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手记(二题)
文/郭慧芸
破茧
认识芳子是非常偶尔的。作为医院心理援助热线接听员中的其中一员,在连续三次接到芳子的电话后,她引起了我的注意。起初,她只是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第三次,她告诉了我她是一名既往在我院住院康复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她很能说,是和一般人不同地那种能说,思维有些凌乱,经常打断我说的话,精神科的专业敏感告诉我,她的病情在波动。果然,第四次电话里,她一直说家人对她不理解,活着没有意思,扬言要自杀,我安抚着她,如果她愿意,可以到三院找我,可以与我见面聊聊,她答应了。
我在期待中等着她的到来,很庆幸,两天后,她来了。我给了她一个用力的握手——至少,她的到来证明她还有自知力。坐在我对面,她很兴奋,喋喋不休,但又不知道她到底想说什么。我问她问题,她也只是随意说几句应付了事,然后又重复说前面说的事情——这是典型的精神疾病症状。艰难地问与答,对她的情况有了大概地了解:36岁,病程已经16年了,中间因为擅自停药反复住院三次,后来意识到服药的重要性,能坚持服药,但有时会自己根据身体自主感受增减剂量,这一次她就自作主张减去了一种药物。近五年没有出去工作了,也没有什么朋友,整天呆在家里,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但感觉生活十分枯燥,也经常和父母发脾气吵架,特别是和弟媳妇关系紧张。曾经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出去,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就这样在犹豫、彷徨、痛苦中煎熬,越来越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希望了。
这是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未遵医嘱服药引起的病情波动,而作为一个有着16年病程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虽然芳子的社会功能有所减退,但我们也看到了她在居家生活中付出的努力,对她的努力我表示了肯定,她很惊讶:也许,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过赞美——这何尝不是精神疾病患者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在他们的身边,充满的是歧视甚至排斥,他们是多么需要有人对他们的努力给予一点肯定。
调整用药,稳定病情是给芳子目前当务之急需要做的事情,一直在旁边倾听的搭档科主任郭隆润也已经对她的病情充分了解了,郭主任耐心地给芳子解释需要调整用药目的,叮嘱她坚持规律服药,芳子很配合,对自己的疾病有自知力。主任建议我将芳子作为一个康复个案进行管理,恰好芳子的情况也适合纳入我院的科研项目组,这样,她就能得到医院给予的免费20次经颅磁刺激治疗,科室的日间康复中心也将为芳子的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效支持与保障。
通过和芳子协商并达成共识,我们一起制定了三个康复目标:1.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物;2.每天上午下午坚持到科室进行治疗与各项社会功能的训练;3.尝试多走出家门,和社会有所交往,最好能有一份收入。临走时,我们互加了微信,为了便于了解她在家里的情况以及反馈她在日间康复中心的康复情况,我同时也要了芳子爸爸的联系方式。
有了康复目标,芳子下定决心,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我们在芳子康复过程中协助她去制定每一步的康复计划,在她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遇到困难和疑惑的时候给予帮助并寻求答案。芳子是认真的,在我们的监督下她每天坚持来到科室进行经颅磁治疗,根据计划在音乐舞蹈室和住院病友们一起参与活动,在体疗室积极运动,控制已经超标的体重,在家居训练室进行生活训练,还能帮助保洁大叔参与卫生劳动……她最喜欢的是职业手工室,芳子聪明,很多手工作品经手工老师指导便能熟练操作,模样甚至和老师没有差别,这使她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了。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加上用药的调整,芳子的精神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她慢慢走向了康复之路,我们平时会通过微信联系,每周有一次面谈的机会,见面过程中,我们会讨论本周康复计划的完成情况,芳子所发生的变化,她的收获和进步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下一步该如何调整康复计划等等。通过几个月的接触,观察和陪伴,我看到了她一步一步的成长,芳子对布置的工作很认真,非常负责任的精神也值得我们赞扬。
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每天芳子依然坚持着到我们日间康复中心,上午她参与各种活动,下午就扎在手工训练室安静地做各类作品,而我们,通过努力,经与一家手工工厂沟通,同意把物品带回到科室进行加工,也终于完成了第三个康复目标:争取一份收入。在经历整整五年没有工作与收入后,芳子终于拿到了一份属于芳子的劳动回报:125元,那一刻,她的笑容与自信是一道光芒。
而我,深深感谢芳子,在陪伴康复的路上,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她的自强不息,坚持训练,执着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个案管理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之路曲折而漫长,有些人因为畏惧而停步不前,有些人因为失败而不想站起,可是那一句“相信改变永远是可能的”的信念就会支撑他们继续前行。
温暖
2010年认识小珍的时候,我是精神科女病区的一名护士,那是小珍第二次住院了,那天,我刚好是负责接待新入院患者的监护班,而缘分使然,她的床号也恰巧使我成为了她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就是这样一次日常工作的缘由,拉开了我和小珍医患情的序幕。
作为责任护士,我对小珍的病情及各种与病情相关的资料熟记于心:她和我同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次住院是两年前,那时她爱人对她尚且关心,住院期间也经常来看望,康复出院后的第二年,因为断断续续的自行减药,导致病情复发再一次住院。只是这一次为小珍办理的手续的过程中,我感到了她爱人态度的冷漠——这也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面对的共性问题,因为疾病的特殊,常常受到家人的冷淡。小珍的疾病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康复得很快,除了一身病号服,她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是她的责任护士,平时我经常与她交流,指导一些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慢慢的,她和我无话不说,我也了解到她内心对自己出院回家后的种种担忧,尤其是对夫妻关系的担忧。
小珍的担忧成为了现实,出院的时候,她爱人没有来接,是她爸爸来办理出院手续的,她很难过,我安慰着她,把我的手机号码给了她,如果有事需要我帮忙沟通,可以打电话给我,望着他们一起离开病房,寂寂身影,一阵感慨。
我以为我们不会再有交集,在半年后的一个晚上,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一直在哭,诉说种种不易,她说她不知道和谁诉说,很多不如意不便和父母说,怕他们担心,我耐心地听她诉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我们聊了近一个小时,让人高兴的是小珍对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我对她能坚持服药给予了鼓励,对她的处境表达了理解,了解到她家里有大片脐橙园,我鼓励她在家里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务,协助管理好果园,在家里也能创造价值,体现价值——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坚持服药,稳定病情,是可以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支持患者。
在那之后,我与小珍的联系多了起来,尤其是微信的建立,我们联系方便了许多,我常常会发一些精神康复的文章给她参考,也常常给她邮寄药品,确保病情稳定。在我的建议与不断鼓励下,她重新担任起家庭责任,与公公婆婆一起打理家里的果园,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忘却了许多烦恼,每逢果园收获季节,有着高中文化水平的她已然成为了家里不可缺少的财务帮手,公公婆婆对她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我,在每一次脐橙收获时节,总是会如期的收到小珍寄来的一箱鲜果,我知道这是她的心意,没有推辞,所以,在每年的春节之际,同样的邮寄一些年货零食给她与孩子。
2016年的深秋,几个朋友提议一起去县里摘脐橙活动,我马上想到小珍,立即与她联系了,她开心地期待着我们的到来。二天后,在她家里黄灿灿的果园里我们再一次重逢相见,她胖了一些,也黑了一些,但精神状态非常不错。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几个小时里我们只觉时间飞逝。借着这个机会,见到了她的爱人,我与他交流了许久,告诉他家庭支持对小珍的重要性,只要坚持服药,小珍就可以一直正常工作及生活,而家人的支持理解是小珍的最大动力,他爱人若有所思,望着不远处在辛勤劳动的小珍,他深深地点了头。临走的时候,他们一直送我们到果园入口,汽车开出一段路了,坐在后排座椅上,望着还在挥手的夫妻俩,我的内心一片明亮。
医学的温度,是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温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就是医学的本质。2020年,我和小珍的医患友谊十年了,我想,我们还会继续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医学不变,温暖依旧。
刊于2021年《今朝》第三期
(责任编辑:代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