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青峰望古城
蓟州的鼓楼广场,是古城的的文化中心。西边的渔阳古街,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乐寺传来阵阵铎铃声,为古城增添了几分悠然古韵。高耸的鼓楼上边,悬挂着“古渔阳”的匾额,昭示着古城的过往。鼓楼下的门洞纵穿南北,却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有一点点偏西南、东北,着实有点令人不解。但在鼓楼南面数百米的地方再度审视,才恍然大悟,原来鼓楼的中轴线对准的是蓟州城的靠山--崆峒山,是古人有意而为之。
杭州有一座北高峰,青翠可爱,意境悠远。因毛泽东主席当年三上北高峰,并留下“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而蜚声中外。登上北高峰,脚下传来灵隐寺的钟声,使人想起当年济公从寺中走出,成为一代打抱不平的癫僧,“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再远望,西湖的苏堤和白堤,一横一竖,写尽诗画西子,更有断桥的传说,令这一方山水更加有了空濛灵性。 蓟州也有一个北高峰,那就是府君山,也叫崆峒山,海拔和北高峰相差无几,海拔302米,历史上就是蓟州城的靠山。
登上崆峒山回望蓟州古城,但见万家升平,楼宇俨然,可听独乐寺梵音悠悠,可见白塔云影。向北俯视,一座石头垒砌的小山村错落于山间谷底,鸡犬相闻,荆树传香,古里古气,令人神往。虽然与古城一山之隔,却判然两个天地。村子石巷幽深,石屋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更有石碾、石槽、石头广场等等,都是山里人与石头和谐相处的杰作,几百年来山里人古朴的生活令人称羡。这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西井峪。这个小山村有三个奇特,,一是奇峰为屏,开窗就见崆峒山,是这座山抱着长大的,二是奇石为伴,这里是著名的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的南起点,石层年岁不大,却有八亿年,三是奇洞为门,穿云洞、太白洞,洞穿着古老的时空。中华始祖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在这里流传了几千年。在山的南坡,广成庙的台基遗址尚存,历历在目,也有幽幽白云,飘过山来,在古老的蓟州城头洒下千秋润雨。蓟州的北高峰,其实只是燕山南脉,北面还有更高的九山顶、雾灵山,只是此山往南更无山,直到沧海,因此显得高大神奇。
崆峒山后多古洞,在西井峪村西有穿云洞,古代也称穿心洞。洞中多留古人题墨,但已经漫漶不清,唯能辨识“石乳虎径”等字样。清朝穿芳三隐之一的诗人王晋之是否在此留墨已不能辨识,但他的《问青园诗草》中的两首诗,却记录了西井峪的历史风貌。王晋之(1835一l888),字竹舫,号问青山人,原籍蓟州城内。退职后在挚友李观澜已建成的龙泉园旁建起问青园,著有《问青园集》十三卷。他喜欢家乡秀色,对北山格外钟情。“孤村自烟火,人家住深碧。花木有余秀,土田无片隙。崆峒神仙窟,古洞穴藓壁。”(《归送经西井峪望崆峒山背》),记载了西井峪多洞、人家傍洞生活的景色。特别是穿云洞给诗人的感觉更加深刻:“川原暮色来,收纳入虚谷。云霭千山合,灌木郁晚绿。逼仄径已绝,一线透山腹。急风砭骨寒,行行足屡缩。仰首石乳碍,侧身山肋束。途尽腰脚舒,对面乱峰矗。”(《归送经西井峪望崆峒山背》)
穿云洞在村西口的石崖下面,早年间是村里沟通山外的唯一通道,被称为西井峪的“城门楼子”。村里人赶集上城,轰羊赶驴,必经此洞,可谓怡然而过,浩浩荡荡。洞从东南口入,西北口出,最高处达三四米,低处不足两米,长约十五米左右。该洞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天然造就。穿过山洞有一条小路通向山间谷地,南行可达蓟州古城。夏秋时节,云雾从洞中穿过,氤氲可爱,宛似仙境。山雨欲来,过洞的雨烟像飞龙吐珠;山雨泼下,也似银河倒挂山崖。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垂挂在西边的桃山之上,洞口的雨水还在叮咚作响,余韵袅袅。
夏天傍晚,洞内天然的过堂风很是凉爽。几个十一二岁小姑娘在洞内玩耍,吱吱喳喳,像一群小鸟在唱歌,穿云洞内充满了生机。此时,洞壁上漫漶不清的文人题记默不作声,而洞间石隙却将今天的声音传给了远古时代,不知何处的仙人在谛听?一会,崖上有大人招呼吃饭,孩子们钻出洞口,顺石阶爬上山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唱着“家走了,家颠了,我们家的烟筒冒烟了”,四散着回家。
此时,村北面的太白洞口,蝙蝠在暮色中上下翻飞。洞在一面断崖的中间,形势险峻。洞口广丈余,进深二十余米,洞中还套有小洞,深不知处。相传,黄帝在此洞问道仙人广成子,求教治国的道理。当年李白北游幽燕,据说也曾来过这里。站在洞口北望,燕山如聚,群峰纠缠,北风呼啸,大雪飘飘,吐口吟出“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个山洞也不知来过多少人,这里的仙气却依然云山雾罩。据打柴到此洞避雨的村民讲,每到雨天,从洞口往外冒出白气,飘然而山上。如今,每天都有村民领着游客来这里寻仙问道,探求古老的传说。
村子中央有一个石头广场,万卷天书铺成,淳朴自然,不事雕琢。在广场的东侧开了一个石磨书屋,商务印书馆捐赠了图书,游人在土炕上饮茶喝咖啡,做山村的客人,有字书无字书一起读,穿越历史的时光,享受石头垒砌的静宁。山鸟从松林子传出歌声,山岚在崆峒山徐徐飘来,一切都美的自然得体。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