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07/22
分享

拐杖

文 / 罗旋

四十年前我就有了拐杖,一直珍藏着未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差去上海,路过南昌老家看望父亲,问他需要什么,老父回说要一根拐杖。到了上海,发现专卖店的拐杖品种甚多,有紫檀、红木、黄杨、藤木、阴沉木、降龙木、花椒木等品种,我选中一款天然虬龙拐,价廉物美,古朴雅致。店员介绍,这种藤木拐杖在山野生长时,由人工弯柄成形。当时寻思:自己年近半百,快到用拐时候,于是买了两根。

后来听说拐杖属于习惯性用品,用上就甩不脱,故而自用的拐杖一直放在门角落,不到腿脚出问题不用。

光阴荏苒,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似水流逝,拐杖呆在门角,年复一年伴我老。进入耄耋之年,不幸摔了两跤,这才将它拂去灰尘,试着走了几个来回,依然犹豫不决。分析摔跤原因,一次踩了路上弃物,一次为隐形门槛所绊,都是未看清脚下道路所致,并非下肢问题,于是把它放回原处。

二十岁参加工作时,因体弱有病,曾宣称活到五十就心满意足,当时以为还有三十年,够漫长了,做梦也没想到能进九十。我是带病长寿,多种慢性病加上年迈体衰,视力、听力、腿力日渐下降。三年前,隐伏四十多年的心血管病出现症状,脚下如踩棉花,步履不稳,该是拐杖效劳时候了取出试用一下,发现长度不适,得截去一段,没有锯子,仍未用上,把注意力放在治病。

其实此时我对拐杖有了看法,认为行路确实困难者才需拐杖支撑,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有些人拄拐是倚老卖老,有些人把安全寄托在拐杖,生命的能动性就差了,后果是衰老加速到来。我宁愿采取其它安步方法,也不倚赖拐杖。

一生清心寡欲,素食度日,对生活享受无所求,离休后本应结束文学创作,轻松悠闲度余生,可是面对电脑屏幕,我犯难发愁了:贮存的许多半成品和构思提纲,要不要继续完成?发表的中短篇小说要不要整理加工成集?这些工作量不小,能不能在有限的余生完成?命无二度,时不再来,考虑再三,终于下定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文学创作,不能有始无终,必须坚持到底。但风烛残年,剩下日子不多,正如俗话形容“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这样的时间是对生命不负责,于是重新安排生活:取消双休与节假,坚持每天上午写作,日有所获,才心安理得。

但是,文学创作是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能力,特别是要有较强记忆力;老年人普遍面临痴呆症威胁,生活尚难自理,何谈创作?不解决身体老化问题,纵然活着也无能写下去,于是收集借鉴古今中外保健养生之道,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付顽疾病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脑力与体力的双向运转,防止了血管梗阻;每天下午外出行路练腿,由慢到快,由短到长,渐行渐远,从此再没摔跤。为了增强记忆力,采取巧记、强记等办法,每当创作遇坎写不下去,就留到睡前上床从容琢磨,打好腹稿,次日上电脑写出。奇怪的是:生活上的事可能转瞬即忘,创作上的事(包括语汇词汇)却能记牢。

我许多作品的发表与获奖,都在 1985年 4 月离休之后。1990 年 5 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 年10 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八十岁后出版的作品有:2011 年,长篇纪实《长途跋涉录》作家出版社,130 千字;2014年,长篇小说《客家谣》江西人民出版社,217 千字;2015 年,散文集《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19 千字;2016年,红土地小说集《未了情》长江文艺出版社,263 千字;2018 年,绿生态小说集《活色》团结出版社,260 千字。今年九十,文学创作满七十年,正在写一部客家题材长篇小说,已完成九万字,也曾担心此书完不成撒手“走”掉,但自我勉励:成为遗作也要写下去!

反复寻思自己长寿原因,最后悟到精神因素所起作用:老有所好,老有所为,每天写一些,细水长流,积少成多 ; 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文学创作使空虚晚年活得充实,“绞脑汁”写作成为愉悦行动。实现人生有追求,奋斗有目标。

持之以恒的文学创作结合保健诸功,激活血液顺畅流通,防止了脑梗心梗与老年痴呆的发生。一句话,创作有益健康,健康促进创作,相辅相成。

至今,那根有形的藤木拐杖依然呆在门角,无形的精神拐杖支持我一路健步走来。


此文刊于《今朝》2020年第1期

(责任编辑:范建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