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其他
202108/24
分享

流淌着梦的上湾

文/徐海诚

上湾坐落在信丰县古陂镇黎明村的北面,因有条小溪沿着村庄由北向南绕弯而过而得名。我第一次来到上湾,还是好几年前,那时的上湾一排排土坯房,坐落在东西两个小山丘上,虽然住着几十户人家,但显得特别冷清。不少房屋墙体开裂,庭院杂乱,有的房屋空无一人,门锁锈迹斑斑,四周杂草丛生。一条小溪在村旁奔流不息,像是在呻吟、在倾诉、在期待……后来,我到上湾开展扶贫工作,一种特别的情感、一份沉重的牵挂和一个不舍的梦,在我心中悄然发芽。

我的帮扶对象中有一名十三四岁的智障女孩,她叫萍萍,父亲早逝,母亲走失,与白发苍苍的祖父相依为命。那天,我来到她家。看到她身躯瘦小,衣履不整,目光呆滞,神情恍惚。想想城里这般大的孩子,每天好吃好穿,想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生活得多么幸福。可眼前的这位女孩,缺衣少食,因家中经济无源学业中断。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房,让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之后的日子,我们从落实帮扶政策着手,并尽最大能力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使这个家渐渐温暖起来。

记得那次带她去做残疾人鉴定,我们在镇村、残联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用最快的速度帮她办好了残疾人证。把她和她祖父送回上湾时,我高兴地对她祖父说:“大爷,有了残疾人证,萍萍今后就可以享受政府的残疾人补助了。”他们开心地笑了,特别是萍萍,笑得是那么可爱、纯朴、璀璨,就像上湾的桃花,在阳光雨露下,绽开得格外美丽。

袁金朝是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妻子是聋哑人,从未上过学。他们住的房子是家里分家得到的一间土屋,里面光线晦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让人看了心酸。作为他的帮扶干部,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近几年,我们帮他家争取到了建房资金,拆了土坯房,建起了新房。但有了新房并不等于就过上了好日子,他家还得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行。根据袁金朝家的实际情况,我为他家设计了多种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脱贫方案,后都被自己一一否定。最后认为还是帮他找一份适合的工作最为可行。于是我四处打电话发信息,请亲戚、朋友帮忙寻找合适的工作。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技术、文化水平低的人来说,想要找个理想的工作,是何其困难。但是为了拯救一个在困境中呻吟的家庭,就是再困难我也不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我终于在离袁金朝家不远的大唐工业园区为他找到了一份力所能及,收入每月有3500元的工作。加上家里的农田收入,从此袁金朝的生活日渐好转,聋哑女主人常常微笑地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她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开心和感激,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在上湾左角的偏僻处住着一对70多岁的老人——刘道结夫妇。善良朴实的老人中年丧子、家境凄凉。自从扶贫工作队进驻上湾,扶贫干部把两位老人当自己亲人一样对待,常常上门看望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解决他们的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刘道结家得到了土坯房改造补助资金,建起了新房。老人每天把新房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刘道结过70大寿,我带上红包到他家给他祝寿。两位老人看到我来特别高兴,大叔把黄澄澄的土鸡汤中最嫩的肉盛在我的碗里,我明白,大叔这是把我当成儿子对待啊!去年秋天,大婶过70大寿,我给老人包了一个红包,以表心意。大婶忙推开说:“你能来我们就很高兴了,这次无论怎样也不能再让你破费。”或许是我对老人的孝心又一次拨动了她那根埋藏在心底很深、很久的思子心弦,她边说边拭着泪水。其实扶贫干部早已用行动告诉了他们:你们的儿子没了,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子啊!

今年3月,春寒料峭,扶贫工作任务已经不在上湾的我迎着北风,买了牛奶到上湾去看望二老。大婶责怪地说:“你又买牛奶来。”“大婶,你们这个年纪要补钙,坚持喝牛奶对身体好。”“徐干部,你对我们真是太有心了。”大婶拭着感激的泪水说。告别时,大叔大婶硬要把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和花生送给我,我怎么拒绝也没用。一种父子、母子的情感在彼此心中流淌着、流淌着……

调离上湾有几个月了,那里的一草一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些贫困户,他们渴望的眼神、纯朴的情感连同那条湾湾的小溪,一同融进了我的血液,让我心中满是思念与牵挂。上湾,一个家一般亲切的村庄;上湾,一个流淌着脱贫之梦的地方。

刊于《今朝》2021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范建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