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山伦的头像

金山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7
分享

穷乡僻壤焕新颜

               金山伦

今年清明节我回村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坟墓,沿途耳闻目睹了很多乡村的喜人变化。

从九庄到我们村的那条坑洼不平的乡村路,如今已修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车辆在上面往来穿梭,快捷又舒适。

回想起那些年没有如此优裕的交通条件,去九庄赶场往返七十里山路全靠步行。为了能当日尽早赶回家,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弄点饭吃了,就背挑着农产品汗流浃背地赶往九庄集市上出售,再用汗水换得的钱买些家用的必需品背着又往家赶。一整天都负重奔忙在赶场的路上,拢家时往往天已擦黑,累得全身酸痛不已,身子骨像散了架一样。现在乡亲们赶场,有“洋马儿”(乡亲们对车子的谑称)代步,犹如“灶门前走灶背后”一样的方便快捷,彻底结束了过去“两头黑”的赶场历史。

当年我们那里还没通车时,有位同学的母亲遭遇难产求助于邻近的公社医院,但当时的医疗条件简陋无法胜任处置他母亲的危重情形,只得将他妈妈转院到九庄区医院救治。由于人工抬着产妇赶路较慢,没能及时赶到医院,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他的父亲和帮忙护送就医的乡亲们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妈妈活生生死在担架上。他母亲的离世,让他几姊妹从小就沦为可怜的“寡崽”,家境也因此一蹶不振。若是当初像现在一样道路四通八达、车来车往,绝不会酿成如此惨痛的悲剧。

如今不少村民的院坝里,停放着农用车、摩托车、小轿车。村寨里的串户路和通达田间地头的机耕道都已通过硬化,即使阴雨天溜达闲逛,也不会像以前走泥土路那样糊一脚的稀泥,村民集中居住的路段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破败的木楼土墙房已变成了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洋楼山庄,夜晚灯火辉映,村子显得富丽而祥和。拧开每家每户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以往靠人挑马驮取水吃的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过去乡亲们“磨骨头养肠子”的那种艰难处境已大为改观。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乡村的油菜花。

前些年为了增加收入,乡亲们在玉米、水稻收割后的田土里,接着又种上大量的油菜,连土坡土旮旯也不让闲置。那时在清明时节回到乡村,扑面而来的是莽莽苍苍的油菜花,金黄、细碎的花朵竞相簇拥、绵延成无边无垠的花海,壮美得令人心旷神怡。但是由于油菜籽价格低廉,亩产量不高,种植投入的人工、肥料、时间成本又高,生产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看似丰收的喜人景象,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遭遇干旱、冰雹等灾情的年份,老百姓付出的心血、汗水不仅白淌了,勤巴苦做地辛苦一年反倒还要赔钱。有些村民不堪忍受这种日晒雨淋、口朝黄土背朝天的看天老爷脸色吃饭的困苦日子,撂荒了土地另辟蹊径求生存。这些年我也举家外出谋生,顾及不到家里的十多亩田土,就无偿送给了村里需要土地耕种的村民经营。

由于以往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品种单一且价格低迷,青壮年没有心思在家务农,大都选择出门务工挣钱,留守在家的多是劳力不足的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因此多数村民的土地无力全部打理,他们只挑选好的地块耕种,那些稍微贫瘠、偏远的土地,就遭遇了抛荒的厄运,里面杂草丛生,荆棘满布。耕地被荒芜的状况,着实令人心痛。现在随着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政府牵头引入有实力的公司(企业)与农户合作,盘活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摒弃了零散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公司(企业)因地制宜,选择经济价值高和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作物,实行规模化的种植生产和科学管理,这样不仅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也拓展了产品的市场。如今的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让村民们脱贫增收的多种特色经营纷呈:大片大片的翠绿,是养殖户给牛羊种植的牧草;或白或黑的一垄垄大棚,是食用菌和早熟蔬菜的温室;一排排天蓝色棚顶的房屋,是养殖户给畜禽修建的圈舍;草绿色的塑料网铺天盖地的在田间地头漫延,那是吊瓜基地牵搭的瓜棚;还有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经果林......

三年多前,我家的十多亩土地,已作为资源资产入股息烽厚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每年可获几千元的土地租金,项目产生利润后,每亩还可按比例分红。如果愿意,用不着像以往那样背井离乡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可为这些公司干活,每天按时上下班,工资目前每日100元左右。这样算来,一个人仅在家门口打工的月收入就可达2000元至3000元。这样的工作尤其适合因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而无法远出务工的村民和不宜外出的中老年体弱者。现在与农户合作的这些公司,为这类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土地是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之一。目前由政府投资的“旱改湿”(旱地变水田)项目也在我村如火如荼的展开,以前的很多坡土旮旯正在变成一畦畦平整的沃土,机耕道、灌溉设施也一并配备到位。土地的改良,给依靠土地谋发展的乡村筑牢了良好的基础。

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使这些山清水秀的穷乡僻壤渐渐变成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将会吸引不少游客到此享受“桃花源”般的田园生活。已有抢抓商机的村民,开起了集吃住玩于一体的农家乐。那些撂荒土地到外面谋生的村民,看到了家乡令人振奋的可喜变化,其中一部分也陆续回乡投入到富美乡村的建设中,有的甚至成了乡村创业的带头人。

现在我们村的土地上,油菜花稀稀落落的成了一种点缀,虽然见不到以往那种无边无垠、气势恢宏的醉人花海了,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致了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今老百姓发家致富的路子越拓越宽广,乡村振兴大有可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