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蓟州盘山,石径洒满松影。从天成寺向东沿西甘涧天井石处转向北,石蹬古朴,婉转而上,是为上甘涧。林密处有石砌坝台隐约露出,拨草而上,只见平台上有一石桥似的建筑,上面有一个圆柱体的石钟,倒扣在台面上,覆钟上还架以四柱方亭。这个独特的建筑就是盘山著名诗僧、第一部《盘山志》的作者智朴的墓。他是传奇人物,曾与康熙皇帝对诗,与当朝著名学者朱彝尊、王世贞、孔尚任、洪升等结为文友,后被乾隆皇帝赐进士,并修进士文,也就是现存的智朴墓。
这位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僧人智朴,从35岁开始进驻京东180华里的蓟州盘山,创建了青沟禅院并为主持。他号拙庵,徐州人,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到盘山结茅青沟,创青沟禅院,后康熙皇帝御赐盘谷寺。现在盘谷寺遗址存有康熙皇帝《赐智朴和尚》碑。智朴除编著《盘山志》以外,他还著有十多部著作。他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葬于盘谷寺岭东。乾隆皇帝为表彰他与爷爷的这段情谊和著《盘山志》的功绩,御赐他为进士。面对《盘山志》、康熙年间《蓟州志》和智朴的《盘谷集》《盘谷诗集》《盘谷后集》等文本,感觉智朴不仅是一个诗人、僧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智朴的大多时间是在盘山青沟禅院禅堂中度过的,佛理自然尽心研学,物外人生也是他时常思考的事,从他的思辨诗中可以看到他的所思所想。虽然,心已不在红尘中,但对人生的思考却一时也没有停下来。
在《云海》一诗他写道:“非烟非雾最分明,一片汪洋浮太清。映日如翻洪浪影,因风欲动早潮声。已知当下能消息,谁谓十年始变更。坐倚松根思往事,泛槎从有是虚名。”传说,智朴年轻时曾在榆关一带为明军偏将,后兵败归隐山林,具体事迹无考。入清后,自己也不会对人讲,守口如瓶。但从这首诗中,隐约可以窥见海边军旅生活的影子,以致把云海比沧海,写的很真实,甚至早潮的律动、洪波浪涌、一片汪洋都写的自然生动,若没有海边生活的体验,光写云海不会这么含蓄动情。还有,“已知当下能消息,谁谓十年始变更”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十年始变更”更令人猜测,是生活动荡的十年,还是朝代更迭的十年?似乎隐含着一种意思。时光已掠过三百多年,十年只是一瞬尔,似乎光阴在此时已经不很重要了。
往事如烟云,静下来的智朴也常常思考人生。他在《溽暑》一诗中写道:“溽暑山堂静,垂帘有所思。水流东涧曲,蝉响夕阳枝。一岁看将半,百年那可期。浮生真露电,发变镜中丝。”山中修佛,并撰写《盘山志》,理其性,用其才,将自己交给自然人间。但在盛夏,垂帘静思,不尽叹然。人也好,佛也好,百年之期谁能越过,更何况青丝褪去白发多,朝露闪电何其速。
身在盘谷之间,似乎他看见了前生的姻缘。从35岁到盘山,与康熙皇帝对诗,编写《盘山志》,可谓名声昭远,功莫大焉。但智朴把万事看透,轻吟小诗,却道出了一番智慧:“年来万事不相关,只了生前一味闲。看去层峦多少路,大盘山外小盘山。”
智朴修行深山,以诗自娱,超尘世外,沉浸山水,其诗自然高雅脱俗。他还喜欢采野菜、山菌,春采豆苗、黄精、山树的嫩芽,秋采灵芝、蘑菇,怡然自乐。一方面,丰富了素斋,另一方面,锻炼了身体,享受了山居的快乐。采撷之乐,他往往写入诗中,抒发他的山居情怀。他还经常把采来的春鲜和盘山特产还赠与朋友,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朋友,也让他们分享山珍的美味。一次,他把豆苗、杏叶等春鲜寄给了京城的宋荦,并作诗一首:“冉冉轻烟闪闪黄,饭余岭上弄春光。豆苗竞茁红侵步,杏叶才开绿满筐。偶摘最怜人不见,小鲜偏喜我初尝。非君古道谁堪寄,只许山家作道粮。”《云深掇野蔬寄牧仲观察》
春天又来了,智朴带领徒弟们从位于上甘涧的青沟禅院出发往南走,至东西甘涧的分水岭,先进入天井石下方的西甘涧,又转身去往东甘涧,采的鲜嫩的野菜装满了所有的篮子,高高兴兴回到上甘涧的禅院。厨房飘起了炊烟,松香味道之中饱含着野菜的芳香。饱餐之后,进入禅堂进行晚课,似乎经声之中增添了更的执著和虔诚。晚课后,就着松明子的光亮,智朴写下了《自青沟率诸禅子掇野蔬循崖蹩躄而下至西甘润蛇行蚁附过东甘涧转上经上甘涧归嫩绿盈筐喜赋》二首:“迟日山林野兴多,闲将诸子步清和。幽崖断处疑无路,忽听人言在下坡。”“惊蛇细路自委蛇,过涧穿林踏燕泥。最喜今朝多供顿,庸将绿翠落提携。”
秋天到了,一场雨后禅寺周边的松树下长出了黄灿灿的松蘑,向往年一样,智朴又挎起了篮子。“老往深山物事谐,理生不用苦安排。雨余松菌金黄灿,信手拈来佐午斋。”盘山入秋后最先生长的松蘑,松树下宛似金钉钉地,具有无限的诗意,更何况到了节气它自然就能送到嘴边。这年的蘑菇似乎很厚,信手拈来就能采的很多,中午,素炒松蘑那已是很好的生活了。
智朴还是一个孝敬的人。盘山诗僧智朴曾作《哭母诗》:“老亲一世慕弥陀,乐我离尘伴绿萝。未遂编蒲陈尊宿,百年痛恨又如何。”“说法曾升忉利天,吾门须信有家传。报恩一一出进口,静里寻思倍可怜。”随遁入空门,修行盘山青沟,但禅修之外,也不免生尘世之情,特别是对母亲的怀念。这两首诗道出了智朴的家庭与佛家的缘分,表明母亲在他年幼之时,也笃信佛教,因此说他的佛缘也是和家传有关系的。
智朴小的时候身体多病,十五岁时就被信奉佛教的父母送入寺庙,铸就他一生的追求。尽管礼佛绿萝之中,但智朴仍然有一颗孝敬的心,为不能床前尽孝道感到遗憾,甚至有些自责。出家和俗世,似乎相隔很远,但出家人的心还是和自己至亲的人血肉相连的。礼佛和尊亲似乎都是尽善尽缘。后来,他在盘山创建青沟禅院,白卷青灯之下,肯定会梦到自己的老母亲,甚至面对青山泪水涟涟。
智朴还是有文心的人。他别号四正山樵,曾与在京城做户部侍郎、拜武英殿大学士的诗人宋荦书信往来、诗词唱和,友情深厚。宋荦牧仲,河南商丘人,别号西陂钓叟。曾给智朴写了《青沟禅院碑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岁次丙寅,智朴50岁,宋荦随康熙到青沟禅院,答应为智朴写文章,但是随后皇帝任命他为山东按察使,去济南执行公务,所这事就耽误下来。转年才写出《青沟禅院碑记》,对智朴开创青沟禅院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载和褒奖。今天这块石碑仍完好保存在盘山盘谷寺遗址之上。
在宋荦赴济南之前,智朴写了《春日送牧仲臬司济南》:“相逢杏花开,相别杏花放。他年杏花时,此日倍惆怅。”半年以后,宋荦结束了“济南之役”,才写出《青沟禅院碑记》。以上这首诗,就是智朴听到宋荦要到济南公干,写诗送行。同时,还对两个人的别号进行了调侃,“余别号四正山樵,牧仲好西陂钓叟”,文人彼此相知,到了一定程度以别号相称,即文雅,又显得十分亲近。“余非真樵夫,君岂真钓叟。唯一真诚心,虚空不同朽。”道出了智朴与宋荦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一片真诚基础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深厚。
宋荦在济南待了半年,履行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职能。所以他在《青沟禅院碑记》写道:“去年冬,天子驻跸是山,曾幸青沟兰若,拙庵亲闻玉音,承命口占,经御览赐宸翰,此尤希世之幸也。余前尝许作小文留山中,会有济南之役,拙庵命其徒来责前诺,因书数语以复。嗟乎!自兹以往盘山之游,知复何日?而青沟佳壤,拙庵雅尚,益复眷眷,萦我心目,当十倍读公安诗时矣。”践行了钓叟对山樵的承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宋荦任江西巡抚,智朴思念他,又写了小诗《忆牧仲》:“不见宋开府,于兹过二年。春风三月好,恼乱杏花天。南浦烟冥冥,西山云漠漠。遥知雪苑人,时上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