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8/06
分享

意气平生事侠游

文/陈建人

《祥瑞宝莲》作为赣南第一部 “文旅+武侠”小说,一出世便不同凡响,成绩骄人。自2020年4月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祥瑞宝莲》先后入选2020年世界读书日赣州市民“每月精读一本书”书单和中共江西省委中心组、中共赣州市委中心组学习推荐图书;到目前已印刷六次,发行量突破2万册,至今仍热度不减。按照当前业内的畅销书标准,《祥瑞宝莲》已实实在在地进入畅销书行列。

作为与伟明相识相知整整20年的老朋友,我由衷地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高兴和骄傲,同时也深感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搞文学创作实在不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看来,伟明能写出这样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文旅+武侠”小说,既是偶然,同时又蕴含着必然。

说是偶然,是因为这本小说的问世,源于一次“君子之约”。2018年底,伟明在登赣县最高峰水鸡岽(位于现在的宝莲山风景区)时,面对宝莲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曾绍均宣传宝莲山的“请托”,一时豪情勃发、侠气沛然,当场承诺:“要写就写一个大的。”并与曾绍均口头约定:上山旅游公路通车之日,就是小说交付之时。没有文字协议,没有权利和义务的约定,也没有谁来监督执行,纯粹的一次颇合古侠之风的“君子之约”。为了这句口头之约,于是就有了伟明九个月的挑灯夜战,推掉了所有的应酬,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扩建的旅游公路通车之日,一部洋洋近28万字的《祥瑞宝莲》也如期付梓。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某县领导得知伟明的书稿已成,向他提出,若把地名改成某县景点名称,他们愿意立项,并好好地做一做作品推广。但伟明说虽然宝莲山管委会只是个小单位,但已经答应人家了,就不能爽约。伟明的重信然诺于此可见一斑。

说是必然,是因为伟明自小就有一个武侠梦,写武侠小说是他自小就有的梦想,再加上他身上充盈的侠义之风,他的博闻强记,他超强的文字功底与见识,他的多年游历对赣南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的积淀,写一部乃至几部本土武侠小说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伟明写武侠小说不是第一次,他初中毕业那年,就已经尝试了。那时,一个同学辍学在家,当年的农村没什么书可看,该同学希望伟明写一本武侠给他看看。为了让数十里外的山乡同学过得充实,他在暑假以每天上万字的速度,把初中几年节省下来的作业本基本用完。他郑重其事用信封封好,并嘱咐这位同学仍在中学读书的堂弟带回去,特别交待不能偷看。多年以后,带信的同学成了著名的企业家,而且来到赣县投资。在一次饭席上第一次说起这件往事,坦陈自己当年偷看过伟明给他堂哥写的武侠小说,还直说小说精彩。可惜原稿已散佚,不然润色一番,也许又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呢。

对于伟明的“侠义”,在我第一次认识伟明时就深有体会。二十年前,我刚去赣县县委宣传部学习写报道。写报道就要与形形色色的记者打交道,老实说,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体谅基层通讯员的苦衷,脾气臭、架子大、摆谱的大有人在。可伟明却像一股清流。那时他二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纪,鼻梁上架着一副细边眼镜,身形秀颀,面容清癯,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一副儒雅文人形象。那次是去赣县国土局采写优化发展环境的稿件。国土局刘局长口才极好,侃侃而谈,总结得非常到位,一二三四五,张口道来。不知道是对这个稿子不感兴趣,还是未找到切入点,反正最后我没写。过了几天,稿子刊登出来了,伟明亲自写的,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居然位于伟明之前!这就让我大为惊诧和感动了。一般来说,上面来的记者都是基层通讯员陪同到处走走,吃吃饭,喝喝酒,然后交待我们,把稿子写好寄来,或者带几篇稿子回去,发表时加个自己的名字,双方皆大欢喜。这算好的。而有的记者,我们陪同采访,提供素材,提供便利,最后提出加名的请求,好完成上稿任务。就是这样的请求,有时也会让我们失望。而今,伟明在我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想我之所想,急我之所急,想方设法为我完成上稿任务。当时我就想,这是个仗义的记者,是个可交的朋友!

接下来二十年的交往证实了我的判断,他确实是个颇有古代侠义之风的人。他敢于仗义执言,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挑战权威,常常扶助弱小,常常救人于急难。在他当晚报记者时,就以敢于曝光阴暗面、鞭挞假恶丑、为弱势群体代言而著称。他曾经为某村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的举报而奔波采访,他曾经为农民的甜叶菊欠款而多番协调,他曾经为某个砖厂污染学校而多次暗访......在他推动的舆论监督下,问题往往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赣县有一对兄弟,在乘坐客车前往广东打工经过某县境内时,一个工地实施爆破,炸起的大石块凌空飞行数百米后不偏不倚砸碎车窗正好击中兄弟俩,兄弟俩一个手指被砸断,一个大腿被砸断,其他乘客却安然无恙。客车公司、工地管理单位互相推诿扯皮,都不愿负责。伟明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数赴某县,连发两篇报道。在舆论的监督下,事情获得较圆满解决。像这种为弱者代言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在伟明的文章里、报道中屡见不鲜。

伟明的博闻强记在赣县还有一段佳话。当年,伟明来赣县采访,为一位失散数十年的老红军寻找故乡。当时县人民医院的宣传干部钟兆林陪同他在田村、白石的各个村庄走村串户走访。让钟兆林诧异的是伟明两手空空,什么也没带,连个小包、一支笔、一张纸也没有,钟兆林满头雾水,心里升起一个疑问:“这个记者不会是假的吧?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记者!看你怎么写稿子?”可是,采访完回去过了几天,一篇几乎占据一个整版的长篇通讯发表在《赣南日报》上。钟兆林拿出采访本,一一核对文章中走过的村、采访过的人、说过的话,人名、村名、地名,发现无一遗漏,无一错误!此时的钟兆林打心眼里佩服伟明的超强记忆能力,多次向我们说起,每次说起都是满脸的膜拜。

伟明的博闻,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与他在一起,正应了一句古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天文地理、轶闻掌故、历史典籍、时事政治、国际争端、国内热点,无不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皆成妙语。每次在一起,他的高论都有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广博性以及对具体时间、地点、细节上的记忆准确性都令我望尘莫及,堪称我的良师益友。

伟明的博闻,一方面源于他的孜孜好学“读万卷书”,另一方面源于他的有目标、有韧劲、有恒心的“行千里路”。据我所知,他不仅读史书、读名著、读“杂书”、读时政,还注重搜集一些赣州本土的一些文化资料,如地方志、地名志、家族谱牒等等。特别是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他有意识地游历赣南各地,有规划、有计划地跑遍了全市二百八十多个乡镇后,又在向着走遍赣州所有村的目标进发,目前他已走了千余个村。赣州各地的有名山川、景点,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民居、古村落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目之所及,笔之所触,为他的本土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伟明的文笔、见识,自是一流。犹记当年中共赣州市委专门行文向全市党员干部推荐他的读史随笔《天子不与白衣同》;十几年前出版的他的《领导干部读<资治通鉴>》至今仍是我的床头读本;他至今已出版十五本书,可谓著作等身。

“意气平生事侠游”,用这句诗来形容伟明,我觉得很有几分神似。伟明自小浸润在古代典籍之中,受古代文人、侠客事迹的熏陶,他的骨子里,很大程度上还是承袭着古代正直文人的基因,承袭着古代侠义之士的风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常态;放鹿青崖,潇洒出尘,踏遍青山,游历四方,是他人生的爱好和乐趣;仗剑天涯,行侠仗义,荡尘涤垢,澄清玉宇,是他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邻为友。衷心希望伟明在未来的日子里长怀侠义之情,永葆侠义之风,多行侠义之事,大写侠义之书!真心期待伟明的《祥瑞宝莲》系列再见华章!

刊于《今朝》2021年第1期

(责任编辑:黄龙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