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晋屏藩的头像

晋屏藩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23
分享

墩台堡寨考续

    2004年,我写过一篇《墩台堡寨考》,限于当时掌握的国史资料,从中发掘肯定存在着局限性。近期,我得到三门峡牛占亚传来的光绪六年(1880)《平陆县续志》电子版,这是台湾在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的基础上,于1976年(民国六十五年)印刷的影印件,书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拜这本续志所赐,我进一步详细了解了墩台的数量、功能、驻军数,使我茅塞顿开。地方史志的补充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一、为什么要设墩台

    由于平陆位于山西的南大门,古代战争,尤其从明代开始,清代继之,山西一侧主要是防御来自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闯贼)、捻军(捻匪)、太平天国军(发逆)的进攻。同时,控制本省,以免也发生“入则为民,出则为捻”的状况。所以,设立烽堠报警。墩台不仅仅设立在沿河一带,还设立于干线道路上。张店、軨桥、太宽、八政墩台就设立在平陆县境腹地张茅线上。

    “平陆滨河傍山,险自天成,昆连豫省,以河为界。东之茅津,实三晋之门户,秦晋河舶,顺流而下,西南有警,防御宜严,虽属县境,全省之保障系焉。”(见《平陆县续志.光绪六年版),以下引号中系续志p171——184资料,恕不一一列明。)

    截至目前,还未发现平陆县有建造墩台的记载,如:怎样选址,何人所选,设计规格,建造材料,何人建造,费用几何。从现有的遗址大致可以判断出,墩台是夯土成台,以砖砌裹,可拾级而上的一丈见方的建筑,集观察哨、瞭望台、烽火台功能于一身,一般建立在渡口处的山嘴上。但也没有举火为号,狼烟滚滚的记载。

    二、什么时间设立的

    墩台最早设立于何时,还缺乏资料,难以断定。据现有文字记载,可初步设下限最晚是明崇祯十五年。

    “平陆旧无绿营,明崇祯十五年(注:1642年),流寇扰豫,河防戒严,遂设游击,驻守茅津为平垣营。国朝因之。”平陆就算从1642年设立墩台,迄今也已373年。同治七年(1869)撤防,迄今才146年,民间竟然已说不清道不明,可见多次遭受了大的灾难,原住民消失殆尽,也说明某些文化的湮灭速度和程度是多么可怕。如果不是这次发现光绪六年续志,就不会有我这篇考据文章了。

    三、墩台数、驻兵数

    续志中记载,驻茅津平垣营大营经费内所管辖的军官士兵共有865人(其中拨付夏县汛守兵50名),兵种分为马步战守兵、存汛兵、墩防兵,参加防堵的将士最紧张时将近1900人,镇兵分别来自太原、大同镇标。防守墩台共42处,平陆县境内19处,已知名的是:张店、三门、沙梁、盘南、軨桥、太宽、八政、茅津、大阳、洪阳、南沟、东洋、梁宿、鳖盖、西河头、老儿庄、瓮儿口。依据这些墩台地名,就可以找到所有遗址。平陆县城旧城汛兼管大阳、洪阳墩。南沟汛兼管东洋、梁宿、鳖盖、西河头、老儿庄、瓮儿口各墩。而三门、沙梁、盘南各墩,墩防兵由张店汛轮派。

    据记载,“建平垣营,以将统之,墩汛四十有二,分布外县,其防密矣,兵以防河,即以防内,是不可分”(平陆县续志.光绪六年版p171)。“顺治四年,奏立营制,考旧志,兵数与原额不同。今依同治元年,移兵案内开载,马步战守兵三百五十七名,各县墩汛三十五处,添设马步战守兵四百六十六名,增墩汛七处。垣曲汛兵,拨归东滩营外委管辖,饷米仍归平垣营支发。”“新设南沟汛守兵五十名,存汛兵三十二名,墩堠六处:东洋、梁宿、鳖盖、西河头、老儿庄、瓮儿口,每墩兵各三名,共十八名。平垣营东至所属南沟瓮儿口墩一百三十五里,接连东滩营所属之垣曲县五福涧墩,西至县属洪阳渡墩六十里,接连蒲州协属之芮城县曲里渡墩。东西沿河袤一百九十五里。”“平陆县茅津渡系平垣营驻扎之所,相距河南陕州一河之隔,为自豫入晋咽喉。原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两员,外委五员,马步兵三百六十五名,除派防各汛外,存营兵丁仅有一百九名,实形单薄。拟添设把总一员,外委二员,马步守兵五百名。原额设守备向驻夏县,此次添兵较多,应令改驻茅津大营,平垣连原额兵共八百六十五名统归游击督率训练,以资保障。仍于存城兵内酌留五十名,归夏县城外委管理,并在平陆县南沟村分设专汛,于平垣本营派拨外委一员,守兵五十名以资巡防。以上官兵,统属太原镇标,归蒲州协兼辖。”“是年(注:咸丰三年1853)发逆扰豫,六月大同镇兵五百五十名,同平垣营防堵茅津沿河一带,九月杪撤防。嗣后,豫省有警,无岁不调兵防堵。十一年调太原镇兵一千名,是年四月,遂议长防。本道以沿河一带茅津居中,遂驻剳于此,同治七年,东南肃清,始行撤防。”“烽堠一十三座,在:张店、軨桥、太宽、八政、茅津、大阳、洪阳、南沟,由平垣营派兵三五名驻防,护送行旅。”

    四、地方配合防守

    不仅有正规军防守墩台、县城、重镇,沿河丁壮也参加防守,

    “在城民壮二十四名,随兵操练以防城。同治元年,奉文劝办团练,知县张怀堃(kun)每乡团练民丁二三百不等,平时则守望相助,有警则同兵防河,以壮声威,不听调遣。(P184)”令狐增宪,字孔章。勤公事如家事。“咸丰初,发逆扰豫,知县余正酉欲练勇防守,增宪建议调沿河诸村壮丁代之,以省费用。同治五年,贼匪扰陕,增宪请传居民齐集河干,轮流守御,境内籍以无虞。P222

    五、发挥了什么作用

    墩台防守起了哪些作用?据记载,同治元年、五年历次发挥作用。

“同治元年,捻匪由秦窜陕州之会兴镇,太原总兵和昌,河东道刘子诚,知县张怀堏,游击谷景昌,县丞陆以耕,把总米辅国,外委把总张凤翔等督率兵民沿河防御。南岸难民隔岸呼救,游击谷景昌架炮舟渡济,全活无算。八月十五日,捻匪由东寇陕,窜居会兴镇旬余,十七日夜,大雨如注,乡人警报贼由沙涧偷渡,我军冒雨击退,贼遂西窜。五年九月,捻匪张纵遇复窜会兴镇, 扑河干,知县马丕瑶,游击谷景昌等防堵如初,贼复西。”

无论如何,在明清两代墩台也确实圆满的完成了它的功用。

续志中提到八政堡、张店堡塌毁不完。堡也就应该是人口比较多,居住集中,周围有围墙的村子。



    附:原《墩台堡寨考》一文

 

    在沿黄河岸边山西省一侧,偶而可见一些一丈见方的土台,当地老乡称之为墩台,说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堡”。这些墩台始建于何时,是做什么用的,老乡们就含糊了。

       我初见墩台,便知其为河防工事,即烽火台。但为什么要设在黄河边,预警防御如此之严,视河西河南如同敌国,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墩台不简单,说不定是我国古代小朝廷们划河而治的产物。

     最近,我随便翻了翻《明史.二十八.传》,初见墩台堡寨端倪。据载,明嘉靖九年秋,右都御使汪鋐给皇帝上言:“今塞上墩台城堡未尝不设,乃寇来辄遭蹂躏者,盖墩台止了望,城堡又无制远之具,故往往受困。当用臣所进弗朗机(作者注:西班牙炮),其小止二十斤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用一,以三人守之。其大至七十斤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用其三,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寇将无所容足,可坐收不战之功。”嘉靖帝予以批准。

     据此可以断定,墩台设立的时间远在明嘉靖以前,也就是说在四百年以上,它的作用是报警的烽火台。在山西省平陆县据老乡称,墩的存在可上追至商代,并在明末起过作用。老乡的传说,这一次真的是有史可查。这就再一次提醒我们,对民间的传说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些口碑代代相传,几乎没有走模样。

     平陆的墩台堡寨现在多反映在地名上,如太寨、上堡、东寨、西寨、黄墩、墩上、金鸡堡。站在米汤沟大桥西端,东边的山梁上就是一个墩台,龙岩村西边公路边上的高地上又有一个标准的土墩台。当你站在一个墩台上或左右相顾,或往下俯瞰,你就会找到古代将军们的感觉,这样的选址费尽了心机。

   所谓的“寨”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我总觉得其贬义的成份多一些,如黄金寨也屯过兵,却是“水贼”,“太寨”就是大的兵寨,史载平陆东部山区曾被起义军占据过。而“堡”则纯粹是官军设立
 

                                                                                                                                附文原载《百合花》2004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