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上,我与妻在安庆石化俱乐部观看了黄梅戏《方以智》(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观看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黄梅戏。
在没有观看这部黄梅戏之前,我不知道“方以智”这三个字是何所云?待要观看之时,我提前补了一下课,方知方以智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明代安徽桐城人,其坎坷人生阅尽世代交替之苦,凸显忠孝爱国、民族气节、博学多才等诸多亮点,是那时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由此可见,我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啊!
这次是其家乡的黄梅戏剧团——安徽省桐城黄梅戏剧团,把他的人生与事迹,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把明清交替之际的那段风云变幻之历史,演绎得扣人心弦,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大义凛然,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大器晚成的“大家”之艺术形象。
那天晚上,我一边观看,一边拍照,尽最大努力把舞台上的情景记录留下来。毕竟,我对那段历史与剧中人物,知之不多。尤其是对主人翁方以智的人生与事迹,更是第一次了解,还是通过观看黄梅戏的方式。
第二天早晨,我禁不住发了这样一个微信朋友圈——
明朝之后是清朝。表面上是清朝把明朝干掉了,实际上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闹翻了天。清朝只不过是捡了这个便宜。文武双全的方以智(明末金陵四公子之一),生活在新旧朝代交替之间,空有一腔热血与报国凌云之壮志,国破家亡之后,遁入空门,潜心研究学问,呼吁天下归仁。昨天晚上的黄梅戏《方以智》,较好地诠释了这段历史与故事,把主人翁方以智的人物形象、一生命运、民族气节、思想升华等,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一
我了解到,明末金陵四公子,又称明复社四公子,是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四位明末时期的文人之合称。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四人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而且一开始都胸怀大志,致力于成就一番大事业。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
说到复社四公子,就绕不过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尽管是风尘女子,被逼身处社会最底层,但色艺双绝,除了容貌美丽动人之外,还个个能诗会画、才华横溢,表现出极高的文学艺术之造诣。除年龄稍长的马湘兰外,其余七人都经历了明清交替、烽烟四起的动荡岁月。她们胸怀故国,关心天下大事,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八位姑娘均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复社成员与秦淮八艳来往甚密。他们倾慕她们的美丽秀色,更欣赏她们的才华与志气。而她们,亦不想长期做风尘女子,亦想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事实上,复社四公子中的冒辟疆与秦淮八艳中的陈圆圆、董小宛,均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复社四公子中的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则将爱情演绎成了千古传诵的《桃花扇》。
复社四公子中的方以智,与秦淮八艳之间没有什么故事流传下来,导致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不如侯方域和冒辟疆,尽管他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但我个人认为,他与秦淮八艳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他把董小宛推荐给冒辟疆,就是佐证。
陈贞慧虽然与秦淮八艳亦没有故事流传下来,但我个人相信,他与秦淮八艳一定亦是熟识的。毕竟,唯有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说三观大体相同的人,才能聚到一起的。
事实上,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寇白门、顾横波,后来都从良追随明末的抗清名臣而去。史载,当时慕名而投奔方以智的人,就成千上万。明亡清兴后,秦淮八艳中的多人,都因从事反清复明运动而遭清廷通缉。而陈圆圆和董小宛,则更是因为出现在当时引领历史走向的人物之命运中而青史留名。
二
我个人觉得,方以智之所以会成为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与其人生的经历密切相关。
我补课后了解到,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桐城人。12岁丧母,其父长期在外为官,教养依仗姑母。青少年时期的方以智,由于可以仰仗祖上的余荫,凸显纨绔子弟之习气。其同时代的陈子龙曾在《安雅堂》里载:“密之近有信来,在金陵甚豪顿,跃马饮酒……或引红妆”。由此可见,早期的方以智一度过着富贵文人的生活。黄梅戏《方以智》中,没有回避这一点,有秦淮歌女这一角色出现。
令人欣慰的是,方以智没有沉溺于才子佳人的生活当中,其人生的主题凸显在忠孝爱国、民族气节、著书立说等方面。
黄梅戏《方以智》中显示,方以智的孝,集中表现在“怀血疏讼冤,挺身救其父”这件事情上。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正值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侵入湖北,方孔炤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连战连胜。此后,朝廷重臣杨嗣昌督师平寇,调度失宜,导致方孔炤在襄阳一役中战败。方孔炤因此被杨嗣昌弹劾,因贻误军机罪而被逮捕下狱,有性命之虞。时为1641年,方以智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为父申冤书,长达一年多时间,每天替父奔走,哭号喊冤。这份孝心,终于打动了崇祯帝,将方孔炤免去死罪,遣戍绍兴。
方以智的忠,表现在明朝灭亡之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却始终不肯投降。当时,江南友人皆把他比作文天祥。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当时的小小官吏方以智,与皇帝的级别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谓八竿子打不着,在农民军压境的危险关头,居然不思量着如何逃生,却偏偏要在崇祯灵前痛哭一场呢?
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方以智骨子里的“忠”所致。首先,是崇祯皇帝对方以智有救父之恩。其次,崇祯皇帝对方以智有知遇之恩。史载,方以智在三十岁时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第三,在方以智心目中,崇祯皇帝代表的是明朝,是当时的国家。崇祯皇帝自缢,意味着大明王朝灭亡,意味着当时的国家灭亡。这三重因素,使得当时的忠臣方以智情不自禁地在崇祯灵前痛哭。他痛哭恩人已去,痛苦大明王朝已经灭亡,痛苦国将不国了!
另外,我个人还觉得,崇祯帝年纪轻轻的就敢于自缢,与明朝同存亡,而不愿受辱当亡国之君苟且偷生之举,着实感动了同龄人方以智(与崇祯帝同一年出生),进而使得方以智骨子里就有的那个“忠”字,更加坚定不移了。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不料,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后没有“殉节”,欲除之。方以智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
之后,南明隆武帝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之间。不久,其夫人潘氏携第三子方中履经福建来广州团聚。
隆武二年,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但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在发愤著书立说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我个人感觉到,这个秘密组织,有可能就是天地会的雏形。唯有如此,前面说到的“当时慕名而投奔方以智的人,就成千上万”才能成立。
顺治十年(1653年),方以智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潜心写哲学著作。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因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又说,是其想起了文天祥,愤而跳水殉国。我个人更倾向于“愤而跳水殉国”之说。
三
难能可贵的是,方以智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受尽迫害,不但没有消沉,反而愈挫愈勇,探寻以思想救国之路,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内容涉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等等。尤其是《物理小识》这部书(十二卷),其中的真知灼见,在当时遥遥领先于那个时代,尤其在当时的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学者评价《物理小识》是“牛顿之前,中国可以自豪”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
我从黄梅戏《方以智》的剧情中了解到,方以智的著述有一部分还被清廷一把火烧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著书立说,在绝境中领悟出要复兴的乃是“政教清明、科学昌明、礼仪文明”之中华,呼唤“天下归仁”。
我个人认为,方以智之所以值得后世讴歌,是因为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国破家亡之后,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精神火种!
2024.10.3.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