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践行“新突破、新视角、新跨越”的剧作集 ——序《谢干文剧作选》
中国老百姓有喜爱戏曲的传统,自民间到庙堂,一部优秀的古典传统戏,一演好几百年,但要创作一部脍炙人口、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谢干文就是这样一位努力的耕耘者,他创作的剧本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作奖、中国剧协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华东田汉戏剧剧本奖、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剧作一等奖等,被誉为赣南戏剧界的“获奖专业户”。 这次,他从自己创作的大量剧本中选出九个大戏、九个小戏,还有他的介绍创作经验的论文,集优纳萃,结集付梓。尤为可喜的是,这部厚重扎实的剧本集还荣获“赣州市文艺精品工程资助出版”,实属不易。因我从事专业编剧的年载久,岁数比他大,而且是一同耕耘“红土地戏剧”(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砚农,可以说是他成长与成就的见证者。当这本书稿摆在我的写作案头,邀请我为之写序时,自然乐意为之。 干文,干文,可谓是名如其人,文如其名,也正好应了他的戏剧作品是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干”出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干文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进过科班深造,他的剧本完全是长期深入生活、深入艺术实践,用脑用心苦磨出来的。社会生活也是一所人文学科的大学,他在这所大学里孜孜不倦地自学编剧理论,没日没夜地反复琢磨修改作品,从一个戏曲演员出身的基层编剧,成长为一名全国知名的剧作家。他不仅为剧团写戏,还在媒体上阐述他的创作体会,在大学里为戏曲编导专业的研究生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凭着对戏曲创作的一腔热爱和满怀虔诚,数十年勤学苦练,坚韧执着,不懈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本剧作选就是他努力奋斗,用心血和才情凝成的结晶。
赣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所在地,这块红土地不但盛产红军,盛产红色故事,还盛产多彩多姿的客家山歌和采茶戏,同时,也培育了谢干文这样出色的剧作家。干文长期从事红土地戏剧的创作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他在本书刊登的三篇论文。第一篇是他20多年前在中国戏剧最高刊物《剧本》杂志上发表的《寻找突破——革命历史剧创作札记》。他在文中谈到如何突破革命历史题材的所谓“五老峰”(老题材、老主题、老人物、老情节、老写法)时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泛战争题材。它涵盖了生与死、安与危、悲欢离合、瞬息万变的人生世态。与和平年代相比更能彰显人的本性、人的精神和人的感情世界。不仅如此,那段过去了的生活,同样有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时代精神的投影。而且,‘历史题材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黑格尔语)”由此,他感悟到革命历史题材不仅仅是表现革命的历史精神,还蕴含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具有烛照现实与未来的意义。因此,他面对“五老峰”并不兴叹,也不却步,认为“东一镢头,西一镢头,还不如就在自己脚下掘一口深井”。基于这种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突破性认识,在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山歌情》。 第二篇是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的《革命历史剧的创作视角》,他敏锐地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新时期戏剧创作在视角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从关注英雄人物转移到关注普通人物和小人物;二是从正面写敌我矛盾转移到正面写人物及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三是从单一的审美政治化转移到多视角的审美戏剧化上来。这种变化是革命历史剧创作的一大进步,是戏剧本体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得到回归的具体表现,是革命历史剧创作推陈出新的历史性转折。”理念影响创作,创新提升质量,这个时期他成功地推出了又一部代表作《女人河》。 第三篇是在《影剧新作》发表的《不断跨越的红土地戏剧——赣南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探微》。他在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赣南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取得的成就后,对其艺术创作归纳了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注重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是注重以情写戏;三是注重追求整体凝重悲壮与局部轻松明快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这三个特点基本上概括了迄今为止赣南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风格。不仅是赣南采茶戏,他2016年创作的第三部代表作——大型兴国山歌剧《老镜子》也是这种创作路数。值得一提的是,《老镜子》同《山歌情》一样,也是根据兴国的真人真事创作的,这个题材曾经有几个剧作家写过,但干文的山歌剧《老镜子》更注重对主人公池煜华人性人情的开掘,以独到的审美视角,把池煜华对红军丈夫李才连的毕生等待,定位为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忠贞爱情的坚守,讴歌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也表达了坚守理想信念的时代精神。他曾在论文中预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思想的不断解放,革命历史剧将会以更多更新的视点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推进。革命历史剧创作的路子不会越走越窄,而会越走越宽。”是的,他的《老镜子》就是以一种跨越的勇气,以一种深邃的目光审视革命历史生活,从中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新大陆”,使其作品摆脱了单一的宣教功能,循着艺术规律,回归到戏剧本体,回归到人学上来。 从这三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干文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也展示了他从“突破‘五老峰’”“寻找新视角”到“实现新跨越”的创作道路。 有道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他的成名作《山歌情》唱个赞歌。这个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如在一次全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的:“是几十年来江西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积淀,是艺术创作领域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氛围,给作者以充分创作自由而结出的硕果。”在这里,我还要提及《山歌情》的导演张曼君,这个重量级大戏也是她的成名作。1969年张曼君被借到赣州地区文工团排演歌剧《长冈红旗》,开始了她在专业艺术院团的从艺经历。1993年张曼君精心导演,由赣南采茶剧团演出的《山歌情》荣获1993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3年度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从此后,她在导演艺术上不断腾飞,硕果累累,成为新世纪中国戏剧的杰出导演之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个好的剧本,可以救活一个剧种,可以成就一个剧团,可以繁荣一方文化,可以造就多少像张曼君、谢干文这样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