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其他
202305/30
分享

七两黄金映初心(外一篇)


/ 叶林

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易秀湘烈士专厅,存展着一封陈旧泛黄的书信。那是易秀湘1950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时写给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的信和叶剑英的批示。捧读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字,一个崇高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种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一段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往事,也在漫漶的字里行间,徐徐展开。

易秀湘,是中国革命财经管理工作的老前辈,是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有功之臣”、共和国橡胶工业的开拓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公仆,被称为“党内有数的财经专家”。

他出生于赣县区白鹭乡龙头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给地主放牛,20岁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政治指导员,总支书记、医院政委、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冀热辽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东北西满军区副参谋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1949年南下后,历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职。

峥嵘的岁月,风雨的洗礼,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清正廉洁的品格。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也不论权力大小,他都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行动展示了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师南下,解放广州。易秀湘接受党中央的安排,率领经验丰富的财经干部随军南下,领导华南财经工作。长期的戎马生涯,繁杂的财经工作,易秀湘总是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在离开东北南下时,东北商业部的同志考虑到东北人民币当时尚不能在关内流通,于是经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同意,特批给他四两黄金,加上他在延安等地工作多年积余的生产分红、津贴等收入兑了三两黄金,这样凑足七两黄金,作为易秀湘回家探亲之费用。

自从参加革命,易秀湘就一直为革命事业没日没夜地奔忙,家乡的父母老小、亲朋好友几十年来未曾探望。每每想起这些,易秀湘心里总是酸酸的,觉得很愧疚。

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内财经人才相对缺乏,易秀湘这样的“党内数得着的”财经专家更是供不应求。他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政府的财经命脉,对敌的经济和金融斗争,必须全力以赴,容不得有一丝半点的懈怠。易秀湘比谁都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多年养成的工作作风,使他把“回家”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部队南下广东时,经过老家江西,本可以顺路回家,但为了紧迫的工作任务,他又放弃回家团聚的机会,一路随军向南、向南……

到达广州后,易秀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也想家,只是目前的工作不容许他离开。为了轻松上阵,他要求把七两黄金全部交给组织保管。几次三番,组织上都不同意,他只得两次写信给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叶剑英同志,请示如何处理。叶剑英见他多次请求,又两次写信,态度坚决诚恳,遂批示“几两(黄金)家庭救济费和积余,同意暂存秘书处,得便仍寄家”。

得到叶剑英回信后,易秀湘当即将七两黄金交公,觉得了却了一桩心事。从此,他又忘我地投入到事业中,直到生命的最后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后,易秀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由于长期劳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时常患病。但他不顾个人身体,带病坚持工作,筹划着广东建设的蓝图。

19549月,叶剑英见易秀湘的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亲自在庐山为他准备了一处房子,请他去休养三个月。易秀湘正要交接工作,却突然接到派他前往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的通知。易秀湘二话没说,立即投入了会前的准备工作。

105日,易秀湘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住进北京医院。病中,他仍念念不忘华南的工作,并在病床上给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写了一封信,简要报告了会议的有关情况和病情。几天后,因病抢救无效,易秀湘于108日溘然长逝,享年49岁。

七两黄金,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巨大经费来说,确是杯水车薪,微乎其微。但它所反映的是易秀湘及许许多多像易秀湘那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勤政爱民,正直清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所承载和见证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忠于党忠于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性初心!

 

图书室和一顿饭钱

 

在赣县区吉埠镇大溪小学,有一间普通图书室,面积60平方米,藏书5000多册,是学生和老师们课余阅读、学习、查找资料的地方。这间小小的图书室,有一段鲜为人知、让大溪小学全体师生感到无比自豪的故事——它与开国少将游好扬有一段不解之缘。

把时针拨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报纸上曾刊登了一篇风靡一时的革命回忆文章——《毛主席扶我上担架》。文章满含深情地回忆了长征途中直罗镇战役之后,作者喉咙受伤,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亲自喂他喝水,给他的单架铺棉被,并把他扶上担架的往事。作者就是今天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游好扬。

游好扬,1915年生于赣县吉埠镇大溪村。1930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土地革命时期直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游好扬先后任红三军团警卫排副排长,红一军团保卫局警卫排排长,曾有3年多的时间在毛主席、周副主席身边工作,担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游好扬对家乡富有深厚挚热的情感,一直关心家乡建设事业。

他身居要职,军务繁忙,加上过去交通不便,沈阳离家乡又远,想回一趟家真是比上天都难。19646月是游好扬一生中唯一一次回乡探亲,他和家人受到了赣州地区、县、乡、村领导的热情接待。据参加接待的大溪大队会计赖斯连回忆,当时安排在游好扬弟弟游孝光家吃饭。家里穷,是生产大队给了一担谷、10斤油,猪肉鱼禽都是大队支出的。

饭后,游好扬对那顿餐席费用有了盘算。游好扬知道弟弟的家底,根本应付不了那么大的排场,自己长期在外,对家乡建设了无寸功,回一趟家还给地方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总是过意不去。因当时来看望的地方领导、乡亲多,加上他来去匆忙,不及向弟弟细问。游好扬回到沈阳后,从弟弟信中了解了情况,便叮嘱妻子陈桂存一定要记住把家乡的接待餐费给还了。

按当时的价格,一担谷加上10斤油,还有鸡鸭鱼肉的价格,满打满算不会超过50元,陈桂存还是想办法凑足了200元钱,寄给了大溪大队。大队觉得,为祖国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将军回家吃顿饭,还要付钱,哪有这样的道理!于是,大队在汇单上加几个字说明理由表示感谢,原址退回去。过几天陈桂存又把钱寄回来了,附言说是游好扬的意思,必须收下云云。推来推去,也不是个事,最后大队逐级请示,县领导拍板:吉埠的大溪小学没图书室,将此款用于大溪小学购置图书。大溪小学为了表示感谢,特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并把一条签满孩子们姓名的红领巾一并寄给了陈桂存。

游好扬的女儿游江岩在《珍藏记忆》一书中,写到这一细节时,笔端洋溢的都是爱和感动。

还一顿饭钱,看起来是一件稀松平常、不足为奇的小事,但它背后彰显的清廉气节却弥足珍贵。承载这段革命记忆的大溪小学图书室,也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刊于2023年《今朝》第一期

(责任编辑:代克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