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其他
202007/17
分享

智慧创造未来——江西定南采风纪行

文 / 缪俊杰

在五彩缤纷的建国七十周年的联欢活动表演中,天安门金水桥边的扩音器响起了清脆的声音:“下面是定南的瑞狮表演。”一群生气勃勃九色“瑞狮”在《大中国》的嘹亮歌声中,跳跃着来到表演广场。观众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批大小“狮子”上。黄色的“狮子”在被人们团团围住的表演场地上跳跃戏耍。这些“狮子”各种姿态的表演使人们发出阵阵笑声……

因为这“瑞狮”的表演,着实使定南县风光了一回。使全国乃至世界的许多人通过电视知道了“定南”。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来电话:“你不是定南人吗?今晚天安门广场有你们定南的瑞狮表演,你看了吗?”我说:“是,我知道,我们定南的瑞狮表演不错。还有更多好东西你还不知道呢。以后可以聊聊。”其实,我说这些话时底气并不足。我所了解的“定南”是过去的定南,是对故乡的怀念,可以被称为“乡愁”。改革开放以后定南有什么变化?我是了解不多的。

不期有幸。国庆过后不久,首都一批作家应邀到定南采风。我有幸随采风团一起回到了我的故乡。

行装甫卸,作家们见到了县委书记赖正文同志。他在这里主政快四年了,眼界开阔,领着大家加油大干,把一个山区小县搞得风生水起。我们请他介绍定南情况。他说:“请各位老师先看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

在主人的热情周到的安排下,我们开始了定南采风之行。我们看了定南多个村镇的山山水水。到了我以前没有去过的一些地方,参观了一些新建项目,使我大开眼界。对我来说,感到很新鲜。我少小离家,耄耋之年重回故土,深感我过去熟悉的这片土地确实“旧貌换新颜”了。在此,我含着激动的心情记下我的观感,也许这些文字对定南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而对不熟悉定南的人们,也许有一些参考意义。

一、赣粤门户东江源

“定南在什么地方?”也许这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换一个说法,“定南的区位有什么优势?”就有话可说。当地陪同的同志对我们说:关于区位优势,可以用“赣粤门户”和“东江源”两个概念来说明。

定南怎么是“赣粤门户”呢?

自古以来,“赣粤门户”是指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县。这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中原通向大海的通道,古称为“梅关古道”。梅关古道开凿于何时?说法不一。据历史记载:秦始皇 26 年(公元前 221 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守南埜(同“野”)之界……”秦军由此进入岭南,并在此作为后勤转运基地,形成一条水陆连运交通干道,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唐代广东曲江县人张九龄当了宰相以后,进一步开凿了梅岭古道,建了驿站,使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州内地贯通的孔道。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文人墨客、贬官骚人、商贩巨贾路过此地,写下了许多咏叹梅关古道的诗词。“名人效应”使大庾县(今大余县)定格在

人们的记忆里。

其实,所谓“赣粤门户”并不只“梅关古道”,还有一条大通道就是东江。东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大家知道,珠江是我国第三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曲靖市。东江发源于赣粤边界上定南、安远、寻乌三县。这三县被定为“东江”的源头区。三县的河水流经广东,由虎门入海。定南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曲歌谣:“定南九十九条河,汇成一条通博罗。”这一条河就是九曲河,而博罗则是赣粤主要河流东江汇入珠江水系的汇合处。现在香港同胞说的“同饮一江水”,这就是东江水。东江之水一直是通畅的,是赣粤边界地域的交通要道。据有关资料记载:广东龙川有舟楫通往定南,能载一千斤左右的货物沿东江通到鹤子墟(九曲河上游)。广东人把布、盐、糖等各种南货运往定南,再由定南人肩挑送

往赣南各县,甚至闽西的永定、上杭、长汀等地。这些舟楫又把赣南和闽西的大米和各种山货运往广东,形成了一条古老的黄金水道,连接着赣粤山区人们的经济命脉。当代著名人士、长期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先生为定南县题写了“赣粤门户,生态定南”八智慧创造未来——江西定南采风纪行个大字。我不知道叶选平先生是否到过定南,但他对其任职时管辖的龙川县只有一山一水之隔的定南县的地理定位是准确的。定南人把叶先生题写的“赣粤门户,生态定南”八个大字镌刻在定南的大门口是符合实际的。

这样看来,从中原各地特别是赣州(古虔州府)通往广东出海的通道应该有两条:一条是大余县的“梅关古道”;一条是定南县的东江水道。现在有些从深圳、香港来的游人到安远、定南,说是“饮水思源”。把定南作为自己的“后花园”,表达了他们的认可和心愿。

定南离深圳 280公里,正在修建的高铁,两地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其区位优势,可以见矣!

二、古色古香说莲塘

文人们有个老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问当地的主人:“你们这里有什么文物古迹?有什么文化景观?有什么……”

定南的主人回答说:“我们是山区小县,而且建县较晚,没有留下什么在古代典藉中记载的文化景观,没有什么载入史册的人物故事,倒是有一个四百五十年前建的古城——莲塘,保留了原始风貌,还值得一看。”于是,我们驱车去莲塘。道路修得很好,二十分钟车程便到了古城——莲塘。

莲塘古城我来过一次,那是京九铁路刚刚通车不久。因为中央台记者一个笔误,闹了一场“新闻官司”。在报道京九铁路接轨时,中央电视台广播说:“京九铁路在广东省龙川县顺利接轨。”当时有的人调侃说:“中央台台长是广东梅州人,所以把接轨点定南说成是广东的龙川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一个台长,哪里管得了那么细,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审过这篇稿。适逢我正在定南。当时定南县领导要我去看看“接轨处”定河,是要向我这个“新闻界的人”证明接轨处属于江西而不属广东,因而领我去莲塘古城。其实当时我没有进城,只在古城的东门“迎阳门”过了一下,便直奔古城的最高处巽塔。从那里能看古城全貌,看到京九铁路 S 形的接轨处。他说:“接轨处明明是江西定南,而不是广东某县。”我笑了笑,没有回答。这是往事了。记者笔误,在所难免。回京后,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中央台的杨台长听,他笑了笑。“千古兴亡事,尽在谈笑中。”相逢一笑,此事就算翻过去了。

这次我们到莲塘,是要进城去看一看老城的真貌。至于四百多年前建县时,为什么要选“莲塘”这个地方为县城所在地。有一个故事很搞笑,说什么派去当知县的官去选县衙地址,走了一夜的路,走不动了,停下来说:“就这里吧!”于是莲塘就成了县衙所在地。这大概是后人附会,不去说它了。我们这一次是要看实实在在的“古城”。

我们从“迎阳门”进去,看到那街道的格局,店铺,和古县志所记载的基本一样。清道光五年《定南县志》记载:莲塘原来是一个长满莲花的村落,很美,很养眼,于是成了县衙。城内建有九条街道:衙前街、十字街、横街、东街、西街、衙背街、上黄街、下黄街、分司街。五条巷:馆背巷、东城巷、西城巷、廖家巷、吴家巷。我们看到,现在这些街巷都保存得完好,街道走向未变,相互联通,宽窄依旧,边沟畅通,大部分街巷铺有鹅卵石保存完好,古城风韵犹存。唯一变化的是居民不同了。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 这里过去是县衙,多住差役,居民甚少,如今变成莲塘镇的居民村落,城内有 100 多户人家。我们来到东城巷,看到一位老表正在用古老的方法磨制豆腐,推着石磨慢慢地磨豆浆。老人向我们介绍了定南的豆腐多用这种古老的方法磨制而成,嫩而爽口不易碎。据说,孙中山在广东梅州客家人家里吃了用这种方法磨制的豆腐,赞口不绝。现在“酿豆腐”成为一道客家名菜。我们来到廖家巷,看见一片老屋场已经坍塌,廖家人在这个废墟上修了一栋“廖家祠堂”,涂金抹彩,景象全新。据说是廖家的后人想用它作为继承古老文脉的标志。我们来到西城巷,看一老太坐在家门口晒太阳。我们随便问了几句,她便手舞足蹈跳了起来,笑嘻嘻地对我们说:“如今生活好了,日子过得安乐,我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能吃能睡能干活,有时还跟着年轻人跳跳舞,不要以为我是癫嫲(客家话,即疯婆子)啊!”我们听她这一说,大家都哈哈笑起来,招招手就拜拜了。

我们走完了这条曲曲弯弯、高低不平、但干净整洁的街道,从南边的“丰阜门”出来。回头张望,看到这小小的古城还有一圈厚厚的城墙。陪同的同志介绍说:“这些城墙也是四百多年前建的。古城呈椭圆形,城高 1.3 丈,厚 7 尺,周长 440 丈,建有椎堞780 个,警铺 16 间,城开三门,北边没有门,只有一座炮楼。现三座城门保存完好。有人说:“一个四百年前的古城能保存得这样完好,让今天的人看到四百年前的古色古香建筑,真不容易啊!”

我们看了莲塘古城,感慨良多,定南管理文物的同志思想观念能赶上时代潮流。他们“修旧如旧”,把古代文物修复得像过去的一样,让人们看到古城真貌。这是一种先进适时的理念啊!

说起文物古迹,我还想特别说一说我们参观客家围屋“明远第”的感受。客家围屋我看过几个:比如福建永定的“振成楼”,广东梅州的“围龙屋”,以及江西龙南的“关西围”。说实话,比起上述几家围屋,其规模和气魄,“明远第”有所不及,但“明远第”特色也有许多可说道之处。特别是定南人对于“明远第”的修复,有其“修旧如旧”的特色,更显出定南人的智慧。

我第一次听到“修旧如旧”这个词是1985 年,我去访问德国时在法兰克福看了“歌德纪念馆”。这个被战争炸毁的纪念馆经过重修,如以前的一样,使人看不出是重建的新馆。德国的官员说:“我们遵照‘修旧如旧’的理念重新修复了这个纪念馆,使参观者得以窥见纪念馆的原貌。”我当初听到“修旧如旧”这个词,觉得很新鲜,因为中国人一贯喜欢“修旧如新”的理念。后来

我们理解了,“修旧如旧”才能使后人窥见古迹的原貌。我们这回看到的“莲塘古城” 和“明远第”就是按“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修复的。

我们进入“明远第”时,那个在天安门前国庆联欢活动上风光了一回的“定南瑞狮”,用活跃的舞姿迎接我们。接着文化馆馆长向我们介绍了“明远第”围屋的特点。他说:“这座围屋是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谢氏所建。面阔 62.85 米,进深 37.54米,占地面积 2359.39 米。”馆长领我们走进围屋。我们看到,前后分三进三厅两井。下厅大,中厅上厅有木质结构柱十根,柱下有鼓形雕刻石墩,上顶吉祥花纹轩梁,其雕刻镏金飞彩,刻工精细,艺术典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两井左右两侧有住房 168间,可居住 200 多人。廊道四通八达,采光很好,排水讲究,冬暖夏凉,是四季宜居住所。这座围屋还具有所有客家围屋的共同特点,就是防御功能很讲究,全围有六座炮楼,外窗均为葫芦形,内外大小一字形枪眼。全围仅有一扇大门,防守严密。这是客家围屋的奇葩。比起风水好的“虎形围”来,这“明远第”具有更明显的赣南围屋的特点。我们参观整个围屋出来,犹如在清朝的定南进行了一次历史巡礼,阅读了一部客家历史。现在这围屋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我们望着这被称为“东方的古老城堡”的围屋,心想:这大概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要攻打的“土围子”吧!

我们参观了“古城莲塘”和“明远第”围屋 ,看到了定南人对待古建筑的“修旧如旧”的理念,深深地赞美定南人的智慧!

定南的主人说:“这是我们这个县的过去。但也有改了的,这就是我们的农村,我们可以再去农村看看。离这里不远的黄砂口村,就是我们新农村的一个典型。要不,大家去看看?”

三、农村旧貌换新颜

我们在主人的带领下,驱车去黄砂口村。这里乡村公路也修得很好,不到十分钟车程,我们便到了黄砂口村。

一到村口,我们看到一个“路牌”,这是介绍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它的变化的导游牌。内容简洁顺畅。但其中有句话:“小小黄砂口,秀才多过狗。”引起哄堂大笑。有人说,这句话不太雅,可考虑改一改。

看到客人到来,村主任赶来引导。他介绍说:“我们这个村叫黄砂口村,在莲塘古城的东北部,紧邻赣粤高速老城出口和赣深高铁定南站。全村面积 16.09 平方公里,24 个村民小组,共 420 多户人家。”我们进到村里,看到全村的房舍粉刷一新。这里不仅生态秀美,历史文化底蕴也很丰厚。我们参观了建在一座围屋里的“村史展览馆”。里面有一张图表显示:过去定南全县出的举人、贡生三分之一都出在这个村,至于秀才,那就更多了。“多过狗”是形容这个村一向重视文化,秀才多得很,并非恶言。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乡村治理,黄砂口村没有搞“拆旧建新”这一套,只是美化了环境,添了一些人性化的景观。他们保持了古老的风貌,而且塑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他们办了一个养鹿场,搞了一个村史展览馆,利用原来的连片小鱼塘修了一个供村民休闲的荷花湖。这样把建设新农村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全村人的生活过得和和美美,更具有人性化的尊严。我们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去看了村民的农舍。这些农舍粉刷得非常亮丽,依山傍水,高低有致,给人以舒适的美感。有位作家说:“这就是新农村吗?”村主任回答:“是的。”我们对这种新农村感到舒坦,比那些大拆大建、规格划一的新农村要自然美丽得多!

定南的同志说:“像黄砂口村这样的新农村还有许多,历市镇的‘田园综合体’是另一种类型。”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去看历市镇的“田园综合体 + 美丽乡村”。我们驱车往“田87园综合体 + 美丽乡村”。村主任在那里等我们。他没有客套,直接介绍说:“这个综合体距县城约十公里,由原来的太公、蕉坑、金鸡三个村共 622 户组成。我们对这三个村进行治理,把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优化结构和布局,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的样板。”

我看着这里的山峦、河道,觉得有点熟悉。啊,想起来了,这里原来叫太公庙、蕉坑村和金鸡背。我以前来过这里。我在县城读书时,看到这里的农民一早挑着新摘的青菜、茄子等农产品来城里卖。一天只能赚几角钱,有时卖不掉,只能挑回家去吃这些剩菜。心想,农民真苦啊!几十年后的今天,我重到这几个村子,真是感到天壤之别了。现在镇 里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千亩蔬菜产业基地”。盖了一排排大棚,种植青菜、苦瓜、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每天由物流直接运往深圳、香港。这样,既解决了蔬菜的出路,也支援了深圳、香港,也使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既发展了生产,又使贫困户脱了贫。

新农村的建设,还有一个“移风易俗”和农村清洁的问题。在龙塘镇 ,我们看到这里建有一个污水处理站。这虽是一种试验,但不失为一种用科学管理改造农村的智慧举措。这个污水处理站建有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站点、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及污水处理设备等,日可处理污水 80 吨,能满足 12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需求。这虽然属于示范阶段,有朝一日,如果每个村庄都能这样做,实现移风易俗,农村清洁,那就是真正的新农村了。按照定南目前的发展势头,这样的新农村也许能指日可待了

四、扶志扶智授以渔

由新农村建设我们想到“扶贫问题”。定南的同志说:“要了解扶贫可以去看看鹅公镇的大风村。”我们知道,扶贫问题是世界性的大课题,也是我们的政府正在实践完成的大课题。要使千百万处于贫困状态的贫苦群众(主要是贫苦农民)摆脱贫困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在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中国政府使许多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中国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和宣传。

中国的扶贫工作有许多路子,有各种各样办法,例如:搬迁式扶贫,发展种植型扶贫等等。定南正在走自己的扶贫道路,他们推广鹅公镇大风村的扶贫经验。这是一种“扶志扶智式”扶贫。村主任说:“我们根据本村贫困人口的状况,确定建设三个基地。即手工业创业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和生态养鹅基地。根据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技能,分别把他们划到不同的基地,让他们参加生产。”他们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贫困户建立“造血”细胞。

对于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怎么办?除了给他们一定物质补助外,更要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这里以大风村的“同心画室”为例。他们以“大风小学”为基地,创立了一个“同心画室”,以贫困户子女为重点培养对象,训练他们的才干。村里有一个“残疾人”,到外面打工已丧失了体力劳动的能力,但他有画画的才能,他回到大风村参加了“同心画室”的活动。画了许多有内容有艺术美的画。把这些画卖出去,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根据“同心画室”的经验和成果,他们总结了经验。有了这个理念,使许多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改变贫困面貌。这要比以前某些地方仅仅为贫困户发放救济金,救济粮,以及其他物资的方式要有益得多,持效长久得多。这样的扶贫才能持续发展。

定南同志遵循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这种“授鱼更授渔”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五、兴教育培养人杰

在定南采风的日程表上,有一项参观教育的安排:看定南中学和定南三中。有人想,最近几年定南在经济建设方面搞得风生水起,有许多新鲜事,为什么要安排去参观中学?

对于这项安排,我是很高兴的。因为定南中学是我的母校。我曾经在这里读过书,是定南中学的校友。毕业离开六十多年,现在的定南中学怎么样了?我知道的很少 ,我重回母校是为了了解母校的发展。我记得,我原来的母校在县城一个山岗上,那时只在山坡上建了六栋平房,每栋有三间房,住一个班。西房是教室,中房是班主任的卧室兼教师备课室,东房是学生宿舍,一个大通铺睡四五十个学生(女学生回家住)。学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一上床就睡着了。那时的艰苦情景可见一斑。

现在母校已经迁了新址。我看到那高大的门楼,宽阔的广场和各项活动场所。还有窗明几净的教学大楼,教室摆满了电教设备,以及功能齐全生活舒适的宿舍,简直让我惊呆了。学校负责人对我们说:现在我们中学占地面积 280 亩,各项设施均按省优质高中的标准建设,现有教学班 66 个,学生3500 多名,教职工 250 多名 ,学校硬件设施一流,有 6 栋教学大楼,1 栋行政大楼,1 栋实验大楼,2 栋食堂大楼,8 栋学生公寓大楼。定南中学发扬“客家人重教,定南人重读”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校门的朝里一面镌刻着教育界先贤的一句名言:“教育就是要学生好好读书”。朗朗书声成了学校的一个亮丽的风景。在教学楼门前,有一列“光荣榜”,这是学校近年来考上各大学的学生名单。有考上北京大学的,有考上清华大学的,有考上国内各名牌大学的。这个“光荣榜”对学生是个鼓舞,对学校是个荣耀。一个山区中学能够出现那么多“秀才”,怎么不使人高兴呢!

我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更需要是培养“杰出人才”。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条件非常艰苦,同学们在“铁皮屋”教室里上课。但“西南联大”后来出了那么多知名教授,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了“两弹一星”元勋。因为西南联大是重视培养“人杰”的。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有一句“绝徼移栽桢干质”,意思是说,“在荒辟的边土上移栽出大树良才”。他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大树良材”。我希望我的母校能利用今天那么好的条件,培养“大树良材”,多出几个为“振兴中华”的“人杰”!

现在定南中学几度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定南中学大有希望。县89艺术现场

里的同志这次领我们看看定南中学,我收获很大,真是不虚此行啊!

六、“足球之乡”圆梦旅

我们过去听说过,广东台山是“排球之乡”,广东梅县是“足球之乡”。因为那里的民众重视排球或足球的训练,出了许多“国手”和“国脚”。如今江西的一个山区小县定南要打造成一个“足球之乡”。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厢情愿”。我看这话未必

准确。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定南想“小县办大事”,一心一意要圆足球梦。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崇高理想,几年来定南的领导干部一直谋划这件事,并且一步步付诸实现。最近几年,定南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投入巨资建了一个“国家级足球训练中心”,这个中心承接江西、广东、上海等八省一市青少年足球长效赛事,并承接北方球队开展转训。这样一来,这里便变成了一个长年有赛事的足球训练和比赛中心,从而也带动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定南还充分运用校园足球的训练机制,把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不断扩大足球爱好者的规模,改善和发展足球的环境和氛围。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足球场全覆盖,仅县城就有足球场 17 块,另外还在相关镇村建有足球场地,全县长期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占学生的总人数很大的比例。他们还将足球融入基础教育,开设足球课程,并安排专业教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足球训练,形成了学生不脱离学校、不脱离家庭和不脱离社会的“三不脱离”,以及落实场地、落实教练、落实课时和落实赛事的“四个落实”的模式。定南县将足球融入城市文化,用足球“改变一座城,影响几代人”正成为全县干部的共识。经过几年的努力,县里第一次组成了参加国家级比赛的女子足球队,并在“菁英杯”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获得季军。此外,足球男队在“足协杯”全省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定南,足球刚刚起步,足球队员的竞技能力正在提高,或许可以预期,有朝一日,定南会出现足球明星,出现“国脚”。

努力吧,加油吧!具有远见和胆识的定南人正在实现“足球梦”。他们奋斗在路上。或许某一天,定南会真正成为“足球之乡”!

七、科技兴县看富田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传统的精神禁锢,激活了人们的智慧,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智慧改变了城镇的面貌,使这个原来只有“几间豆腐店”的山城小县,变成了高楼鳞次栉比,街道整洁繁华,霓虹灯闪烁的美丽的山城。

最使我感到惊讶的那个富田工业园。这里是一个原名叫“砂头村”的穷困村落,有些人嫌这个名太土太不吉利,后来改为富田村。前几年曾听说,深圳把一部分工业转到定南山区。我还以为,是把深圳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迁移到这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完全是一个误解。这里的工厂不是粤港澳大湾区淘汰的落后企业,而是中国一流的高科技产业。落户在这里的龙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它是亚洲芳纶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芳纶纸工业化量产的企业。上海同济大学又在定南共同投资建设极端环境噪声与振动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这里实现了产品研发、原材料调配和产品生产检测及应用推广“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企业。芳纶产品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超级电池以及军用装备等军民两界,是大飞机,直升飞机、高速列车、载人航天飞船的关键材料。这还不是高科技吗?

走出龙邦,我们来到江西云模智造园区。这里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将要建成一座精工模具生态产业园,将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新材料应用技术。他们瞄准全球模具智能制造行业,主攻模具开发、设计、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以及新材料应用,将缔造产业生态发展新的产业经济与商业模式。他们还要建设云模智造产业平台,该平台既是信息管理平台,又是智慧操作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移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而打造,并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交互技术、精准模拟技术,全控智能技术,能实现现场 体验式的信息管理和全控精准的智慧操作。听了工作人员介绍,似懂非懂,但深感智慧的神奇。定南人有智慧啊!

中国(定南)智能助残科技城也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这里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将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加上了智能元素,使残疾人的生活过得更方便更有尊严。面对中国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表现了项目的创建者们的卓识远见。

在城市管理方面,定南人也发挥了智慧的潜能,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里的科睿特的软件技术也使我深有感触。我们参观了科瑞特公司供给的服务平台。我们看到,在各个服务平台上进行城市管理(如社区、城管、旅游、政务、工业、农业、教育等等)、政务工作(如在线监管、精准帮扶、政务定制等)、企业服务(如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电商平台等)各项管理工作。难怪,在定南县城已经看不到骑着自行车满街跑到各单位去办事的忙碌的人了。

高科技也应用在教育方面。我们看到定南三中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信息化的先进手段,使农村的学生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参观定南第三中学,一进校门,我们就听到了这样一种说法:“勤学三中,奋进三中,品牌三中”,就是要鼓励三中学生树立勤学的精神,鼓起奋进的勇气,打出自己的品牌。三中的品牌是什么?学校负责人领我们去参观了图书馆、科技馆、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等教学科室设备,我们特别参观了报告厅,那里有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设备,教学楼实现 光纤互联,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教学办公区,装备班班通。不仅本校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条件,就是远在各乡镇的中学,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名师请来讲课,全县的学生,那怕是比较偏僻的乡镇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分享到名师的优质讲学内容。

八、“油茶非茶”赛橄榄

初看这个小标题,觉得很别扭。其实我是想借古代的一个哲学命题,来谈一个实91艺术现场际问题,说明我在看了定南的油茶种植的一点感受。

“白马非马”是春秋战国时一个争论很激烈的哲学命题。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战国策·秦》)该学派用“白马非马”这句话,揭示事物本身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包含事物皆是可分的思想。我借用“白马非马”这个概念,是想说明“油茶非茶”的道理,进而对中国茶油与西方的橄榄油作一些比较。

我先说茶。茶,是中国的国饮。据记载,中国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知道饮茶对于人身体的好处。到了唐代就有了陆羽的《茶经》,全面论述茶的作用和煮茶饮茶的方法。当时茶道盛行,已经有了专营茶叶贩卖的茶商。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写道:“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里写到弹琵琶的歌女的孤独,是因为她嫁了一个茶叶商人。她丈夫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附近)贩卖茶叶,两个月未归,使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守空船。唐以后,有些文人经常“以茶会友”,甚至带着茶叶茶具去出差。我讲这个故事无非是说明茶的重要。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可见茶和油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茶和油的关系。我们南方人讲的茶树,产的不是茶,而是油。这就是我上面说的“油茶非茶”的命题。

我对南方的油茶是稍有一点了解的。我想起了幼年时期跟着母亲去摘油茶子的情景。我的外祖父虽不太富,但过得还算殷实。他有几亩薄田,还有一片油茶山,可以算为中农吧。他的三个女儿嫁到了穷地方,没有田没有山。他心疼女儿,但身边有三个儿子,他不敢明目张胆地给女儿什么东西,只好背地里给她们一些优待,比如,他的油茶山摘过油茶籽以后,秘密通知女儿们去捡油茶籽。我母亲便带我去,那时我已经七八岁了,又是男孩,能爬树,可以捡到更多的茶籽,拿回家去榨油,所以我对“油茶非茶”是很早就有些了解的。

油茶是南方(如江西、湖南、福建一带)的重要经济作物,其果实可以作为食用油,也可以作为药使用,客家人叫“真装油”。

茶油常常视为探亲访友的贵重礼物。我这里讲两个故事来说明。文革时期,曾经担任过定南县委副书记的曹凤德同志回吉林桦甸探亲,他带了两竹筒茶油(那时没有塑

料桶)路过北京,引起一些笑话,以为他是走江湖的。在我家住了几天,到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逛了逛,走时还带着那两个装有茶油的竹筒回吉林去。还有个例子是:一位延安过来的老同志刘来仁(后来当了定南县副县长),也是带了两竹筒茶油到延安绥德探亲,住在我单位招待所里,到食堂吃饭时,有人背后指点说,那位老人就是带着竹筒探亲的老干部。可见,茶油是当时最贵重的礼物。

改革开放以后,产自地中海的橄榄油(OLIVOILA)打进中国,成为热门食品,说这是初榨(冷榨)的,里面含有什么什么成分,对身体很好,卖得很火,也卖得很贵,许多人也购一些橄榄油作为贵重礼品送给亲友。

由此,我想到中国的茶油。我说不出里面有什么成分,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但它既然流传了那么久远,老百姓那么认可,必有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

定南人具有远见卓识,他们已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在龙塘镇参观了客家农业发展公司开发的油茶种植基地。他们在昔日的荒山上,种植了一千五百多亩油茶树。一行行,一垄垄布满山坡,站在山头远远望去,甚是壮观。这些油茶树,经过科学管理,现在长势良好,有的开始挂果。有些过去的贫困户也在自己经营的山上跟着种植油茶树。可以想见,定南的油茶树种植业发展起来,前途无可限量。我建议县里应成立一个茶油研究所(或许已经有了),专门研究茶油的营养成分和探明哪些地方适合种“茶油树”,大力发展“茶油种植业”。让“茶油”在中国甚至世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九、荒山变成金银山

江西定南的特点是“山多地少”。南宋名将辛弃疾就写过“可怜无数山”这样的名句,哀叹江西山多。他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间鹧鸪。”他写江西,主要是突出一个“山”字,“可怜无数山”……

“山”,过去是可怕的。人们的视野被“大山”阻隔。人们的道路被“大山”阻断,没有出路。可是今天的人有了改天换地的气魄。但山也有好处,利于革命。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主要是因为“山”。革命先辈们“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于是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红色政权。赣南正是那个“红一角”的老少边穷地区。人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们认识到,要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还要在“山”字上做文章,要使“可怜无数山”变成“可爱无数山”,使野岭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应该感谢和赞美浙江农民。浙江省宁波市藤头村是个治理得很好的美丽农村。村民们,二十年前对联合国前来视察的一个官员说:“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说得多么气派,大长中国人的志气。今天,定南人民也正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定南有山林面积近 200 万亩,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改革开放以来,定南人民大力在“山”字上做文章。

他们在“云台山”种茶,种出了各种质量很好的茶叶。云台山是定南岭北的高山林场,其土质利于种茶。定南县利用那里的自然条件,开辟了一个“茶场 ”,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种植了多种优质茶叶。十多年前,我在参观了云台山茶场后,写过一首诗《云台胜景》:“岭北云台晓色开,森森古木漫天来。果林新辟休闲地,云雾新茶更晋才。”诗虽不好,但我表达了对这里茶场的感受。现在定南云台山的茶叶,在附近地区已经小有名气,已成为定南的“礼品茶”了。

他们在大力种脐橙。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领导同志视察赣南时指出,赣南要发展,一是要修路,二是要种果。正是这样,定南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大力种植脐橙。现在全县许多村镇都发展了脐橙种植业,并与赣南各县一起打造了“赣南脐橙”的品牌,受到人们的喜爱。

十、粤户闽庭后花园

智慧使定南改变了面貌。过去的“粤户闽庭”变成了粤港澳的“后花园”。

过去说赣南(或者说定南)是“粤户闽庭”,是说赣南这地方“山多水美”。这里森林茂密,绿树成荫,直到现在定南的绿化面积还在全部土地的 83%以上。说这里是“粤户闽庭”,就是广东、福建的“后花园”,真是“名不虚传”。

定南建了九曲度假村,在美丽的九曲河边,两岸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在河底游弋,泛舟其间,耳畔传来阵阵悦耳的鸟鸣,好不惬意。

九曲度假村毕竟离县城有二十公里。现在县里又在县城边依山傍水建了一个“桃花源”。这“桃花源”以“桃源之风,形胜之地,养心之境,浪漫之旅”为理念,建造成一个供老百姓旅游休闲的胜地。这个景区虽然建在离闹市区不远,但闹中取静。进入景区后,沿瀑布景观拾级而上,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便豁然开朗。在围山而建的 70 亩山顶湖泊周围,有桃源塔、禅修谷、情人索桥、水上舞台、亲子乐园、桃源街、婚庆文化广场、俨然书院等,还有水上民宿、山顶原生态步行道等,再现了《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各种胜景,生态自然,确是人们休养娱乐的好去处。

定南人说:“现在定南是深圳的‘北五环’。”这虽是戏言,但也是实话。高铁 2021 年开通以后,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定南真正成为深圳的“北五环”。高科技与美丽山水的结合,说他是深圳的北五环,并非妄言。

作为东江源区的定南的青山绿水,使深圳人甚至香港人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更加丰富多彩。曾见否?每逢节假休息日,不少深圳、香港居民,挈妇将雏自驾车(一两年后或许坐高铁)来到度假村。他们在具有客家风情的围屋内喝茶,在竹海森森的林荫道上漫步,在清澈幽幽的九曲河上泛舟(或坐上竹排)戏水,好不惬意啊!桃花源建成又是另一番天地。

智慧使定南变得更美。春天来了,杜鹃花开了。那时节,我们看到日出山花红似火,春来溪水绿如蓝。能不爱定南!



此文刊于《今朝》2020年第1期

(责任编辑:聂道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