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其他
202007/17
分享

守望春暖花开

文 / 卜谷


不负如来不负卿。

春暖花开时节,我们

一边漫山遍野看花,

一边洗肺。

赣州——江西的南大门,全省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这是一块英勇善战之地。红军在此创建了赣南原中央苏区;红军从此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扶贫攻坚战中日新月异改变面貌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建立机制,研判部署,打响了剿灭病毒的人民战争。

疾病是检验我们社会世相的一张试纸,在测试中我们看到各种人道主义精神在闪烁。在中共赣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卫健委按照“四集中”原则,统筹市内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成立了市县两级 38 支医疗专家团队,确定了 21 家定点医疗机构,开设了 47 个发热门诊。迅速由 53 名专家组建市级专家会诊微信群和 6 个市级成人救治专家组,1个儿童救治专家组,1 个医院感染控制专家组,对每 1 例确诊病人均组织市级专家会诊,实行“一人一方案”。

此间,能看到医务工作者直面死神的 担当,无数爱心人士的倾情奉献。

一、赣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第一位治愈者。

暖意刚刚在大地流露几天,田野里早萌的油菜花打苞了。这时,冷风寒气又覆盖过来,油菜花苞便定定地在那守望,等待春暖过来再开放。

赣南偏远的崇义县丰州乡,一条名叫“赣丰”线的省道浸染在绿油油的油菜田野里。赣州市南康区某建材公司的业务员黄某某,从老家桐梓村驱车前往县人民医院就诊。 怎么也想不到,一次平平常常的武汉出差会给他 27 岁的人生,横插一段这样十分不平常的经历,差一点要了他的小命。

2020 年 1 月 21 日下午,萎靡不振的小黄踏入急诊科李华东医生的诊室,开始叙述病史,他觉得有点奇怪:过去有点小病小痛,自己吃点药就会好。这次发热、咳嗽多日,吃了那么多感冒药,“感冒”不但一直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最近去过武汉市?”

“就是开了一天会,街都没上就回来了。”

李华东医生一下子警惕起来。出于职业的敏感和谨慎,他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开具相关检查单。像捉住了一个“病情特务”似的,立即通知收费处、放射科、检验科等值班人员立即提高警戒等级,做好标准防护。为防备万一,又安排一名做好防护的护士全程陪同检查。待所有检查结果出来,完全印证了自己的猜测。经验丰富的李医生立即请示院内专家组会诊,专家组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结果,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

1 月 22 日晚上 10 点 30 分,赣州市里反馈检测结果为阳性;1 月 24 日,经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诊,黄某某为赣州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一县连 3 省的山区崇义,森林覆盖率达 88.3%,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

崇义太山太偏远了,这个“竹乡小县”与大武汉八杆子搭不上边。怎么可能有新冠肺炎患者?偏偏就是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赣州市委、市政府、赣州市卫健委……再次拉响了防疫、“抗疫”的紧急警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人员 1.6 万余人投入疫情防控,全赣州市各条战线全面启动联防联控应急预案,全面进入应急战斗状态,筑牢疫情防控统一战线。瞬间,一张“防疫、抗疫”的大网,撒向赣南 3.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两年退休的大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医生蒋金波义无反顾地逆行而上,防控疫情。38 年如一日为防疫事业不懈奋斗。蒋金波突感胸痛不适,送往县、市人民医院抢救,诊断为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黄某某似乎跌入了深渊。

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一切瞬息万变。入急诊室门时,见一路上人们说说笑笑,出急诊室门时,所有人戴上防护口罩。一个穿戴全副防护服的人领着自己一个个房间检验,所有的医生全部穿着各式各样的防护装备。

当晚,独居隔离病房的黄某某失眠了。

我会不会死掉?

远离了家人和朋友,黄某某顿时感到茫然失措,忐忑不安。尤其是当得知自己被确诊为新型冠状肺炎,想到这种病毒具有强烈传染性,回来后又接触了那么多亲朋好友时,他的情绪更是跌入谷底,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之中。

“一颗老鼠屎搅和了一锅汤。”

“害人害己,简直是对家乡人民的犯罪!”

手机短信铺天盖地而来,指着鼻子批驳,说什么的都有。黄某某越看越害怕: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恐惧;对家人亲戚朋友安危的担忧;身体上莫名其妙的不适。整日内心焦虑不安的黄某某,变成了一个沉默不语的人。情绪非常不稳定,不愿意吃药,不愿意吸氧及静脉输液,不仅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甚至一度有了轻生念头。

这一切都逃不过医护人员的眼睛。

那些个日夜,是护士李芳坐在他的病床边,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心理治疗。安抚他的情绪,不停地为他加油鼓劲。随着治疗的深入和坚持不懈的心理疏导,患者的心结终于打开了。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紧紧贴在脸上的防护口罩以及紧紧勒住眼眶及头部的护目镜,他听到了温柔的语言,看到了一颗颗赤诚的心。

他看到她们一个团队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在隔离病房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救治专家组李华东、肖远亮等人每天 24 小时坚守岗位,在院长刘事明的带领下,每天一起集中办公,分析研究病情,吃住在医院。

令黄某某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虽然自己患病后接触过家人、亲戚、朋友等人,却没有一个受到感染。经一段时间的隔离排查,结果也陆续显现:自己是崇义第一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也是唯一的一个新冠病毒肺炎患者。

黄某某退烧后疗效显著,脸上开始出现笑容,积极配合治疗,在一次治疗完成后,他终于开口对李芳说了一声:“谢谢你,谢谢你们!”

短短一句话,让李芳无比欣慰,同时也更加充满信心。

有一天,黄某某看到一个护士进入隔离病房,挥着手大声喊叫:“不要过来,你先戴上隔离面屏再过来。”

如果不是给病号做治疗,进隔离病房是不需要戴面屏的。护士笑了起来,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提醒,也是通过治疗后一颗相通相连的心。

黄某某,不幸成了赣州市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他又是幸运的,在党和政府亲切关爱下,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很快痊愈。2 月 1 日上午,两次经赣州市疾控中心再行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出院那天,黄某某将衣服裤子换了个里外三新,精神焕发。

不经意间,他又成了赣州市 76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第一位出院的患者。

二、一餐寿宴把一家人送入医院,为全市最大群体感染个例。

大年三十晚上,兴赣高速公路,一辆灰色“别克”小轿车飞也似的由兴国方向往赣州疾驶。当天下午,一家四口刚从赣州过兴国,现在又一人从兴国过赣州,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邓宜楚在开车过瘾。回老家吃团圆年饭是小事,按照客家风俗习惯,大年初一,他还要在龙口镇中岭村塘背组“摆台”哩。

头年丧母,今年就要“摆台”。也就是摆个香桌,做子女的以及亲戚朋友对亡灵敬三柱香,以示奠祀。“摆台”1--3 天,形式简单,礼仪意义重大,事关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不料,“台”才刚摆出去几分钟,院长的电话就过来了,声音有点沉重。

“有个 COVID-19 病毒感染者,明天上午入院,你思考一下怎么接诊。”

“能怎么接诊?”

邓宜楚刚夹了两口菜,放下筷子走过去对着“摆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收起电话就去发动汽车,留下妻子、孩子继续过年,一个人打道逆行。赣县区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他是赣县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当 主 任 15 年 来, 从 非 典、H1N1、H3N2、H7N9 和登革热防控,每次面对疫情硬仗,邓宜楚总是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已是“身经百战”。尤其是 2016 年 2 月春节期间,全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就是在他手上检查出来并治愈出院的。那是一个从北美委内瑞拉回来的外派技术员,呈现发烧、口燥等症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性的邓宜楚特别询问到一种学名为“伊蚊子”的花脚蚊子,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寨卡病毒病,及早进行治疗并治愈。15 年来,他一直默默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

兵贵神速。晚上 11 点多钟,邓宜楚回到医院,立即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做好一系列救治准备和应急措施。

春节的气氛,从过“小年”开始浓郁起来。小年这天,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林某某家喜上加喜,热热闹闹做 79 岁大寿,众多亲友前往赴宴、庆贺,喜气洋洋。不料,乐极生悲,“COVID-19”病毒乘虚而入,一家十几个亲人统统入院 8 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成为江西南大门——赣州市最大群体感染个例。

“120”救护车在乡镇——城市上空尖叫。大年初一上午九时,林某某被送往赣县区人民医院就诊。

年纪大,并发症多:老慢支肺炎、肺气肿、胃溃疡、发热、咳嗽、痰多,林某某一入院便进入 ICU 病房,因呼吸困难上呼吸机。抢救中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喃喃叹息:“唉,做了个生日,做到医院里来了,不知道能不能出医院门哟!”

生活没有后悔药,抢救却在尽最大努力进行。林某某病情不断加重,一级一级转院,后来成为了赣州市也是江西省在这场战“疫”中,唯一的“COVID-19”病故者。

“79”这个数字具有多重含意。护士长万志红在护理、排查中发现:“79”是这对同庚夫妇的年龄;经一一摸排证实,与两人共同密切接触者也是 79 人。而他们一家感染先后入住赣县区医院的患者是 7 人,加上亲戚共为 9 人,另有几个人在章贡区入院。这一餐寿宴,他一家先后住入赣县区人民医院,1—8 床,加一个 ICU 病房,四个病房。

四个病房相互隔离,病情不一样,情景也各异。真正是:各有各的人生角色,各有各的戏。

有的病号濒临绝境,在医生的帮助中苦苦挣扎;另一边,病情较轻者则追究这餐“寿宴”的责任,开始了喋喋不休的辩论。

“是谁首先提出要做寿的,明明说了不能扎堆,不能扎堆!”

“搞不好把老人家的命都送掉,平常说大话,现在这个责任谁来担当?!”

病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病情发展,这又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隔离病房中,护士们既要当护士,又要当清洁工,又要当心理医师劝慰、疏导病人:

“血脉相连,共克时艰。事已至此,大家心平气和先把病治好,以后什么事都好说,慢慢说。”

隔离病房是一个个相对隔离的世界。 32 床是个 12 岁小男孩,晚上大哭大闹不肯上床,护士又呵又哄,陪他打了半晚上扑克;44 床,是个 80 多岁的老大爷,屙屎屙尿上厕所都由护士搀扶;25 床是个半瘫的老太太,护士帮助其洗脸、梳头、洗脚。医护人员,在病人最困难最虚弱最无助时,无异于人间天使。

疫情爆发以来,最触动人心:是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群体的表现。因为在这场灾难中,所有人退却、隐匿了,他们却必须迎难而上,冒死前行。一个个个体的付出、牺牲,特别让人感动也特别让人心痛。

苦难的是病号,忙碌的是医生。

大量病人和疑似病人涌入,使得医护人员没日没夜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连续二十多天的紧张奋战,邓宜楚带领全科人员吃住在科室,整个科室忙得有一餐没一顿,有一觉没一觉,生物钟完全紊乱。

“每个人都要做好自身防护,我们的底线是医务人员零感染。大家要保重好身体,该休息的一定要休息!现在,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是医院的、人民的!”

邓宜楚是个关心人的主任,每天提醒同事们。可是,关心病人治疗,关心同事健康,关心医疗器械供给……往往关心不了自己。 那个紧张时期,邓宜楚每天工作超过 14 个小时,手机 24 小时在线,经常凌晨 2 点多还在处理事务。

2 月 1 日,通夜工作的邓宜楚刚处理完一个危重病号,终于挺不住,腹痛难忍的他倒在了值班房……院领导赶忙探望并帮他检查身体,叮嘱邓宜楚休息好病愈后再上岗。可邓宜楚怎么能够闲下来呢,虽然挂着点滴躺在床上,手机却响个不停,个个都是危、急、险、重病情。邓宜楚不能不迅速处理回复工作群的微信,打电话协调科里的救治工作。

邓宜楚的爱人名叫古菁华,是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日日在发热门诊上班,夫妻双双各自战斗在“战疫”一线。那些日子,夫妻间唯一的关心,每天在手机里相互发个微信,表达问候。这天,她发了个短信。

“亲,多注意休息!”

立即收到个回复:“亲,放心,正在值班室休息!”

正在值班室休息,怎么可能呢?古菁华知道,丈夫在这种情况下决不会大白天休息,除非,除非……她反而不放心了。跑到值班室一看,邓宜楚果然正在一边打吊针一边打手机,两手不闲呢!

古菁华心疼丈夫,叫邓宜楚回家休息两天再接着上班。家——邓宜楚瞥了一眼玻璃窗外早已新绿浓荫的树木。他们的家就在医院家属区,从科室到家里也就 300 米的距离。如今,疫情需要倡议人们居家隔离,大家呆烦了的家,却是他回不去的家。这 300米的距离,像是隔着一条银河系,可望而不可即。

邓宜楚吞咽了一大口妻子送来的纯牛奶,深情地说:“这个特殊时期,病人、医护人员都需要我,我在场与不在场不一样!”

三、6 岁的小彦彦成为全市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之一。

乍暖还寒。春的消息,在一轮又一轮萌发,努力突破寒冷封冻。

高速路上,由北向南,曾女士驾驶着那辆白色“标致”小轿车,刻不容缓地长驱 800 多公里,箭镞一般从武汉市射向翡翠般的故乡——江西省的南大门森林覆盖率达82% 的全南县,停靠在陈厢镇美丽的梅子山脚下。

元月 19 日,曾女士带着丈夫、女儿,还随身携带着礼物,没有想到的是还带着危险,回到久违的娘家。

首先感觉到不适的是丈夫,手机——把危机感传染给景某某。武汉市骤然爆发的大疫情像巨大的乌云从天边覆盖过来,变成景某某心头的阴影。一个在一起做生意的朋友竟然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COVID-19,进了 ICU 抢救无效,撒手人寰。前几天还在一块喝酒吃饭,现在却阴阳两隔。这让景某某难以置信,下意识地怀疑自己也浑身在发烧。更加糟糕的是,另一个天天在一起聊天、喝茶的朋友也发热,也进了 ICU,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就像倒塌多米诺骨牌,朋友圈一下子走了 6 个人,有十几人进入病院……景某某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倒春寒的北风更冷,把大地刚刚冒头的一点暖意吹得无影无踪。那辆白色“标致”小轿车,静静地停泊在全南县人民医院空坪上达半月之久。曾女士一家 3 口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按照“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诊疗模式,3 人分 3 处各自住入单间隔离病房。

6 岁的小彦彦非常害怕,因紧张、恐慌、焦虑情绪大哭大叫,拒不配合治疗。她说面前来往的人,都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口罩、负压头套,一身雪白的“铠甲”,一个个就像电影里日本鬼子“731”部队的坏蛋。“小彦彦不害怕,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是打鬼子的。”刘秋花搂抱着女孩不停地安慰,她是有着 11 年护龄的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知道这是患儿最可怕的心魔在作祟:“小彦彦,你不是喜欢吃饺子吗,咱们赶快吃饱肚子,等一下和阿妈一块去打鬼子,好吧!”

“好的,吃饱饭我们就去打鬼子,新冠病毒就是鬼子吧?!”小彦彦很快与护理团队熟悉友好起来,齐心协力打“鬼子”。

为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使其保持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刘秋花从小彦彦的妈妈处了解到孩子的爱好、习惯,组织科内具有较丰富护理经验、育儿经验的护理团队出谋划策,制定了“鼓励、陪护、疏导”提升小彦彦战胜病魔信心的个性化方

案。

“隔离病毒,但不能隔离爱”。针对小彦彦喜欢玩、听、看、画等天性特点,购买了小彦彦喜欢的漫画书、画笔、故事书、儿童玩具、芭比娃娃等,耐心与小彦彦进行心理疏导和爱心鼓励,安排专门人员不间断11陪护、与她一起做游戏,根据患儿个人的饮食喜好,精心制作个性化的饮食菜谱,以保证小彦彦维持身体营养及提高其免疫力。

小孩子好哄,大人则相反,生怕你“哄”他。

景某某是地地道道的大武汉市人,做医疗器械生意多年,与医院、医生打交道多,算个外行中的“内行”。如今,落在这么个县级小医院住院,老婆孩子一家人的身家性命都牵挂在这里了。生怕出半点差池,事事处处都投以审视的目光:化验、抽血、摄像、用药,都要问个为什么?加上手机上日日传来武汉朋友病危、抢救、病故的信息笼罩,景某某不免情绪变化多端,常常一惊一乍。

“那医师什么学历呀,有把握吧,儿童治疗应该有专门医师吧?”

副院长兼救治专家组组长陈永昌,也兼任儿科主任,全程参与会诊及指导,并邀请赣州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和赣州市儿童专家组远程会诊,对该患者实施 24 小时不间断治疗和监测。同时,建立并实施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制度。

“怎么回事,还用中药?中药还能杀灭新冠病毒肺炎,是什么原理,有效果吗?”景某某提出问题。

“中药在抗疫中的作用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呢!”

针对病人病情和心理变化,中医科主任詹海峰耐心地讲解中医学原理:“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权利,也给了细菌病毒微生物生存的权利,所以中医治病从来没有想过一定要剿灭细菌病毒,细菌病毒是剿灭不尽的。就像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专家救治组每天多次会诊,反复调整治疗方案,隔离区的医护人员 24 小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给予精心护理和心理疏理。对于景某某不断的疑惑也不断地给予解释。

“我们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没有一个方子没有一味药是杀病毒的,但就是能够把病治好。 那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即便新冠病毒存在,但病毒的毒性会大大降低,就像长期存在的流感病毒一样。另一方面,中药是从加强自身的抵抗力入手,改变身体的环境,正气内存邪不可侵。变被动为主动,即便病毒来侵犯,我们也不怕,自身的免疫力就是病毒最好的克星。中医药不是追着病毒屁股后面跑,那样太被动……”

景某某听得似懂非懂,却也连连点头称是。因为,治病救人,效果显著才是硬道理。在手机视频中,他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一日好似一日,这肯定比什么解释都有力度。而检查的结果比手机上看到的还要令人信服:

经赣州市疾控中心先后 2 次病毒核酸检测,一家人均为阴性,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于 2 月 16 日痊愈出院。

CT 检查原两肺出现多发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影,按说会留下后遗症。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肺部突然打了一场核战争,炮弹满天飞,像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天上飞机,地上枪炮,老百姓也很难幸免。所以病人的心脏、肺、肝、肾,都会受到损害,而肺部一般都可能留下阴影。可因为中西结合治疗,如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简直像是个奇迹。景某某不由竖起大拇指夸赞:

“你们的中西医联手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得多,小县城的医疗

水平比大城市也不差,全国一流!”

这种赞美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但作为一个被治愈对象,以他一家的个案为例又是

那么的恰如其分。

四、一波三折的女患者在病房学 会了“八段锦”。

当面对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时,人的很多想法是会变化的。

曾某某卡在武汉封城前一天离城,不知是运气或是不运气。在低垂的铅云中,她驾驶着那辆白色“标致”轿车行驶在鄂赣高速,长驱 700 多公里,深夜到达宁都县石上乡。归心似箭,一心想早一分钟见到父母好好亲热一番的心情,突然消失殆尽。手机上一条又一条走访、约会、宴请的信息,一路上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近在咫尺,又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渐渐远去,越来越远,远在天边。

40 岁的曾某某回乡过年,却变成了回乡住院。成为全县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COVID-19 患者。对此,她似乎有预感,事情发生在公司年会上。有一个潜藏的“毒王”,把全公司都感染了,开会后许多人相继病倒进入医院。1 月 17 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 38.5℃),伴阵发性干咳。曾某某在武汉某医院挂号排队,排到深夜 2点才轮到就诊。输液 3 天无好转,便按计划自驾车回乡。

“起初,胸闷、气紧、痰中带血,咽试子甲流抗原检测阴性。胸部 CT 两肺散在多个不规则磨砂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考虑两肺感染性病变,病毒性肺炎可能性大。及早采取了针对性治疗措施,这种病有个特点,越早介入治疗效果更显著。” 宁都县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春平说:“她的病情真是一波三折。”

入院治疗 3 天后便不发烧。入院 8 天,也即 29 号做核酸阴性,以为可以立即出院。不料,上面的检测标准有了新变化,要求做痰液核酸。这一变化果然带来结果的变化,做痰液核酸呈现为阳性。那天,曾某某欢欢喜喜做好出院准备,顷刻之间一盆炭火化成灰,这对她的心理打击相当大。盼呀盼,接下来半个多月,一连 3 次痰液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是一次又一次对她耐心的考验。

难的是病人,累的是医生,最辛苦的还是护士。

宁都县人民医院调集 2 名医生,10 名护士,为这一个病人成立了一个专门治疗组。于 2 月 2 号,12 人集体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一接触就发现病人情绪恐慌焦虑,问她话,带口罩不吭声,点头或摇头。”陈琴说:“我们就和曾某某加微信聊天,鼓励她把顾虑都表达出来。”

曾某某为什么整天大部分时间窝在被褥里,可能有些冷。不说,是怕麻烦医护人员,这个时候大街上商店都关门,买也没个地方买。大家回家看看有合适的厚衣服,选择几件捐助她好吧!

护龄 11 年的陈琴,长期的护理工作养成了一种观察细腻的职业敏感性。她是县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也是这次护理组负责人。毕业于赣南医学院 05 级本科护理专业,现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在职护理研究生。

“哐当哐当——”一阵阵北风刮过,门窗便随心所欲地响应,发出一阵阵响声。这是门把手窗叶勾锈坏了,响声干扰休息,阵阵冷风给病房降温。事小,影响很大呀。这种时刻,谁敢进隔离病房搞维修呢?郭春平与彭宁两个医生,借来电钻临时学艺,担当修理工把门窗修好。

“阳性、阳性,我怎么老是阳性呀,是不是 DNA 有什么情况?”大学毕业的曾某某大量地搜索微信上关于病情的各种信息。想象就多一点,比如:在肺部突然打了一场战争,天上飞机,地上枪炮,导弹满天飞,老百姓也很难幸免。所以病人的心脏、肺、肝、肾,是不是都会受到损害?

只要是隔离病房病人的事,就都是医护人员的事。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著名的钟南山院士说过一个秘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陈琴的护理团队施以 24 小时观察、关心。病人的饮食起居、情绪、心理都关系到病情的转化。根据曾某某的饮食爱好,交待食堂人员进行调理。

为了让病人早日痊愈,加强营养辅助,提高抵抗力很重要。陈琴买了一箱纯奶送给病号,不料,病号一喝就拉肚子。陈琴又带了一只烧水壶,从家里拿来一盒低脂奶粉冲着喝。别的护士送来灵芝粉,给她冲着喝。

患难之交,点点滴滴都是心意、都是爱。

曾某某渐渐融入这个临时家庭,也把医护人员当兄弟姐妹。特别是当她得知,护士团队中一个妹子结婚才两天就进来,一个妹子的奶奶摔伤住院,因为住入隔离病房无法外出探望,心里感到特别不安。

“我一个人拖累你们一个团队,12 个人为我一个人团团转。”曾某某十分负疚。有一次,看到一护士为自己做治疗,急忙打手势制止:“小妹妹,你的口罩快掉落了,你出去先把口罩戴好再来为我做治疗,千万不能感染。”

“为什么老是阳性?我早就不发烧、不咳嗽、不难受了呀。”曾某某感到百思不解,频频发出感叹、疑问,情绪一直不好。“我武汉同事也都好了呀。”

既来之,则安之。

护士们通过视频、现场示教、手机视频多种方式,有计划地教会患者锻炼。教她打康复“八段锦”、心肺康复操、呼吸功能锻炼等,学习引流深部体位引流痰液,科学饮水治理咽喉干燥。坚持中医辨证湿热蕴肺,中药调理、调剂内分泌,给予健脾补益正气的中药汤剂治疗。

“没有哪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 没有哪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那天,曾某某刚做完心肺康复操,信手写下这段话,突然对护士说:“妹妹,你借一把梳子给我。”

随后,她便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梳头发,扎了一个盘头辫。入院 20 天,是第一次梳头发,人一下子青春焕发,年轻了许多。

几次反复定笃,曾某某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胜利。经 28 天治疗,两次鼻咽拭子检测阴性,2 月 18 日痊愈出院。

五、约占全市 70% 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此抢救治疗。

阳台上一盆碧绿的文竹长得很高了,婷婷玉立,叶子又细又密,绽开斑斓花纹。谢良冬抢救性地给龟裂的泥土浇水。隔壁几株名贵的“金边瑞香”因没时间照顾枯死了,花盆早已经被妈妈种上大蒜与细葱,长得郁郁葱葱。

浇水,也是一种“意恐迟迟归”的告别。不能明言,无需言明。他在默默地告别文竹,告别春节,告别家庭温馨。转身,他像平日那样去“加班”,赣州市“COVID-19”定点治疗医院——第五人民医院,ICU 室过一种隔离的战斗生活。

大年初一,当人们都宅在家里欢聚或躲避这场灾难,谢良冬与他的团队却逆向而行,离开家庭去迎击灾难。也是刚接到通知,ICU 将转入一批“COVID-19”患者,集中诊治。可事发突然,措手不及,ICU 病房早已经爆满,必须尽快空出所有床位。转出 ICU病号比转入费时费心费力,因为每一个病号身体都插满管子,戴着呼吸器。这些设备要一路陪同护送,加上一个特别治疗组,再加上 120 救护车。在赣州市卫健委协调下,全市各医院大协作,一天之内将所有的病号,分别紧急转院到四家医院的 ICU 病室。

谢良冬与他的团队再从零开始,按照抢救“COVID-19”患者治疗需求,重新布置隔离病房,一一消毒处理。各项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已经是大年初二凌晨。

似乎刚刚合眼就被叫醒,不久,报警的铃声急促响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 15 分钟就到。”

接完电话,意味着马上踏入生死祸福之门。虽然早有心理准备,第一次主持如此大型战“疫”,年轻的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ICU 室主任谢良冬仍不免一阵慌乱,脑子空白。厚重的防护头套下面,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护目镜泛起一层白雾。

“主任,病人来了,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 56% !”助手在大声提醒。

只见病人呼吸极度困难,因为缺氧,口唇已经青紫了,两只眼无神地看着自己,有点空洞。谢良冬顿时感到毛骨悚然,似乎闻到了死神的气息。突然,病人一阵剧烈咳嗽,大量的痰液从患者嘴巴喷射而出,这是病人体内大量病毒排出,漂浮在 ICU 负压病 房的空气中。

“马上准备气管插管,准备呼吸机抢救!”谢良冬迅速调整情绪,语气比较急促。也许护士同样紧张,也可能一时还没有习惯穿着重重“铠甲”般的防护服操作,准备工作显得特别慢。

抢救,就是争分夺秒。呆的时间越久,病人生命危险越大,感染的风险越大。

“立即麻醉喉镜。”谢良冬当机立断,不再等护士准备了,立即与助手摆好患者体位,暴露声门。这时,他与病人嘴巴距离只有 10 公分。

“阿嚏——”患者一个喷嚏,飞沫全部喷在他的隔离头套上。谢良冬没有退路,抓住那一瞬机会将呼吸管瞄准喉管插去。很幸运,插管一次成功,护士也很快配合接好了呼吸机。病人吸氧后血氧含量恢复到了90% 后,谢良冬和助手才撤出了隔离病房。

因为大量的病毒喷溅在衣服、护目镜上。脱防护服的过程也是防患二次感染,必须慎之又慎。漫长而又细致犹如拆卸定时炸弹,足足花了一个小时。

“小徐发热了 !”两天后,谢良冬突然接到护士长电话,头一下“懵圈”了。

小徐是才来科里一年的“95 后”护士,属于那天第一批进入新冠肺炎病房“四勇士”之一。因为年轻,有时毛手毛脚,是最有可能出差错的丫头片子。万一中“枪”,整个抢救团队都要隔离,作为 ICU 主任,这篓子就捅大了。谢良冬强作镇定,立即联系安排小徐去做 CT、血常规,再安排一个单间住宿,防止交叉感染。看着她红红的眼睛离开,大家眼睛一下子都红了,也只能好生安慰她几句,也都是在心里安慰自己。

晚上,谢良冬还是睡不着,一遍遍在脑海过滤那天插管细节,心里仍然害怕。小徐的胸部 CT 片子出来了,未见异常,血常规也正常。还是不放心,想到潜伏期是 14天,又在 ICU 医护群里发了一条公告:从今日开始,每人早上、晚上 8 点,在群里通报自己的体温。又特别 @ 了一下小徐,她回复“36.5度”。大家也都回复:“正常”,谢良冬才放心睡觉。

深夜,“120”救护车驶入市郊的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救护组的医护人员

早已守候待命。有 17 年“护龄”的田慧护士长,迎上前去搀扶邹某某,感觉到其四肢冰冷,身体打颤。安排单间床铺后立即加了床棉被,又拿了取暖器取暖。叮嘱护理团队悉心照料,24 小时轮班监护。

“邹爷爷,您感觉冷吗?”

“唔唔——”邹某某发出了一串颤抖的乡音,一句也听不懂。这位 79 岁老人因患脑梗后遗症,多脏器功能受损,这次感染新冠肺炎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偏瘫,行动就不方便,自己翻不了身子,必须喂饭、喂水、喂药全面护理。田慧给他建立了翻身卡,每2 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更让人难堪的是,这位杖朝之年的老爷爷大小便不能自理,原本身体虚弱,经不住折腾偏偏又出现腹泻的毛病。

“噼啪——”一声闷响。邹某某的裤裆完全湿透,挣扎着要爬起来。他话语不清表达有问题,急得嘴巴里“噢噢”地叫,一只能动弹的手臂,在空中不住地摆动。

田慧等人赶紧上前,为其来一番大撤换、留置尿管,会阴冲洗,换上尿不湿。再安插高流量给氧,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等仪器,一个轮回往往要一个小时。刚刚消停两个小时,只见邹爷爷嘴巴里“噢噢”地乱叫,手臂又在不住地摆动。护士刚走过去,听见“噼啪——”又是一声闷响,这样的闷响一天要出现 3—4 次。一趟趟程序完全像护理婴幼儿,可他比婴幼儿沉重得多呀!田慧的团队十几人分三班倒腾,宁肯自己累得半瘫,始终不让半瘫的老人受苦受委屈。

此情此景,让邹爷爷心疼、心塞、又心酸。急得嘴巴里“噢噢”乱叫,手臂不住地摆动,眼睛流泪。护士小朱以为又是来那个了,却不是,手臂摆动得更加急。

是什么呢?找来懂得乡音的护士一问,邹爷爷流着泪说:“你们实在比我的亲生女儿还亲哟!”

这几天阴雨连绵,刘院长的脾气有点大,像个汽油弹,一点就着。

紧急状态,52 个新冠肺炎约占赣州市70% 的患者集中在此医疗,许多捉襟见肘的事都靠他决策,真难为他了,但谢良冬还得硬着头皮去找他。为了节约防护用具,大家在进入隔离区后都尽量少吃东西少喝水,这样就可以少上厕所。因为按照安全操作规定,每次上厕所后,一次性防护用具就要废弃。即便如此,仓库的防护服还是剩下不足 10套。这意味着,全院医护人员将要“裸奔”,直面烈性病毒!

谢良冬还没开口,刘院长倒先发问:“防护服不够了,你说怎么办?”

沉默了几分钟,谢良冬说:“第一、护士长严格管理库存,延长医生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防护服的消耗。第二、按级别防护,先确保呼吸科、重症医学科防护,这几个科室最容易被感染。至于非直接参战科室,暂时使用隔离衣代替,加强手部卫生……”

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刘院长重重地叹了口气,说:“先这样执行吧。通知设备科高价网上购买防护服;通知财务科向全院发起募捐,发挥群众力量解决资金问题;向赣州市应急办寻求帮助,

请求市里兄弟单位给予接济。”

正思忖医护人员如何“裸奔”?!

下午传来好消息,经赣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春文,副主任刘远飞、李小才等紧急摸底、协调,先期从兄弟单位调拨了 50 件防护服、100 个 N95 口罩以解燃眉之急。刘春文主任曾任章贡区疾病控治中心主任、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先后经历非典、H1N1、H7N9 禽流感疫情,负责赣州市的危重病人抢救,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和全流程管控反应与决策能力,在这次战疫中正可运筹帷幄,充分发挥。

随着病人越来越多,五医院的物资紧缺问题愈渐突出。“裸奔”的阴影并没有彻底消除,其他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设备科陈科长的脸色原本缺少红润,这一来犹如医院对面那座山崖,一片翠绿。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天开院务会,出现从未有过的热闹:食堂老板忧心忡忡找来,大声报告:“领导,炒菜的阿姨们,听说医院收了新冠病人,都以各种理由不来上班!没有人做饭啊!现在到处封路,也买不到菜。”

恰恰也在这时,总务王科长一脸怒色闯进会议室来,沙哑的嗓音像刚刚吵过架似的,带着哭腔道:“物业公司保洁阿姨,听说来了重症传染病人,吓得衣服也不收,消毒也不做,一下子跑了六七人。有的人说:我要命,这个月工资都可以不要了……”

窗外,春雨携带春风,下得又乱又密,淅淅沥沥敲打在人们心上。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极度无助。还是院长、书记拍板,发动二线顶上去:让外科护士去消毒,帮助供应室洗涤医用物品;行政职能部门女同志,去接管食堂。宣布完毕,书记撸起袖子说:“我去食堂炒菜。”

院长则缓缓地说:“炒菜是个技术活我干不了。我来洗菜、洗涮碗筷吧。”

乍暖还寒,乍寒又暖。

暖暖的季风一夜间又覆盖了南方的旷野。田野里打苞的油菜一下子全部开放了,把黄澄澄、黄艳艳的色彩连同欢天喜地的气氛弥漫到天边。桃花也开了,李花、梨花、樱花、玉兰花也都相继开放。赣南红土地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抗疫、战疫的动人事迹如同百花盛开,笔者采撷的只是其中一枝。

此文刊于《今朝》2020年第1期

( 责任编辑:杨遵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