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其他
202202/18
分享

从原乡行吟抵达精神叩问

从原乡行吟抵达精神叩问

——天岩诗歌创作研讨暨诗集《所见》分享会综述

文/刘惠龙 代克仁

2021年7月13日,“天岩诗歌创作研讨暨诗集《所见》分享会”在兴国县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江西星火文学杂志社、赣州市作家协会主办,兴国县文联、兴国县作协承办。会上,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编辑就天岩诗歌创作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1、以个体的行吟跋涉抵达原乡

诗人欧阳福荣发来评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但在故乡面前,我们很多人都是不称职的。我们对自己故乡的“失职”,应该深感不安。天岩在他的诗作中,为自己对故乡的不安作出了探寻。探寻就是不断幻灭、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相信、不断重建,为的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从而取得平衡。

兴国作家荻叶谈道:天岩出生在兴国县社富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大概1岁左右,因生活所迫,随父母迁到永丰县一条叫“洪水江”的河边居住,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又回到社富读中学。其间经历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第三辑《逝水》里,时常能感受到一条名叫“洪水江”的河流“穿行”在他的诗里,穿行在他精神的原乡。诗人的多愁善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洪水江就成了他孤独、思念、惆怅、伤感时倾诉的对象或知音。面对消逝,“我根本无法掀起波澜而苍茫的岁月”(《逝水》),诗人的内心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可即便是故乡的一条河流,作者面对它的时候,“我始终无法确定/那条名叫洪水江的河流/始于何处,终于何处”(《一条河流的去向》)。诗人的原乡情结跃然纸上。

《星火》杂志主编、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范晓波用了三个关键词“温厚、孤独、热烈”来评价天岩,或许是乡村纯朴与善良的秉性赋予了他温厚的性格,而孤独基本上是优秀人共有的品质,热烈是他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抵达远方不可或缺的“马车”。在天岩的很多诗歌作品里,他都有意无意地驾着他的那辆“马车”,进入到他的“原乡”。

南昌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刘晓彬点评道:天岩的诗歌含有浓浓的乡土意识,也可以看作是“家园意识”,即诗人的创作基于家乡萌发出的情感。从天岩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其精神源头均来自于他的“乡土意识”,同时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生命之根。

赣州市作协副主席、兴国县作协主席李凌云谈道:天岩是从兴国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青年诗人。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大致梳理可以看出,乡土是他诗歌创作中深耕细作的主战场。天岩在许多诗歌里,都显示出他的真诚、博爱、激情与力量。他的诗歌语言保持着正面抒写的扎实和有着夏布般丝丝入扣的温柔触感,如《对答:马灯与蓑衣》《与妻书》等把人与物象之间的情感结合构建得十分融洽,表达他深沉的情怀,达到了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打动了无数读者。

赣州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封义珑评论:我喜欢诗集《所见》第一辑和第二辑中大部分作品,熟悉的故土,熟悉的山水,熟悉的生活,熟悉呼吸,熟悉的朴素,有一种无法自拔的情感。“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的楼阁/成了这座城市一个繁华而弯曲的背影”,“我在楼台静静聆听各种生命/在风里生长或者消逝”等等这样诗句都让我揪心。诗可以反映下层社会的呼声、弱者的灵魂,但拒绝为强者辩护和宣传。在“乡野书”中我读到很多生命息息相关的阵痛,“看着你在雪地里沉默地衔走一片雪”,“不忍安葬,她也从不需要安葬”,“我在纸上,寻找失散多年的羊群”等等的诗句表达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诗人林莉简评说:天岩的诗朴素结实,有自己追寻的路径和方向。诗集《所见》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元。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对生活广度与深度的观察,表达个体思想,记录生活并抒发感情。二是观察、捕捉身边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即底层生活的揭示、探究。三是对自然万物、世事人情的状态进行及时的描绘,以提炼独特的生命体验,从而形成庸常生活的美学体系。

《解放军文艺》杂志原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发来简评:天岩的作品有着温暖而亮丽的质地、丰富的想象力,飘逸的语言中有一股激流奔腾而来。他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热爱多情的父老兄弟,勤奋的写作和独特的情感正托举他健步走向诗坛。

2、从“小我”走向“众我”的自觉意识

知名诗人谢帆云评论:一丛蔷薇、一个苹果、一盏碗莲,都在平淡的流逝中突然和诗人有了情感的交流。诗人将这些交流写得很热闹,但给人更深刻感受的,是热闹中的孤寂。诗人力图打开折叠的事物,寻找被历史烟尘所遮蔽的永恒。诗人从具体的物件咏叹历史,总是以厚重、深刻为追求,自觉地避开轻佻与种种玩世不恭。所谓“折叠”,无非是心灵之迷障,天岩将“折叠”打开是分层次的:第一层为表象,表象是诗的;第二层为物理,表象之下事物的逻辑;第三层是人,作者生活的感喟;第四层是宇宙之理,万物的规律。当我们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自以为是“诗”了,天岩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在一朵杜鹃花里,他发现“神在暗处,掌握点燃群山的引索”;城墙上的一群孩子,“在尘土里找到了干净的光芒”;他“在一颗露珠中见到光芒与一朵花的一生”,确信能够从“一朵花重新回到月光和一颗露珠”。在一颗门前尘土中生长的草籽里,他发现并写出了一个女人孤独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我很佩服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能够把事物呈现出来的微弱的光亮或动人之处,快速地和久远的记忆或者人生的某处凹凸进行自然地对接。诗写的空间和意义得到了很大的延展。

青年评论家黎业东分析了天岩诗歌文本,认为:与传统诗词相对固化的天人意识不同,天岩在诗歌作品中有在场的当现代意识,伴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拷问。但又与大声疾呼的使命意识不同,这些发自生命内部的声音依然是个体性的,只不过与这个时时惊变的时代产生了密切的勾连。比如说这些诗句:“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的楼阁/成了这座城市一个繁华而弯曲的背影”,“父亲从外地带回给我的两个桃子/它们腐烂在我的书包里/让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罪人”,“请原谅我无法阻止你的愤怒/请原谅我,与黑暗一起在村庄下沉/与呼啸而过的飓风一起在大地上升”。这些都提示着诗人不光是躲进小我的象牙塔而自成一统,那种当下与世攸关的意识也有所体现。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青年诗人谈骁认为:天岩有强大的命名能力,尤其体现在他的游历之诗中。他的词语体统并不庞大,但与言说如此贴身,这是诗人强大的赋形能力:用经验为超验赋形,用有限为无限赋形,用质朴、天然为复杂赋形——而且,此种赋形,不是我退一步,将物拉入我的世界,而是我进一步,主动进入物的领域。书名《所见》,来历在此,追求和野心亦在此:既是我诉说我之所见,也是我诉说你之所见和所未见。

赣州市作协副主席、诗人聂迪用三句话概括天岩的诗歌:“你终于能删繁就简了”、“打通小我与众我”、“及物”。表明天岩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有了从“小我”走向“众我”的自觉意识。

3、现实语境下的羁绊与突围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赣州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钟俊昆认为:天岩的诗歌情境性极强。情境性,或者可称为语境性。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自身经历的写实,也是自身情感的点滴演绎,写实性强,很少虚玄的东西。生命的体验与思索构成作品的另一突出特点。作品的视点大多也是叙事的,以点带面,以经历的片断或者风景剪影来组接画面,诗绪由此生发,让人去体验、去回忆、去拼图、去想象。

封义珑表示:阅读天岩的诗歌,让人更为惊喜的是,他那常常是短而浅白的诗句,却有着极为充分的内涵和驾驭各种意象的空间,这使他的作品表现出另外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而现代生活的气息正在山水的俯仰之间流露了出来,这又使得《所见》与那些刻意逃遁、回避当下的作品不同。《所见》虽然屡以山水自然风光入诗,但在我看来,《所见》中山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所谓“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在那些“田园牧歌”的情调中,总有一个自戕自毁的现代人的影子,寻找着已经告别许久了的家园,想要平复心灵创伤,然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总免不了从自我的角度,或者从自我缺憾的角度出发,去定义、把握自然,将自然对象化,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成为图像而人成为主体。

中国作协会员、青年诗人叶丹简评:天岩的诗坚持以饱含温度的笔触勾写本地风物的轮廓,他偏爱以组诗的方式呈现,彰显着他自身的结构能力和爱的厚度,有意无意地完成了对速朽肉身的超越。

赣州市作协副秘书长、青年作家骥亮谈到自己的心得: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关键或许是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对意象具有特殊角度切入的本领以及对细节有精准捕捉的冷静。

天岩诗歌的温暖与节制也意味着他的诗作少了锐利和疼痛。范晓波老师告诫他要找准方向加以突破。

钟俊昆也谈道:若说到不足,也就是因写实性、情境性太强而起。太依赖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或现场体认,并从中去抽取生活元素,未免太过于拘泥生活的成色。

《星火》诗歌编辑、青年诗人周簌点评道:天岩的诗有一种天然的“稳重感”,这是我阅读他的诗集中几首诗歌的初步印象。天岩的诗歌语言并非那种夺目惊艳的语言,有些诗作的语言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铺陈,漫不经心的语言形式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诗性的力量。叙述的密集性,使得诗歌缺少一些空间感,松弛感。他的优势是擅长在诗歌的结尾部分制造出意味以及哲性思考,结尾部分的点睛之笔,使诗作呈现一种收紧的重量感。

赣州市文联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简心表示:此次举办天岩诗歌创作研讨会,是对他文学创作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对赣南文学特别是诗歌繁荣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近年来赣南文学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诗人群体尤其活跃,一大批青年诗人涌现,此次会议为赣南青年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与专家深度交流的机会。希望天岩和赣南青年诗人多吸收诗歌阵地的前沿理论,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化,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之境,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诗歌作品。


刊于2021年《今朝》第三期

(责任编辑:钟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