然结束。我想,我还是以陈列馆对陈独秀的结语,来结束我的这次行程比较合适——
纵观陈独秀的一生,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早期主要领导人,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时,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今天讲陈独秀,就要把他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全面认识,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对陈独秀复杂的人生经历,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它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来,使之成为有益于后人不断前进的历史借鉴。
2024.9.28.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