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晋屏藩的头像

晋屏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2
分享

黄河三门峡古栈道游记

      看过一些探险小说,好像探险与中国人无关,或者有人探险了却不想说出来也未可知。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心底都有跃跃欲试的探险意识。那是2001年的初秋,小Z来约我,计划用一周时间,把黄河北岸50多公里内的古栈道跑一遍。我心底的激情迸发出来,一口答应了。考察这个主题与我们的工作无关,纯粹出于个人的爱好。

黄河三门峡大坝以上属于黄土丘陵,大坝以下属于明显的裂隙山谷,号称晋豫大峡谷,岩石悬崖暴露,1000多年来形成的栈道遗迹断断续续可循。河水碧绿东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出,景色迤逦,堪称一处桃花源。
我们探险小组共有3人,乘坐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沿山西省平陆县东沿河公路而行。司机只管开车,下河边时只有我和小Z两个人,我携带一部带折叠闪光灯的索尼专业相机,用的是柯达胶卷。
在大坝以下的钢桥北侧河滩上步行,不远处的石崖上,我们找到了第一处20平方米的栈道遗迹。这是一种浅红色的沉积岩,上面有几道绳索勒出的横式深槽,槽深10厘米,明显是人力所为。脚下是一个自然的小台面。我在岩壁上首先发现一处摩崖石刻,像一块大手帕,上面竖式镌刻着几行字,经辨认是楷书:大唐总章三年正月十五日,太子供奉人刘君琮奉敕开凿三门河道,用功不可计,典令史丁道树。当然,标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这组摩崖石刻,是以后我所看到的最正规的一个,保存的也较为完好。出于爱护的心态,我用湿沙把石刻字迹給糊住了。我认为,这一处由于交通便利,也有代表性,应该是具有开发价值的,老人儿童可以到达。在附近的崖壁上,可以看到许多成排的方孔,残破严重,位置比较高,可以判断为时期更早的栈道。这一段河道是东西走向,往西是上游,当有更重要的遗迹,在当年修建大坝时已被大面积炸毁。这附近的旅游资源是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梳妆台。
这里属于中条山脉,在每一个伸进黄河的山凸处,必有栈道的遗迹可循。我俩乘着车,见有山脚就下车寻找荆棘丛中的路,一般几十米就可以下到有栈道石头路面的地方,希望能多见证奇迹,最好能有些石刻和壁画。有几处栈道路面全是石质,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路面光滑,应该是一代代纤夫的光脚板踩出来的。路宽80厘米,边上还有高五六厘米的棱。这一段栈道有五六十米,是仅见的高质量的栈道。墙壁上高一米的地方凿有一排牛鼻孔样的洞,是用来穿绳子的。有两个山脚塌毁严重,石孔石道中断,站在坍塌的地方,可望而不可翻越,塌方估计是近代的事情。栈道下面一般离黄河水面二至四米。第一次遇险是我和小Z在一个立陡的斜坡上攀爬,脚下黄河滚滚,流水哗哗,胸前是照相机不停碰撞石壁的响声,手脚发软,心里发慌,小心翼翼的像螃蟹一样斜行,这时从东边底下上来两个年轻男子,他们穿着胶鞋,有一个人手上还拿着捞套(捕鱼工具),很轻松的从我们头顶有说有笑的走过去,我们真想喊救命,又丢不起这个人,咬着牙总算爬过了这几米要命的地方。在一处栈道上,翻越一处障碍时,仅仅靠两个手指的力量吊住身体很大一部分重量,一失手就会掉到下边的沼泥里。我们晚上住在桐原农村小Z的亲戚家,早晚在这一家吃,中午吃随身带的干粮。后来到曹川镇,才住旅馆,让镇干部宴请了一顿。
在冯家底的河边,有一块倾斜的石灰岩巨石,俗称姜太公钓鱼台,有一个1米直径的光滑的半圆形坑,人说是姜太公屁股坐坑,里边还有两个肖似大睾丸印迹的浅坑。这块巨石上有底孔,有桥槽。石顶50厘米宽的平面通道,距水面大概有4米。
到煤窑洼的河边时,天色已晚,在栈道上看到脚下黑水翻腾,不由得不寒而栗。
在西河头渡,我们看到了清代的摩崖石刻,说的是几个船号合伙整修栈道的事。
在老鸦石村的栈道上,我们看到一处摩崖石刻,内容是:绍圣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押茶纲大将王佐邦。这里的崖面比较平整,容易刻画,所以有许多大小深浅的字迹,还有昭和年号,和4个日本人的名字及“有人来者请相告”字样。我推断是当年日本占领军的四个士兵,站在那里,用刺刀刻的。这里栈道离水面的高度达10 米以上,不知小浪底水位线能否淹到。
经过一路探查,我们脑子里对黄河古栈道大体有个复原:
古时候,一条条木质横梁横放在开凿出的路面上,里端插入墙壁的方孔里,底部有卯榫楔入底孔。遇到断路,有立木从低处的礁石上插入低空,支持横梁,或者直接在两头的岩石上凿出两道桥槽,用两块长木板放入桥槽,在横梁上铺上木板,就成了栈道,估计栈道宽度一米左右,并无栏杆,墙壁上的一列牛鼻孔穿上长绳,纤夫数十人牵绳而行,一来用以借力,二来防止绳断跌入黄河。在山脚的拐弯处山岩凿出的老虎嘴立上转筒,可以减少纤绳的摩擦,减轻纤夫的劳动强度。栈道的时间跨度,从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至宋末。它的主要功用是往长安和西北运送粮食货物。元以降,建都北京后,功用逐渐消失。
想象一下,历朝历代,朝廷动辄发数千石匠和木匠,用数月时间开凿整修栈道,要花费多少银两。当年黄河上,千艘帆樯动,万根篙橹接,纤号声声高,沿途禹王庙相望,重镇栉比,是否和当今的高速公路有得一拼,那情景那气势何等壮阔!
曾几何时,河运让位于陆运。
1997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配合小浪底建设,曾先期对黄河栈道抢救发掘,有过详细的踏查和测量描绘。我们2001年这一次属于半个人性质的勘察,也作了详细记录测量,全程拍照,用胶卷6个,每张胶卷都在本子上编号记录地名方位。凡是人能够走到的地方都走到了,此次行动也必将进入史册。至于以后的探查,在时间上是晚于我们的。我们这一次的主要收获是,属于黄河古栈道第一次私人踏勘,沿黄河滩行走80多公里(包括车程54公里),用时7天,发现“太平兴国二”刻记(这是我发现的),和4个日本人姓名刻记,这都是从未有文字记录的重大发现。小Z出了一本书,名为《三门天险和黄河漕运》,我以摄影者出现,书中用图片100多帧。至今提起此事,很是自豪。由于是游记,没有翻查当年的记录,仅靠记忆写来,避免许多作文的凿痕。
不过,我要特别告诉人们,现在,三门峡大坝下游钢桥已成危桥,两头用水泥墩封闭,栏杆破损,大桥一侧只能勉强过摩托车。我曾经向三门峡市Q友通报过栈道情况,他们很乐意来自驾游,但我没同意组织他们。再后来,我路过时见到有背着包的散客们在寻找栈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寻觅古迹,希望栈道早日开发,供游人共览。
这样的文章我们如若不写,有失传道的宗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