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山伦的头像

金山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3
分享

家乡有条雨淋河(散文)

                   金山伦

当在报纸上看到“雨淋河烟水配套工程成功通水”这则消息时,离家多年的我振奋不已——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追溯雨淋河近几十年的变迁,吃着她灌溉的稻米长大的我油然而生万千感慨。

雨淋河属于我省第一大河乌江的一条微不足道的支流。尽管小得连有些地方地图上都未标明出来,但是她仍然是我心中的母亲河。小时候我就听到一位老人说过,红军长征时,曾有一支红军分队经由我们村子过雨淋河后翻越鸡公岭进入黄沙村地界,迅速控制了川黔古盐道上的重要渡口——黄沙渡,在此接应部分红军队伍(主力部队从金沙后山乡抢渡乌江)顺利南渡乌江。

在这条长约8千米的河流沿岸,有两处比较开阔的狭长坝子——瓮舍河坝和雨淋河坝。这里阡陌纵横,土地肥美,水源充沛,日照充足,是盛产水稻果蔬的理想之地。由于海拔低,气温高,这儿的果蔬稻谷要比其他海拔高的地方早熟十天半月。

雨淋河坝里的农田以河为界,分为两部分。河对面宽大的部分属于雨淋河生产队,该队农户全部散居于河流两岸的山脚下,而我们石关口生产队的田土主要集中在河谷上面的大山里,雨淋河坝里的农田只有一小部分是属于我队的。也许是便于耕作的缘故,我们队的农户全都居住在河谷上面的大山里。

河谷上面的大山里,虽然土地宽广、肥腴,但是水源奇缺,用水要靠人挑马驮到几公里之外的水井里去取。为了节约用水,小时候我们经常从山上赶牛马到河里饮水,借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大人们怕我们玩水出事,一般是不允许到河边去的),乘机满足自己洗澡、抓鱼的欲望。开始不会洗澡,只能在水浅的地方,三五成群地雀跃着戏水玩耍。对那些会游泳的伙伴,心中自然是仰慕得五体投地,便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于是经常和小伙伴们偷偷地到河里模仿着“师傅们”传授的姿势动作,在水里胡乱地扑腾,欢声笑语应和着清脆的流水声,在清波稻浪间婉转回旋。不知失败过多少次,终于在一次模仿练习中,不经意间便学会了最基本的“狗刨式”游泳法。那时那刻的自豪兴奋劲儿,至今都记忆犹新。

雨淋河还有别具一格的地方,那就是我们新民大队(新民村)利用她的水能优势,建了一小型水电站发电照明。在那个落后的年代,穷乡僻壤的深山沟里能用上电灯,也算是“石头开花马生角”的稀罕事儿。附近靠点煤油灯照明的其他大队,自然是羡慕得嫉妒我们呢!当时的雨淋河生产队,还修建了两间加工房,利用水能来替代人工碾米、磨面、筛面粉。方圆几公里范围的人家,经常人背马驮地运粮食到这儿来进行加工,逢年过节时,还要排着队等候呢!

时光似流水,到我读初一时,乌江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大坝拦截起来的水把雨淋河两岸的农田、沟渠、道路、农户们搬迁后残留的房舍全部淹没于水底,以前熟悉的景象完全消失了,蜿蜒的河谷已融为乌江水库万顷碧波的一部分。

因山高水低,种植于河谷上面大山里的农作物,眼馋着满河的碧水而无法利用,全靠老天赏脸滋补水分。风调雨顺的年景,老百姓自然喜获丰收,遇上天气干旱,人畜饮水都很艰难,农户当然没有好的收成。干旱严重时,甚至绝收,乡亲们的辛劳汗水换来的是食不果腹的穷困日子!在打田插秧的季节,为争夺一点“望天水”而导致吵闹、打架的事时有发生。年轻帅小伙们谈对象时,因“地势干烧得很”而告吹的尴尬不胜枚举。这都是缺水惹的祸啊!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水比油还金贵,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命根子。

从小我就梦想(确切地说是大山里几辈人的梦想):雨淋河的水要是能引到大山上来加以利用,这种靠天吃饭的窘迫日子不就结束了吗?然而,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

没想到美梦成真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中,政府相关部门与贵阳市烟草公司对接,投巨资兴建了这项调节水资源的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该工程的一期工程从动工建设到成功通水,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下好了,桎梏当地农业生产的瓶颈迎刃而解了。

该工程的取水点在雨淋河最主要的水源地洪流洞处。这儿的水质较好,日出水量达6000多立方米,既能人畜饮用,又能灌溉农田。正如那则短消息里所说,“通水后,可解决九庄镇、鹿窝乡10个行政村1556户(8520人)的人畜饮水和21062亩烟田的灌溉用水。”仅凭这组数据,就知道该工程将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随后又进行了二期工程的扩充完善,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受益的辐射面。

雨淋河水惠及的地方,土地宽广肥美且集中连片,乡村机耕道几乎都可到达,推行规模化的种植生产,条件比较成熟。尤其鹿窝乡,地处乌江峡风景区内,又属红色旅游区,森林植被较好,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递增。据悉,贵阳市将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支持鹿窝乡的新民村(目前属贵阳市的贫困村之一)搞好富美乡村建设,同时也可带动、促进周边村镇的进一步发展。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正在苦心竭力地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带领广大村民寻求一条振兴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根据红军渡江经过这片土地的情境,目前已在一定的区域作了建设规划,让当年的红色历史涤荡游人的心胸。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大力引进了吊瓜、药材、脆红李等的种植。通过不懈努力,清澈的雨淋河水和大家的辛勤汗水,一定会浇灌出丰硕的累累果实。

祝愿我的家乡,在不久的将来嬗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世外桃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