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时的梦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在我成长的岁月中,始终有一条长长的无形的情感纽带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伴随着我成长,或许祖祖辈辈以来,我们几乎不曾说过或知道这个名字,而多少年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却一直在默默地遵循着这样的传统,那就是我家的家风——一条用“勤、孝、俭”传承下来的纽带。
小时候,我的家乡位于偏远的甘肃榆中北山农村,虽然有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但岁月中始终有一个纯朴、勤劳、孝敬、俭朴的农家家风伴随着我成长。父亲曾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一名农民,那时家里上有年迈的爷爷和奶奶,下有年幼的我们。父母经常对我们兄妹们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勤劳是至关重要的,勤劳能改变生活和命运,我们一生都要做一个勤劳有用的人。虽然年少不曾谙事,可是看到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往返于学校和家庭,回家还要帮母亲干许多的农活,深夜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第二天的课。母亲每天忙里忙外,特别是农忙时节,许多的活都压在她一人身上,但母亲从不喊苦喊累。而我们兄妹们看到父母的劳累,在学习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勤奋用功一直贯穿在学习之中,当然平时也少不了尽力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一家人用勤劳和朴实撑起了一个家,也渐渐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因爷爷奶奶的年迈,生活不能自理,近十年时间,父亲和母亲,不论多忙多累,生活多么艰辛,对两位老人始终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孝敬,照顾着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不曾离开过一天,直至两位老人相继安详去世。父母也经常对我们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是晚辈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是远亲近邻们公认的好儿子,好儿媳。
俗话说“俭以养德,德由俭来”,多少年来,这个古训一直贯穿于我们家庭之中。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多少年来生活十分俭朴,在衣食方面从不讲究,穿着农村人再朴素不过的衣服,吃着再简单不过的农家饭。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述“家盛由俭,家败由奢”、“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说勤奋和节俭,一个都不能少,也时常告诫我们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要过得俭朴一些,绝不能挥霍浪费,更不能搞攀比、讲排场,农家走出来的孩子更要懂得这个道理。
父母对家风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始终铭记于心并付储于行。后来我们也都离开了农村,在外成家立业,前些年随着父母的渐渐老去,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已成为我们最大的心愿,我们兄妹们便将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县城进行照顾,父母生活还是十分俭朴,时常对我们说家风就是门风,是一面镜子,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面貌和传统,必须严格遵循,代代相传。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们勤奋努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些年无论在何时何地,这些家风家训始终萦绕在脑海之中。
家风虽然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如今,我经常对自己的女儿讲这些过去的事情,既言传又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这条家风的纽带向她传送,并希望伴她健康成长,伴她一生。我经常对她说,人的一生不需要富足的家庭生活,也不需要权贵的父母,只要有良好的家风家训,你就是很好的材料,并要求她在学校做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孝敬父母懂事的好女儿,在生活上做一个俭朴的孩子,给她讲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虽然生活富裕了,衣食无忧,但是在生活上必须要俭朴,不能比吃穿、不能搞挥霍浪费,要永远懂得学会感恩。女儿也正在努力做着这一切,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家风,承载着几代人酸甜苦辣的生活和情感记忆,传承着几代人不变的信念和希望,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接力棒,家风是传统,家风是正气,家风是美德,这条纽带必须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