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6/13
分享

史话莲塘古城

文/张少华


一、 莲塘怀古

眼下这个时令,梦里梦外的,莲子花都开得异样灿烂。一向独钟于雩阳善山的瑞莲,不知怎么的,忽然想去定南的莲塘走走。

那是一座古城,数百年来,安邦镇土,它在那里;那是一段良臣良将的留影,风豪各显,数百年来,我们去或不去,它都在那里。

说起古城,在偌大的今日江西,若以府城论,只剩下临江军城了;若以县城论,定南的莲塘城,也是唯一。

怀古,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块高地,因此,怀古的人,最好能趁着四时和风,去莲塘城的街坊间流连一番。当然,倘使能有三五好友,相约踏歌而去,就更加的妙。

不过,这就得问问,我们还有三五好友吗?纵使有,我们还记得放歌吗?

有没有答案,都是逼仄的。幸好,莲塘有歌。

二、立县之源

必得先有定南县,尔后再有莲塘城。

这世上,原本没有定南县,明穆宗朱载坖隆庆三年(1569年),平地一声雷,“定南县”三个大字横空出世,横亘于江、广之间,继而,一座以莲为名的县城就像是一盘巨大的时馐,滴溜溜地端放在赣南之南的隅镇之地,青云干吕而又坦怀平易地直面王阳明治赣时奏请设置的广东和平县。把“定南”与“和平”措置在江岭的榫卯之际,是中华文明对文韬武略的另一种理解,帝王将相们每一次舞文弄墨,却总是勾连着这块土地上的负重前行。

定南立县,莲塘筑城,当然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我们有耐心扫剪掉布满于历史深幽处的藤萝苽蔓,就会惊诧地发现,促成今天已成为赣南南陲一颗明珠的定南——其立县之源,竟是因为老人造反。

这个老人,名叫赖清规,龙南人。称他为“老人”,固然是因为他当时年岁比较大,更多地,则是因为他年轻时立过军功,在他起兵造反的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有八九,已是倍受敬重的龙南乡邑“三老”之一,所以,一向以言辞谨慎著称的《赣州府志》,才那么用心地曲笔称其为“老人”。

这就得说一下,明代地方基层建制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坊、厢同于里,都依法制设坊老人、厢老人、里老人,取德高望众者任之,职权类似于今天县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派驻乡镇各机构的总和。

总之,不管他是事实上的老人,还是荣勋上的老人,那年,那月,那天,他造反了!

消息传出,偌大的赣州府,一片错愕。

“赖清规造反了?赖清规怎么会造反呢!他不是专门扛枪打造反乱民的吗?”

是的,赖清规,这位曾主动带着同族子弟追随王阳明征剿三浰造反者的功臣,也造反了!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阳明在“断头、去尾”的剿匪战略见效之后,终于决定要对盘踞于今广东和平县与江西全南县(明代属龙南)之间的“浰头”盐匪采取“掏心”之役,以期彻底解决闽、粤、赣三省交汇地域的治安问题。根据战前王阳明的统一部署,时任赣州知府邢珣、同知夏克义、宁都知县王天与率军进驻龙南县。

这其中,安徽当涂人邢珣和广东兴宁人王天与,都是那个时代地方官员中的骄子,官声直正,远近闻名。为确保取得胜利,他们入驻龙南后,立即启动募兵计划,就是召集当地血性男儿充任民兵。当时,赖清规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又天生机智,为人侠义,就与族中青壮加入到邢珣、王天与的队伍当中。浰头一役,官军毫无悬念地取得完胜,赖清规也因为在战斗中立功而被官方委以乡邑之长。此后,他也没有让龙南的父母官失望,常年穿梭于官民之间,为调解乡邻纠纷,做出了不少成绩。

时间,本该一如继往地在和风畅雨中从容地流过,孰料世事无常,到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赖清规少说也快七十岁了,他同族中的一个晚辈后生,因为贩卖私盐而被同党招出,依照《大明律》,应当判处发配边疆,给持甲者为奴。赖清规忝为乡老,此时只能上下打点,四处奔走,期望替这个后生找条活路。

赶巧了,当时的龙南知县出缺,由赣州通判署理。此人贪墨无比,屡屡向赖清规索贿,无休无止。被逼无奈,赖清规只好躲了起来,那家伙索性公开翻脸,并给赖清规安了一个什么罪名,动用武力四处搜捕。赖清规忍无可忍,于是聚集民众造反。很快,龙南县的横冈堡(今定南县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等地,杨梅、月子诸乡镇)、信丰县的员鱼堡、迳脑堡(今岭北镇的迳脑、龙头等地)、安远县的大石堡(今鹅公、镇田二镇、天九镇之五户、横山、油田、九曲等地)、小石堡(今龙塘镇)、伯洪堡(今天九镇,不含五户、横山、油田)纷纷响应赖清规,而岑冈的李文彪、高砂的谢允樟也在此时举旗造反。

至此,继嘉靖八年(1529年)安远女子叶氏造反之后,又一场无德官员逼迫平民暴动的悲剧上演。官方将这三股势力合称“三巢”,把赖清规视作“巢首”,纠集官兵征剿十年,双方死伤超过万人。一直到明神宗隆庆二年(1568年),“柳州八贤”之一张翀出任南赣巡抚,才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人间悲剧。而正此这个节骨眼上,在广东潮汕一带,一大批贼头贼脑的倭寇,正顶着他们脑袋上莫名其其妙的发型,手持小鬼夜叉一般的凶器,企图在他们的文化祖宗这里,掠走那些他们在睡梦中都垂诞三尺的财富。

三、倭人来寇

隆庆二年(1568年)十一月,一份题为《飞报紧急倭情事》的公文,在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处衙门(俗称虔台)发出,内容大致如下:

一段时间以来,广东惠州、潮州等地相继出现数伙倭寇,这邦天杀的倭人,他们或驾船乘风,随处流劫,或焚船登陆,搭营劫掠。碣石卫(治今广东陆丰市碣石镇)、甲子卫(治今广东陆丰市甲子镇)相继被袭。另,又有一伙两千余众的倭寇,在大鹏(治今深圳市大鹏新区)、规善(今广东惠阳县东北)纠集,正打造云梯等攻城器械,意图攻打惠州城。

当时的惠州城,原有守备兵员两千名,但是,由于倭寇有好几伙,又四处游走攻城,不得不将惠州驻军分遣到沿海的捷胜(今属广东汕尾市捷胜镇)、海丰、平海(今属广东惠东县平海镇)等地救援。若倭寇果然攻打惠州城,情势将危如累卵,而一旦惠州被攻陷,则这些欲壑难填的倭人必将一路北上,逼近翁源、平远等县,甚至“危及邻省”,成为“江右隐祸”。

这份公文的签发人,正是虔台主帅张翀。不久,一支兵额近七千人的抗倭队伍在集结赣南,规模甚至是广东发函请求增派救兵两千的两倍多。为确保战斗胜利,张翀委任一代名将——时任南赣参将蔡汝兰统一指挥下,于同月二十九日卯时发兵,星夜驰援惠州。他在《祭惠州阵亡人文》中这样写道:

隆庆二年冬,倭奴匪茹来寇惠州。惠州之子女,玉帛席卷而鱼肉者不可胜计……乃广东军门遣使来请兵。余惟天下一家,即邻封皆我赤子,不忍坐视不救,遂命将出师,选尔等往平之。

痛击倭寇,南赣子弟岂能落后!不久,一场倭患得以平息。赣南子弟凯旋,章门欢动,赣州卫也打算论功请赏。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详述了赣军的英勇善战,足以补方史之缺:

尔乃拔剑赴阵,如貔如熊,旌旗所指,瓦解竹破,不再月而歼倭缚叛,生还府佐,以活全城。

所憾的是,此役,精壮士卒折损甚多,让身为虔台主帅的张翀痛心不已:

然锋刀相接,矢石交流,破阵者捐躯,陷贼攻围者先登殒身,致使白骨在野,青闺倚门。夜雨生愁,寒蛩助呻。怅乡关其何处,杳骨肉以无音;游魂悲而秋风起,杀气结而海云阴。吾宁不为汝等痛心乎!

张翀字子仪,广西柳州人,儒君子,因著有《鹤楼集》,世称“张鹤楼”,一生丰功伟绩,除与严嵩争斗之外,多见于赣南、贵州,尤以贵州为盛,与王阳明、邹元标并称贵州“三迁客”。

今天的赣南坊间,已极少有人再提起张翀,作为明代治赣唯一的柳州人,他是“赣州官话”最可能的传入者,因为赣州老城方言和柳州话的同根同源,是不能否定的。

张翀统领赣南子弟的这次抗倭大捷,使他在赣南民众心目中,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而在广东和平与江西龙南两县接壤的地方,有胆识的地方贤良,这才向张翀建言:

必得在这块流血十年,可挡强虏入侵的土地上,设置一个新县,建造一座新县城。

民众,总是胸怀家国的绝大多数。

四、高砂建城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赣州城内,花灯拥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差役们放假回到了皂儿巷,闹市之外的虔台,因而略显清冷。

一盏灯,一盅茶,抑或,还有一炷香,在虔台的后堂,南赣当家人张翀掩上了窗门,顺带也把赣州城的热闹挡在了书房之外。对于他来说,这年的这个元宵节,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倭人渗透岭北的蛇蝎之心,是被赣南子弟的刀枪给捣碎了,但是,作为这块魅力土地的主政者,他有责任替东江和赣江文明的源头谋一份永久的太平。于是,张翀提笔写下《题为恳乞圣明俯赐建县以图永安疏》,把一份将建的定南县蓝图,一座将横空出世的新城,变成一个个飞扬的馆阁体文字,奏报给登基才两年多,年方三十二岁的大明皇帝朱载坖。

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揣想出朱载坖接到张翀这份长达五千余字的奏报之后,曾思想过什么。幸运的是,隆庆三年,正是张居正入阁,徐阶退休,高拱当朝的关口,“隆庆新政”全面铺开,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在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励精图治下,已有全面解决的方案,这其中,就包括定南的建县、筑城。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隆庆三年三月十三日,皇帝朱载坖批转在礼部呈献的新县命名疏上朱批:“是县名,与做‘定南’,钦此。(这个日子,是定南的‘出生日’)”同时,批转张翀的奏折:“兵部知道,钦此。”

事有凑巧,时任兵部尚书霍冀,正是一位毕生关心边镇的官员,这个时候,由他主持编撰的《九边图说》已届脱稿阶段,所以,兵部在落实皇帝批折时,表现出了明代后期所不常见的迅速。不多久,就联合吏部、礼部以及巡按江西监察御史衙门,就定南县城的选址,主官和教官的任用,给出了若干今天看起来仍不乏远见的意见:

第一,龙南县莲塘这个地方,居“三巢”之适中地区,又可扼控北粤,是作为县治的不二选择;第二,信丰知县陈澜,品行端正,教民有方,是定南建县后首任知县的上佳人选,可以加陈澜为五品俸级、着五品服色,让他开创局面;第三、宁都县儒学训导张大猷,年青质美,才学优长,崇礼敦学,可升任定南县儒学教谕。

决策已定,新任五品知县陈澜和新任教谕随即到职,筑城和办学工作同期展开。

先说建城。

据《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零八》记载,还是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前面提到过的一代名将蔡汝兰,向张翀的前任吴百朋命请命并立下军令状,“参将蔡汝兰统领,刻限本年六月初三日寅时前进将下历巢。”为此,蔡汝兰进军“三巢”,发起了对赖清规等人的最后一战。据《龙南县志》记载,是役,蔡汝兰先从外围入手,先剿清杨梅排、神仙岭、黄乡等地,迫使赖清规遁入广东龙川的铜鼓嶂,尔后发动总攻,八十岁的赖清规见大势以去,遂横刀自杀,官兵找到他时,发现“其尸发长七尺”,怕是整整十年都没剃过头了……

为了稳固“三巢大捷”的战果,吴百朋决定拨付二千两银子,在高砂莲塘筑土垣、驻防检、办社学。到了张翀筑城的隆庆三年(1569年),莲塘土垣已基本告竣,但是,原本议定的、在土城里创办社学的事却毫无进展。因此,摆在具体负责这件事的知县陈澜面前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张翀在《建县以图永安事》牌令中的以下任务:

——增高、加厚并完善原有城垣,建造官署、官舍、学校和学庙;

——编定甲里,委派甲长、里长,统一登记造册,以便佥点;

——督令新长中凡有能力者,一律迁至城内造房居住;

——立社学,聘请老师教授儒学;

——户口登记;

——官方出资,开荒垦田,给人耕种,以安民心;

——召商引贾,保障货物贸易;

——制定奖励条款,树立典型;

——发布衙门命令,制定规矩;

——制办“官民合营”商号。

工期紧,任务重。毕竟,这是一座县域行政中心的肇建;毕竟,新上任的父母官还在到处借宿呢。所幸的是,当地百姓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很快,建城所需的杉木,合计二万二千一百五十根,从安远、信丰、龙南、和平,甚至龙川,被乡亲们“杭唷杭唷”地背回高砂,整齐地码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单就这项木材采购所支付的费用,就促成了龙南、安远二县一部分木材经营者的暴富,为数不少的晚明围屋,因此得以散落阡陌。此外,建城工程中的包砌城楼(内夯土,外青砖)、窝铺(临时工棚)、土垣加固并填高、公廨等,合用的砖瓦、石灰、铁钉及工匠费用,合计需支出白银六千八百多两,约合今天的人民币八千万元。为了集募这笔在当时十分庞大的开支,张翀协调时任赣州知府黄扆,从辖区内的船谷税银中一分一毫地抠攒,总算是一天天地营建起来了。

诚所谓众志成城,隆庆四年(1570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个良辰吉日,定南县县衙正堂盖瓦,依赣州的风俗,叫做“出水”,是营造房子诸项吉礼中的一项。五品定南知县兼署信丰知县陈澜,总算看到了坐堂理事的希望,欢喜之余,他干脆就在县衙工地边上搭了个窝棚,看着泥水师傅们一瓦一椽地施工。夜里,他让自人陈生,还有赣州知府黄扆特派给他的机兵袁本浓,点上烛火,给虔台主帅张翀写了一份工作汇报。

在这份报告中,陈澜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儒学、府馆、城隍庙的竖建,迫不及待。”于是,在定南立县的次年,办学成了张翀和他的部下们朝思夕忧的大事。尤有甚至,张翀甚至发出牌文,公开要求对南定教育拥有管辖权的江西提学道、岭北道和赣州府,对定南考生实行“巨大的优惠”,他在牌文中写道:

今始立县治,正赖文教薰陶,以化强暴。但本县弟子二百年来,今始习句读,难同他县一律。为此,牌仰本道官吏,凡遇定南起送童生到道,但略资质堪作养者,不妨多取进学。责以衣冠文物,以化顽风,尤为地方首务。再照:南、赣二府,率多强悍之民,易于为乱,亦系本地文风不振,无以变易恶俗。较之他郡,人才诚难一律,合无俱从宽取,俾得均沾作养,庶人才可兴,顽便可化,而地方攸赖矣——牌行江西提学道。

明代的贡、廪、增生录取条件十分苛刻,且毕业后均有入仕为官的机会,张翀此举,不仅为赣州教育史上所特有,纵使是在王朝时代的中国,怕也是个孤例。

而且,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天下大计,教育为先。为了定南办学,张翀甚至严令赣州知府黄扆,亲自前往莲塘城,四处搜罗可以担纲教员的本地人才,用心之苦,可鉴日月。

未来的定南,会不会建造一处纪念张翀的园地?应该会的。假如不这样做,那些为定南教育事业开端浚渠的先辈功绩,那些建县、立城、兴化的君子之心,就会没于光阴之无情。

黄扆的定南之行,跋山涉水,用时半月,从他向张翀提供的一份呈文中可以看出,此行,他仅征召得生儒(童生)三名。尽管如此,张翀接报后,仍行牌命令督捕通判蔡中孚亲往莲塘城,持令牌催督工匠,夜以继日地营造学校。同时,又榜行全县各乡村,“唤集各处新民子弟男子侄,择有资质者,不拘名数,俱至社学俟候。”又命令赣州府各县,火速增派儒生前往定南支教。至于这样做而产生的经费开支,张翀公开表示,“合用钱粮,呈请定夺”,等于今天的我们所能理解的实报实销……

定南,由此而欣欣向荣。

刊于2023年《今朝》第一期

(责任编辑:叶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