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德明
杨西,赣州市赣县区南部大埠乡的一个村。素以财富聚集,物阜年丰而得名的大埠是开国上将赖传珠之故里,发源于赣粤边境的赣江支流桃江在此穿境而过,境内沿桃江逆水而上建有居龙潭、杨雅等多座电站,大埠又被称为“水电之乡”。杨西就坐落于大埠圩东南一点五公里处。一条源自密林深处的清澈小河杨溪自村前蜿蜒流过,村里茂林修竹,古木参天,绿树掩映中是一幢幢新建的农家楼房。周边山上,一片片脐橙园青翠欲滴。杨溪河里水流哗哗,鹅鸭成群。杨溪两侧绿草如茵。田野里,稻涌绿浪,一块块芋田里碧绿的芋荷随风摇曳。一头头黄牛在道旁溪边悠闲吃草。村里文博广场墙壁上的红色大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格外醒目,让人为之内心一震。
然而,六年前的杨西却是另一番景象,山上长满杂树柴草,田地不少搁荒,道路泥泞难行,村里还有不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村人大多外出务工谋生计。当时,县乡扶贫干部驻进村,通过摸底调查,全村三百八十八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人口,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达八十三户,三百八十多人口,李承华等十七户住的还是危房,其他农户虽不贫困,但称得上富裕的极少。让这些农户告别贫困是摆在驻村干部面前的首要任务。他们走进每一个贫困家庭,与之共商脱贫对策,反复权衡比较,确定每户人家适合的脱贫方案,引导他们充分把握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利用好政府对贫困户的种养补贴和无息贷款,指导他们在自己的责任山上建果园、种脐橙,利用空闲地办养猪场,建牛栏放养肉用牛,在桃江居龙滩电站水域从事网箱养鱼,介绍他们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之后到适合的企业务工等。期间,扶贫干部也经常来到这些农户的种养场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数年经营下来,原先的贫困户都告别了贫困,有的还走上了致富之路。家家盖了新楼房,人人脸上绽满笑容。
2018年底,村里从事网箱养鱼的李久长等十九户人家得到通知,要他们收起网箱,改行其他种养或加工项目。原因是网箱养鱼虽然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全乡众多的养鱼户每天数十吨饲料投入桃江,真正被鱼取食的仅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其余沉入江底浸泡腐烂,势必影响桃江水质。为了保持一江清水,大埠乡党委政府痛下决心:收起网箱,停止养鱼。同样,为让村人有一个好的居家生活环境,距杨西村五百米范围内的李承华等十一户正在使用的养猪场被全部取缔。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杨西村的乡亲也接受理解。
可是,刚刚脱贫的这些养殖户,因为“禁养”而“失业”,又有可能重新返贫。以村里的李承华来说,一家三代五口,年逾古稀的老母亲,正在上学的一对儿女和自己夫妻俩。2014年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建起小型养猪场,两夫妻充满干劲,不怕苦累,用心经营,小小猪场每年出栏三批猪近百头,称得上风生水起,2018年上半年拆除老旧危房,建起了砖混新的楼房。一家人喜气洋洋,仅对新房简单装修就住进去了。现在猪场没了,五十多岁的李承华夫妇又不知干什么了,正上大二大一的两个小孩每月都需转钱去呢!如果重蹈覆辙,就种些水稻是远不够全家开支的。再者,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年纪增大,他们也要回家乡从业。杨西村的群众懂得,党和政府派来驻村扶贫干部为的是更高的目标,让农村人家脱贫致富,日子过得更好!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对扶贫干部的工作予以配合支持。
三位扶贫干部若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杨西这个有近一千七百人口的村庄,历来崇文尚学,大学毕业在省内外企事业单位任职从业者有七十多人,其中博士有四人,还有被评为赣州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担任赣州市养蜂学会会长的李承发等多位知名乡贤。驻村扶贫干部通过电话、信函、登门拜访、春节团拜等方式与这些在外的“杨西人”取得联系,请他们为村里的脱贫致富献计献策,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给村里牵线搭桥,引入适合的生产经营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个金点子、好项目从四面八方发到扶贫干部手中,经筛选,先确定其中两个:
从福建引入槟榔芋种植。槟榔芋又称香芋。杨西村有悠久的种芋历史,还有不少人家零星种植过槟榔芋,有基础。每亩地可种芋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蔸,以“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公司以每斤二点七元回收产品。2019年春,由公司提供芋秧和技术资料分发到那些“失业”农户,首期种植九十余亩。施肥、拔草、培土,经过一年精心的田间管理,收获时,一个个重达五、六斤的大芋头从泥土中挖出,刚收回即售完,平均每亩收入达一万三千余元。原先的养猪户李承华很是开心:“这是我种其它作物收入的几倍呀!”
与江苏一家公司合作种草养鹅。这一项目的签定尤为谨慎。虽然杨西村家家都养过鹅,有一定的经验,但大规模养鹅要建鹅舍,刚孵化不久的鹅苗易患鹅瘟而死亡,农户对此心怀担忧。当江苏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来到杨西实地考察时,驻村干部邀上李承华等五位农户代表全程陪同,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想法与公司方交流。考察发现,杨西阳光充足,气候温暖,丘陵地貌,坡度不大,杨溪河水源足,水质好,加上土地肥沃,适宜种草,养鹅条件得天独厚。公司与杨西村签订合作协议,公司在村里建立种鹅养殖基地和鹅苗孵化场,鹅苗孵化后二十天之内在孵化场注射好鹅瘟疫苗并饲养,待过了危险期,再分至农户饲养。鹅种系大品种狮头鹅,每只在十二到二十三斤,公司保底回收价每斤十四至十六点五元。富有经济头脑的当今农民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账,鹅属于饲养成本较低的草禽,饲养期短,除去饲料及鹅苗成本,每只鹅纯利可达四十五至六十元。鹅粪还可用作种草养鹅之肥料,实现资源循环。房前屋后空闲地皆可种草,而冬闲田还可以大面积种草,大批量养鹅。
2020年5月8日,“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乡鹅业养殖合作社”在杨西村挂牌成立。种鹅养殖基地和鹅苗孵化场在杨溪河畔动工兴建。在土地租赁、水电安装及施工等方面,村里农户像当年苏区人民支援红军那样予以大力支持。5月20日,第一批三千二百只鹅苗落户杨西,先在公司孵化场注射疫苗并饲养,后分到各农户饲养。与此同时,第二批三千二百只鹅苗抵达杨西。鹅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在快速有序高效地进行着。驻杨西村的大埠乡华惇财副乡长是位四十来岁,理平头,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儒雅之士,他介绍说:“我们将鹅苗优先供给那些因‘禁养’而‘失业’的农户和因受新冠肺炎影响未能返回企业上班的脱贫户,以后扩展至全村各户,待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乡铺开。”言语里透露出一种稳重干练务实的作风。正在鹅舍将刚收割回来的青草切碎拌上细米糠饲喂鹅群的李承华,看着那一只只颈脖撑得鼓鼓的还在拼命抢吃的健壮滚圆的小鹅,黝黑的脸上写满笑意,心中充满喜悦。他家2020年种了二亩九分地的槟榔芋,第一批养了六十只狮头鹅,他争取今年饲养三批两百只以上。他信心十足,“我要用以前养猪的干劲来养鹅了!大家像现在这样种芋养鹅干下去,用不了几年,杨西村家家都能走上致富路,向小康迈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村里文博广场墙壁上那句铿锵话语正在这里的行动中得以诠释。杨西村的人们正阔步奔走在农村致富的大道上追逐更加美好的生活。
刊于《今朝》2021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范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